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百業興。幾年來,一次次創新,一項項改革,猶如源頭活水給鐵山港區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使鐵山港區的教育教學質量突飛猛進,連續五年位居北海市一縣三區的前列,成為鐵山港區對外開放一個窗口,一道風景,一個品牌。
鐵山港區教育教學取得如此好的成績,秘訣何在?日前,記者采訪了鐵山港區教育局局長范先銘。
范先銘是一位有魄力、有激情、有夢想、有魅力、有豐富學校管理經驗的局長。他言語犀利,見解獨特,一語破的。在教育工作上,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理念,以“建設平安和諧優質的鐵山港區新教育”為目標,打造鐵山港區的教育品牌。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范先銘一貫的工作作風。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發現鐵山港區近2000名的教師中,每年在省級刊物上發表的教學論文寥寥無幾。范先銘深知,科研興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科研育師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最佳切入點,科研育人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為此,他親自制定了師資培訓計劃,著力打造名師工程,走出了一條理論提升、教育科研、考察學習、專家指導、以老帶新、跟蹤培養的路子。為使計劃盡快出成效,范先銘還親自列出購置的名著,要求每位教師制定學習計劃,寫讀書心得。
同時,范先銘申報了省級科研課題《農村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研究》,經過兩年的努力,該課題順利結題。在他的帶動下,鐵山港區掀起了一股“科研興教”熱潮,承擔市級以上課題的教師從無到有,其中兩位村級校長申報廣西教育學科規劃辦的課題都獲得立項并于2006年結題,填補了北海市農村小學沒有省級課題的空白。范先銘以此為契機大膽創辦并主編了《鐵山港區教育論壇》,除了免費發放給教師外,他還鼓勵教師踴躍投稿,并與此刊物為主陣地,相繼開設了“校長論壇”,探討教育發展形勢和鐵山港區在教育發展中遇到的熱點和難點,大大提升了校長的辦學思想和管理水平。
2003年,鐵山港區被列為北海市新課改實驗區,范先銘挑起了新課改的重擔。為了樹立課改示范點,那段日子他總是早出晚歸,深入各鄉(鎮)學校進行新課改講座,在聽教師講新課的同時,他還與教師們一起研究課改中遇到的難題,建立新的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推進新課改的實施。
此外,范先銘還積極組織教師進行課改培訓。鐵山港區舉辦新課改培訓20多場,參加培訓的教師5000多人,參加省市級培訓的學校領導700多人,參加市級以上培訓的教師3000多人。通過培訓,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和手段都得到較大提升,為新課改打下堅實基礎,并涌現出一批骨干教師:1000多名教師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先進個人;10名教師被提拔擔任教導主任;12位教師被推薦為學校后備干部人選;16位教師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2006年,鐵山港區課改年級學生首次參加中考,總平均分獲得了北海市第一的好成績。
范先銘深知,校園環境是校園文化的基本載體,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窗口,優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審美品位能產生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效果。因此,在他的籌劃下,以“新校園、新文化、新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如高田小學通過開展國學經典教育,不斷強化學生的禮儀教育,推進校園文化建設。2007年11月中旬,北海市電視臺記者在該村進行公益性事業捐資采訪時,與該校一名學生相遇,學生看到這名陌生叔叔邊敬禮邊禮貌地說:“叔叔,您好!”該記者對該生如此禮貌之舉感到驚訝,隨后他對該校的禮儀教育進行了專題采訪,經北海市電視臺播出后反響很大。如今,鐵山港區中小學校中講文明、講禮貌、樹新風隨處可見,成為鐵山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幾年來,鐵山港區的教育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教育工作成為了鐵山港區各項工作的亮點。鐵山港區教育局年年被評為區年度目標責任完成一等獎,范先銘也先后被評為廣西“十佳”教育局局長、北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獲得北海市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鐵山港區優秀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20多項榮譽。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