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續2008年第2期]
三、畜產
1、《紅玉》:(翁)“怒,喚生出,罵曰:‘畜產所為何事!如此落寞,尚不刻苦,及學浮蕩耶?人知之,喪汝德;人不知,促汝壽!’”
畜產,《漢語大辭典》(卷七)義項①為:“飼養的禽畜”。義項②為:“詈詞,猶畜生。”《東觀漢記·劉寬傳》:“寬簡略嗜酒,嘗有客,遣蒼頭市酒,迂久大醉而還,客不堪之,罵曰:‘畜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畜產。” [9] (P1336)
此例為馮翁罵子之語。馮翁方正耿直,然而家境貧寒,在數年間,媼與子婦相繼去世,父子二人相依為命,生計艱難。后來,馮翁之子馮相如與美人紅玉夜夜相約,被馮翁發現,便大怒,叫出兒子隨即大罵,畜生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我們家境況如此蕭條,你還不刻苦勤勉,怎么學得如此輕浮放蕩?被外人知道,有損你的品德,即使外人不知道,你這放蕩的行為也會縮短你的壽命。
青柯亭本,“畜產”為“畜生”。“畜產”多見于方言,與“畜生”、“畜類”同義,即詈語。詈語就是罵人的話,有的罵外人,有的罵自己的配偶、孩子等,也有的是開玩笑。罵的內容也五花八門,有些較含蓄,有些則不堪入耳。“有些罵語經常把對方斥為動物。如王八羔子、鱉羔子、狼羔子(罵小孩)、王八蛋、饞熊、懶熊、老狗、狗東西、不是人養的;有的只將對方某個部位或個別動作比作動物,如你這狗鼻子、抬抬你的蹄子、伸出你的爪子、豎著兩個兔子耳朵、好狗不擋道、驢脾氣、邪驢等。” [10] (P188)“畜生”等詞已成為罵人的符號,作為罵人的符號,人們使用時已不太計較它的具體意義,在適合的語境,會脫口而出,這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淳樸憨厚的性格特點,帶有濃濃的農村生活氣息。此處馮翁把兒子罵作“畜生”,可見馮翁乃一嚴父,“畜產”一詞不僅是責罵,而且包含著馮翁對兒子的深沉愛意。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正如但明倫所評:“恐其喪德,嚴父之教也;畏其促壽,慈親之心也。為人子者,宜深體之。” [8] (P276)作者對父子二人的品德也給予高度贊揚:“其子賢,其父德,故其報之也俠。非特人俠,狐亦俠也。”
2、《柳氏子》:“既而子果至,問:‘柳某來否?’主人答云:‘無。’子盛氣罵曰:‘老畜產那便不來!’”
柳西川四十余得一子,溺愛有加,后子病,子尋斃,柳西川悲痛欲絕。后三四年村人在泰山一帶見到了柳子,眾人告之“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歸省侍?”柳子竟不知“言者何人”。讓柳西川于四月七日與己相見。令人不解的是柳子來到便盛氣十足地問:“老畜產那便不來”。兒子對父親為何如此不敬?如但明倫評:“曰柳某,曰畜產,曰彼是我何父,曰愿得而甘心,曰便宜他,中間夾以數子字,讀之令人毛發俱豎。” [8] (P689)由后文可知,柳子乃是索債者,與柳西川合伙經商,柳西川包藏私心,隱吞其辛苦積累的資本,故二人結為恩仇父子,以索債。未見面,便罵柳西川為“老畜生”,可見,對柳西川之恨是刻骨銘心,乃至死也不能忘懷。
3、《宮夢弼》:“即坐曰:‘姥來數日,我大忙,未得展敘。黃家老畜產尚在否?’”
柳故意向劉媼尋問黃氏夫婦的情況:“黃家老畜產尚在否?”“老畜產”是柳和對嫌貧悔婚的黃女父母的痛罵之語。但明倫評:“對面呵罵,痛快之至!復以劉媼相形,老畜產豈值一甌粥哉。嫗只愧喪而不即死,終是無羞恥人。” [8] (P394)當劉媼讓柳濟助黃家時,柳擊桌曰:“曩年非姥憐賜一甌粥,更何得旋鄉土!今欲得而寢處之,何念焉!”“寢處之”,呂湛恩注:“左傳,襄二十八年:譬之如禽獸,吾寢處之矣。”何垠注:“寢處之,言欲食其肉而寢其皮也。” [8] (P394)由此語可看出柳憤怒之情,而且言致忿際,邊頓足邊怒罵。
“畜產”一詞在三例中均為罵人語,但因語境不同、原因不同、罵者和被罵者的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深淺程度。《紅玉》中,馮翁罵子“畜產”為長輩責罵晚輩,方言口語中常罵為“小畜產,小畜生”。“(小)畜產(生)”里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親近、疼愛、關切之情,包含著深深的愛意和濃濃的親情。《宮夢弼》中柳和罵其岳父岳母為“畜產”,是故意罵給岳母聽的,讓其岳父岳母知道當年他們是如何有眼不識泰山,如何嫌貧愛富,是以牙還牙,以解當年心頭之恨,而這忿恨早已隨黃女的到來,慢慢消解了。而《柳氏子》一文中柳子口中的“老畜生”則全是對柳西川的仇恨,其忿恨程度最為深切。
四、捽:
1、《庚娘》:“王吼怒,捽婦出。便聞骨董一聲,遂嘩言婦溺矣。”
捽,《現代漢語詞典》的釋例為:“〈方〉揪:小孩兒捽住媽媽的衣服;捽著他胳膊就往外走。” [11] (P1683)《漢語大詞典》(卷六)的部分釋例為:①“抓住頭發。亦泛指抓、揪。”《戰國策·楚策一》:“吾將深入吳軍,若撲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社稷其為庶幾乎!”《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主不服,叩頭謝,張翁捽主頭罵詈。”宋吳淑《江淮異人傳·洪州書生》:“乃出少藥,傅于頭上,捽其發,摩之,皆化為水。”②“拔取。”《漢書·貢禹傳》:“農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屮杷土,手足胼胝。”顏師古注:“捽,拔取也。” [1] (P702)《山東方言詞典》中“捽”的部分義項:①“揪住,扯住”;③“拔取” [2] (P367)《博山方言研究》中“捽”的部分義項:①“揪:捽住他#601;領#601;。” [3] (P163)可見“捽”這一方言詞主要為“揪、抓、拔、扯”之義。
此例句:王十八害死金大用及其父母后,想霸占其妻庚娘。王十八之妻勸他不應如此缺德,便說:“若所為,雷霆恐碎汝顱矣!”但明倫評:“此婦亦有見識,有志氣,宜其不死而卒歸于金也。” [8] (P384)王十八于是對妻子大打出手。其妻大呼:“便死休!誠不愿為殺人賊婦!”王十八“吼怒”,抓起他的妻子往河里扔去,使之溺水而死。依照阿·托爾斯泰《論文學》中所說,有時只要一個這樣的動作,就足以描繪出那人的特點了。更何況作者用了“撾”、“吼”、“捽”一系列“這樣的動作”,刻畫出王十八的兇殘、狠毒、自私。
2、《席方平》:“冥王益怒,命置火床。兩鬼捽席下,見東墀有鐵床,熾火其下,床面通赤。”
《席方平》:“奔馳間,有二人追至,曰:‘王疑汝不歸,今果然矣。’捽回復見冥王。”
席方平為父伸冤來到陰間,結果羊姓富紳已內外賄通。伸冤未成,又“備受械梏,慘冤不能自舒。”冥王升堂后,不容置詞,便笞席二十。席方平大聲疾呼:“小人何罪?”而“冥王漠若不聞。”席方平大喊:“受笞允當,誰教我無錢也!”但明倫評:“問之而不答,乃自答之。” [8] (P1342)這自答里包含著席方平的激憤。這一自答切中要害,揭露出官府黑暗的本質,所以“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于是,小鬼揪著席方平去執行以火床煎烙的酷刑。一“捽”字足以說明官吏的殘暴和金錢的作用,真是俗語所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富貴人家買通官吏,欺壓善良,百姓含冤負屈,求告無門,整個陰間暗無天日,實際作者借用陰間來影射現實,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黑暗。正如恩格斯在談到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給他提供的法國社會的經濟細節比當時所有的歷史學家、統計學家更多更具體。我們可以說,《聊齋志異》里富有生活氣息的方言俗語,同樣折射出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畫出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從而把人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顯得真實豐滿,韻味無窮。” [12] (P95)
“捽”字在《聊齋志異》中用得較多,約17處。其中絕大多數用“捽”來描寫狐仙、鬼怪。除上述例句外還有:
1、《山魈》:“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鬼被砍中后,氣急敗壞地抓住被子,撕扯幾下,忿然離去。
2、《三生》:“俄頃,稽前生惡錄,怒,命群鬼捽下,罰作馬。”
劉孝廉一生為士大夫,“行多玷。”死后,冥王考查記錄他生平惡行的簿籍,非常憤怒,于是讓群鬼將其揪下去,罰他做馬。
3、《廟鬼》:“婦以帶懸梁上,捽與并縊。”
城隍廟一個泥鬼,笑近坐王生榻,意甚褻。王生意志堅定,最終不為之動搖。鬼大怒,打其面頰,揪著王生讓其與她一起懸于梁上。
4、《張誠》:“巫賀曰:‘大郎有福哉!菩薩幾十年一入冥司,拔諸苦惱,今適值之。’便捽訥跪。”
巫見菩薩至,便揪住張訥讓其跪下。
5、《田七郎》:“武裂眥欲上,群役禁捽之。”
武承休氣得目眥盡裂,想上前申辯,卻被群役揪住,他無能為力。
6、《續黃粱》:“王者閱卷,才數行,即震怒曰:‘此欺君誤國之罪,宜置油鼎!’萬鬼群和,聲如雷霆。即有巨鬼捽至墀下。”
7、《續黃粱》:“王又檢冊籍,怒曰:‘倚勢凌人,合受刀山獄!’鬼復捽去。”
曾孝廉夢中飛黃騰達時,“仗勢凌人”、“枉法霸財”、“縱情聲色”。最后,宦海傾覆,來到陰間受盡了嚴酷懲罰。此文中,兩處“捽”都是對他作惡多端的懲罰。這給那些狂妄貪鄙之徒潑上一盆冷水。作品對科舉新貴的揭露和批判是深刻的。
8、《辛十四娘》:“辛怒,命數人捽生出。”
馮生聽到辛翁家(馮生借宿的主人,一狐仙)幕內嚶嚶細語,于是馮生借酒醉掀開帷幕,看到了早上曾見過的一見傾心的紅衣女子,這時,辛翁見馮生如此無禮,勃然大怒,就命令幾個人將其拖出去。
9、《念秧》:“內奔出嫗婢,捽女令入。”
從屋內跑出一個老奴婢,揪住女子,往屋里拉。
10、《鴉頭》:“女怒曰:‘從一者得何罪?’妮子益忿,捽女斷衿。”
鴉頭不堪忍受惟利是圖的母親的虐待,為了脫離賣淫的苦海,與王文私奔。后來她的下落被母親知道了,派姐姐來找。大姑娘一進門便罵道:“婢子不羞,隨人逃匿!老母令我縛去。”鴉頭反駁道:“從一者得何罪?”,大姑娘見妹妹沖撞自己,更加憤怒,便揪住鴉頭撕打,把鴉頭的衣襟都扯斷了。此處用方言詞“捽”刻畫姐姐禽獸般的嘴臉。鴉頭的姐姐應是其母的代言人,由其姐可知其母的專橫、粗暴,他們可謂封建勢力的代表。
11、《金生色》:“俄聞二人駭詫聲。少頃,董裸奔出。無何,金捽婦發亦出。”
金生色死后,其妻子與村中無賴董貴夜夜私會,丑聲四揚。一天夜晚,妻與董兩情方洽之時,見金從帷幛后出,帶劍入寢室,金揪住妻的頭發往外走。此處“捽”字寫出金生色對不顧小兒老母、只顧尋歡作樂的妻子的怨恨、憤怒之情。
12、《陳錫九》:“共怒,捽之仆地,以埋兒敗絮塞其口。”
陳錫九在尋找父親尸骨途中,被“數人遮道,逼索飯價。”陳奇怪地問,我以乞食為生,怎么少人飯錢,數人大怒,揪住陳,用力將其摔在地上,并用棉絮塞其口。
13、《湘裙》:“仲聞之,與阿小奔而去,見有兩人方捽兄地上。”
晏仲聽阿小說李家欠債不還,而且還不講道理,晏仲便與阿小一起去看個究竟。果然李家二人正揪住兄,按在地上。
14、《織成》:“有柳生,落第歸,醉臥舟上。笙樂忽作。舟人搖生不得醒,急匿艎下。俄有人捽生。”
洞庭湖中,經常有水神來借舟。有個柳生,落第回家,大醉于船上。忽然笙樂大作,撐船人搖生不醒,自己躲進了船艙。一會兒,有人拉扯柳生。由此可知,水神又來了。
由以上例句可知,“捽”字不僅多用來寫狐仙鬼魅,而且多是在“怒”的情態下用方言“捽”字,所以“捽”前面的語句里多有“忿”、“怒”等字眼。可見“捽”字多用來表達“怒、憤、恨、怨、忿、仇”等不友好的內心情感,多用來揭示人物兇殘、狠毒、粗暴、專橫、無理等性格特點。
人物行動是其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作者刻畫人物,不像有些小說那樣孤立地描寫人物的意識活動,而是把人物的某些內心情感、意識活動同人物的行為結合起來,通過人物的實際行動來反映其內心情感世界。方言詞“捽”的使用正是如此,它比“揪、抓”等詞的力度大,也比“揪、抓”等詞表現憤怒、怨恨的程度深,人物形象的憤怒、怨恨等心理、情感通過“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所以“捽”在表現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和內心情感方面更鮮明、更生動、更具體。正如阿·托爾斯泰所說:“為了讓人物自己描敘自己,主要應該尋找這種表現心理狀態的動作。”作者通過方言詞的使用出色地運用了這一特點,使小說形象惟妙惟肖。
另外,方言中“捽”還有如下意義,《山東方言詞典》義項②“扣下:發工資時,把他借的錢捽了。”[2] (P367)《博山方言研究》義項②“用針線把小孔縫住。”③“收縮:嚇#601;心一捽一捽。” [3] (P163)《淄博鄉音鄉俗》中“捽”的解釋為:“猛力拽斷叫捽” [10] (P144),如“捽劑子”(做饅頭、餃子時,從和好了的長條形的面上分出小塊兒)。
從《聊齋志異》可看出,蒲松齡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他像一個色調極其豐富的畫家可以“隨類賦彩”一樣,
根據不同的故事內容,使用不同風格的語言。尤其是從民間吸取了豐富的養料,將大量閃光的富于生活氣息的方言、俗語糅雜進文言文,使人物時而清新活潑、時而幽默詼諧、時而金剛怒目……;使作品既古雅雋永又通俗曉暢、醇美無窮,百讀不厭。
參考文獻:
[9]《漢語大詞典》(卷七)[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10]于中.淄博鄉音鄉俗[M].香港:香港華夏文化出版社,2002.
[1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2]盛瑞裕.妙筆生花 繪心如畫[A].辜美高,王枝忠主編.國際聊齋論文集
[C].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 譚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