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論以全新視角闡釋了學生智力不同形式,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力”理論為素質教育提供了理論支撐。我們要運用“多元智力”理論指導數學教學,分層次對不同學生實施數學教育,促進所有學生充分發展。
一、分層次地因材施教
由于生理遺傳、生活環境和前期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差異,往往同一個班學生之間思維發展也不平衡。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次進行教學,促使學生發揮潛質、發展智力。
1.學生分層次。教師根據學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層次,進行分類編組。教師做到心中有數,不向學生公開,以免助長“高層”學生的傲氣,挫傷“低層”學生的自尊心。在分層教學中,教師既關注學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對后進生要嚴愛結合,課堂多提問、多輔導、多啟發,多讓他們做一些基礎性題目,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對學有余力、思維靈活的學生,讓他們多做一些綜合運用知識、富有思考價值的題目,以滿足他們智力發展的需要。教師應把集體教學、分組討論與個別指導有機結合起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備課分層次。教師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依據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設計不同的提問方式和難度層次,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注重啟發、誘導學生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3.導學分層次。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數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指導方法,分層次地設計有梯度的系列化問題,因材施導,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能力。如,教學“兩步應用題”時,可以這樣分層指導:(1)寫出解題思路,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列式解答;(2)正確列式解答。前者適用中層以上的學生,后者適用中層以下學生,這樣各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4.評價分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價內容也不同。對中下層學生的評價內容以基礎知識為主,中高層學生的評價內容以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為主。可以設計幾道帶*號的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做,另外加分。對中高層學生與中下層學生分層次評價,可以使中高層學生有奮斗目標,使中下層學生樹立自信心,從而努力趕超中高層學生。
二、給學生更多的選擇
我國以往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太少,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過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學生的智力結構是多維的和開放的,應該讓學生們每天面對多種多樣的選擇,使學生依據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興趣,選擇不同習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充分得到發展。
1.確立有利于學生選擇的目標。我們設立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對學生學習行為起到激勵、導向、調節的作用。例如,教學“認識10”時,可以把知識目標定為:(1)認識10可以表示的數量有多少、10的組成和分解;(2)認識10可以表示的數量有多少、與相鄰數的關系、10的組成和分解;(3)通過不同形式物品來認識數字與數量的匹配、10的組成和分解。三個目標讓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選擇,從而投入學習過程。
2.設計有利于學生選擇的問題。教師應考慮學生個性差異,選準提問的角度,設計有利于學生選擇的問題。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教師可以這樣設問:你能不能畫一條線,并沿著這條線剪開,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解決這個問題時,學生要依據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確定其中一條高為這條線,然后運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這樣的設問,既為學生提供了思考依據,又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間。學生必須整合以往學過的知識才能解答出這個問題,促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問題有多種思考途徑,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3.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教師要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計算24-8,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六種算法:(1)從10里面去掉8剩下2,再和14合起來得16,10-8=2,14+2=16;(2)從20里面拿出4和4合成8,20-4=16;(3)8 4=4,20-4=16;(4)把24分成14和10,14-8=6,10+6=16;(5)從20里面拿出8,還剩下12,12+4=16;(6)24-10+2=16;每位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采用一種算法,通過對計算方法進行比較、歸納、優化,自主選擇其中適合自己的一種或幾種算法,從而發展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4.作業的內容讓學生選擇。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內容、設計作業形式。例如:教師講距離這部分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小華家距學校900米,小方家距學校700米,小華和小方家相距多少米?學生們通過研究,發現有下面三種情況:(1)小華和小方家在學校的兩側,并在同一條線上,兩家相距為900+700=1600(米);(2)小華和小方家在學校的一側,并且在同一條線上,兩家相距為900-700=200(米);(3)小華家和小方家兩家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如圖:
在小于16在小于1600米和大于200米之間。學生在作業內容上能選擇、會選擇,這本身就體現創造性。他們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和方法,就進入自由創造的王國,充分地發展個性。
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幫助他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多方面地發展自身潛能。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