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溫軼群,男,1962年10月出生,大專學歷,現任桂平市西山鎮城西小學校長,特級教師,是貴港市第四批科技拔尖人才,全國中小學千名骨干校長培養對象。
經過幾年的努力,城西小學已成為一所具有現代教育技術特色、教育科研特色以及人文素質培養特色的先進小學,先后被評為廣西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社會公認特色教育成功單位、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實踐基地、全國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優秀學校、全國少年軍校示范校。
他主持多項教育科研課題,一個課題獲亞太經合組織(APEC)“高效能學校”項目成果獎,四個課題通過自治區專家組驗收。近年來有多篇論文在國家級或省級刊物上發表,有多本專著出版。先后獲首屆全國小學百名優秀明星校長、首屆全國校園文化建設百佳優秀校長、廣西德育標兵、貴港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校長等榮譽稱號。
我從1995年8月起擔任桂平市城西小學校長,至今已有12年了。剛開始的時候,對于怎樣做校長,把學校辦成什么樣的學校,我是不大明確的,只是簡單地認為,首先一條是“前行看指針”,把握好辦學大方向,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執行上級的指示部署;其次是“過水看前人”,看看別人是怎么當校長的,人家的好經驗學一些,自己的好經驗繼續用,不愁辦不好一所學校。
面對著學校校舍設備差、教風學風差、教育教學質量差的現狀,我憑著一股干勁,憑著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首先是整頓師風師德,建章立制,由此帶動了學風的好轉,使學校實現了規范化管理;接著是集資建校,改善校舍、環境、設備,使學校順利通過“兩基”驗收,教學裝備達到普及實驗教學雙一類標準,成為全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裝備開展教育科研課題實驗研究,接連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提升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與此同時,我也發現了自己以及教師們的不足:雖然工作熱情高、干勁大,但總感到底氣不足,缺乏一種高瞻遠矚、成竹在胸、游刃有余的大氣。正當自己既有成功的喜悅又有困惑煩惱的時候,我有幸得到了參加全國中小學千名骨干校長研修班學習進修的機會,在多位名教授的悉心指導下系統地讀了一些書,做了一些專題研究,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從此之后,我感到自己的眼界開闊了,底氣足了,原來的困惑煩惱也順利化解了,有一種更上層樓滿眼春的感覺。我終于弄清了自己和教師們的不足主要原因是文化底子薄弱、理論修養欠缺,因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尤其是在教育科研中碰到問題時,不懂得用科學的理論、科學的方法去解決。教育工作是文化知識含量最大的工作之一,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劇增、瞬息萬變,我們原有知識不夠用了,有些知識又過時了。只有加強學習,把理論基礎夯實,不斷吸收補充新的知識,不斷提高文化和專業水平,才能充實我們的底氣,把教育工作做好,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至此,我對于如何做一個好校長、把學校辦成一所什么樣的學校有了明確的思路。“前行看指針,過水看前人”固然不錯,但滿足于這樣做就太平庸了。我暗下決心:要做就做一個好的、一流的、卓越的校長,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我把辦學目標定位為:構建一個具有豐厚文化內涵的優質學校。我認為,學校既然是獲得文化科學知識的場所,其本身就應當具有豐厚的文化內涵,這就是“學習型”學校文化,其核心是建立一種促進人自主學習、主動獲得知識、形成學習能力的條件和機制。其內容包括:一、樹立素質教育觀。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都要牢記“為了學生健康成長”的辦學宗旨,徹底摒棄片面追求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觀,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學習能力上來。二、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良好校園環境。依據“為了學生健康成長”辦學宗旨的要求,我們投入了相當大的財力、物力,建設庭園式學校和校園文化,讓學校的一樓一墻、一草一木都洋溢著濃郁的文化信息,涌動出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努力學習的助推力。三、建設一支學習型的教師隊伍。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為了實現這種轉變,教師必須加強學習,不斷學習,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此我們提出了“通過學習來發展教師,通過發展教師來發展學生,通過發展師生來發展學校”的辦學理念,形成了教師校本研修“一三四模式”。四、堅持“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的育人導向。為此,我們除了搞好常規教學之外,積極開展教育科研課題實驗研究,至今已結題國家級課題3項、省級課題9項、地區級課題2項,取得了一批優秀成果,構建了一系列的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五、夯實師生的人文素養基礎。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現斷層,教師、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我們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把它作為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夯實師生人文素養基礎的重要舉措,成為與現行教材地位同等重要的一項校本課程。
經過幾年不懈的努力,我校終于形成了以下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以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依托的教學現代化特色
學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在開齊學科、開足課時、保證教學中心地位的基礎上,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標開展教學工作。最大特色就是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的優勢,在各學科教學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全面實現了教學現代化,并且由此催生了一批教育科研課題的實驗研究,這更是教學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
我校教學現代化特色表現在:1.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多,規格高;2.教師人人會使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備課、上課;3.各學科大部分課時都使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設備上課;4.教師人人參與教育科研課題實驗研究。我校堅持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工作,認真搞好各項教育科研課題的實驗研究,收到了顯著的效果:1.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養成愛學習、會學習的好習慣;2.形成了一批符合現代教育要求的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3.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4.促進了教師快速成長,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專業特長的教學能手;5.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與創新精神及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使之成為合格加特長的人才。
二、以“一三四模式”為主要形式的教師校本研修特色
關于教師校本研修特色的具體做法,可見《廣西教育》A版2006年第3期發表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三四模式”》(楊海峰、李景和撰文),在此不再贅述。
三、以“少年軍校”為龍頭的系列德育特色
學校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建立了多渠道多層次的德育工作網絡,形成了以“少年軍校”為龍頭的系列德育工作形式。德育工作網絡由下列渠道和層次構成:1.校長——年級長——班主任、教師一條線;2.黨支部——團支部——少先隊大隊部——中隊部一條線;3.值周領導——值日教師——少先隊督查組一條線;4.學校——家庭——社會一條線。各條線交叉互動、密切聯系,都把德育工作的著眼點落實到學生身上,由校長、支書總負責和監督落實。德育工作形式有:少年軍校、規范班隊評比、升旗儀式、班隊主題活動、日常工作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學雷鋒做好事、扶貧救災、敬老助殘、經典誦讀、勞動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我校與駐軍共建的少年軍校在地區、自治區舉行的少年軍校檢閱活動中多次榮獲佳績,被命名為“全國少年軍校示范校”。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每學期操行合格率達100%,涌現出大批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四、以經典誦讀為主要內容的人文素養培育特色
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其代表是《大學》、《中庸》、《論語》、《老子》、《易經》、《孟子》等經典。近幾年,我校將校本課程開發與德育工作及學科建設相結合,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活動,形成了誦讀經典的熱潮。我校開展經典誦讀的做法,一是三落實:落實領導、落實課本、落實時間;二是三結合:經典誦讀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學校誦讀與家庭誦讀相結合,個人誦讀與集體誦讀、誦讀競賽相結合;三是抓好“露一手”:紅領巾電視臺開設“經典誦讀露一手”欄目,每學期舉行一次經典誦讀書畫比賽露一手;四是授予六級段位:對學生誦讀經典的情況進行考核評價,按誦讀篇目數量分別授予六級段位,要求畢業生達到四級以上段位。師生們每天沐浴著經典文化的洗禮,接受著圣賢品格智慧的熏陶。
實踐證明,一所學校能不能辦得好,能不能持續發展,除了必須擁有一定的硬件、軟件,有一支素質較好的教師隊伍之外,還必須要有一些能夠讓全體師生認同、實施的信仰、觀念與行為方式,形成一種內涵豐厚的學校文化。回顧十幾年來的不懈追求,我覺得時光沒有虛度,心里頗感欣慰。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