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長的品德個性、習慣、愛好特長、態度對幼兒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特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期是德育教育的黃金時期,農村幼兒園如何與家長更好地攜手促進幼兒發展呢,下面是筆者近幾年來的一些做法。
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現今農村獨生子女普遍,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行為,糾正錯誤的教育方式。樹立正確的觀念,不能抱有“他打一拳,你也還他一拳”的錯誤心理。因此,農村幼兒園要與家長一起做好幼兒的教育工作。
首先,農村幼兒園根據農村家長的自身特點,選擇相應的理論知識進行培訓,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家庭教育是幼兒園實施幼兒教育的重要的根據地,家庭教育不僅是“成才教育”,同時也是“做人教育”,只有通過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以身作為來感染幼兒,使幼兒在踐行成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時,激發道德情感與道德體驗上的共鳴。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家長由衷地感嘆:“我現在基本不說粗話,不粗暴了,我那小孩子在我的影響下也文明禮貌多了,看來榜樣力量真的很大啊!”
其次,通過召開家長會,家園互通信息,達成共識。農村家長農活忙,所以家長座談會常利用晚上時間召開。主要匯報幼兒在園一天的生活情況,并給出多余時間讓家長反饋幼兒在家的表現,或對幼兒園提要求等可以無所不談。如班上的燦杰小朋友在每次晨檢時,我發現他的指甲都很長、很黑,每次叫他回家剪,第二天他都會哭喪著臉,很無辜地告訴我:“媽媽說不用剪,土生土長好……”經過與燦杰的媽媽溝通,我得知由于平時要求過于嚴厲,導致他回家不敢與她多說話,而每天來園說謊。通過和燦杰媽媽的共同調整、配合,做了一系列工作后,我發現燦杰不僅養成了講衛生的習慣,而且不說謊了。
二、導之以行
相應的理論知識是前提,實施才是關鍵。道德品質必須經過一定的道德行為、舉止表現出來。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習慣是“做人”教育的基礎。幼兒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體現在道德行為上,而活動和實踐是幼兒品德形成的基礎。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要從“做人”教起。開展多樣的家庭活動,可以在自然輕松的過程中進行,其中所流露的情感會經過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有了良好的道德行為和文明習慣,更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實施。例如,通過設計一些親子活動“雙腳綁著踩氣球”、“頭頂氣球”等,讓幼兒懂得團結協作,還可以結合角色游戲“做客”,讓幼兒學會如何待人接物。
其次,幼兒園是為所有在園幼兒的健康成長服務的。由于農村幼兒園大多實行包班制,教師的工作量大,有時會產生煩悶、脾氣暴燥等不良情緒,而幼兒如一張白紙,在教師不良的情緒影響下,久而久之會出現壓迫感、緊張感,從而疏遠教師。為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農村幼兒園教師要調整好心態,耐心傾聽幼兒的心聲,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讓態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安全、溫馨心理環境的形成。例如,我經常把幼兒“請出去”,讓他們領略大自然的五彩繽紛、千姿百態,鼓勵幼兒到大自然這本“活教材”中去,聞一聞花的香味,嘗一嘗果子的味道,看一看鳥飛,聽一聽蛙鳴,和大自然親密接觸,這不僅有利于塑造幼兒開朗活潑的性格,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美好道德情感。
三、持之以恒
幼兒年齡小,堅持性和自制力較差,生理和心理發展都不完善,道德認識發展水平低,道德知識較膚淺,他們獲得的道德經驗很有限。因此,在道德情感的培養上,家庭、幼兒園要下苦功夫。
首先,要有信心。家長和教師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好每件事,能給孩子適當“松綁”,并常用鼓勵性言語,如“你真棒”“你做得真好”等來激發孩子,讓他們真真切切地覺得自己是個“獨立人”,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要有耐心。家長和教師們應該多花心思教育孩子,多引導、多鼓勵,少抱怨。在農村,經常會聽到家長對教師說:“我們沒有什么文化,全靠你們老師的教育啦!”“我回去有教他的,可怎么教他都不會……”這些話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客觀的。
再次,要有恒心。家長和教師要抱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積極態度。教育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時間的積累,時時刻刻、點點滴滴地滲透。例如,大班的艷婷小朋友剛入園時,特別喜歡翻動其他小朋友的書包,看到喜歡的就拿走。當其他小朋友告訴教師,她就會“一哭”“二鬧”“三在地上打滾”,顯出一副無辜的樣子。通過家長和教師運用認知提示、情緒追憶、情感換位等方法進行教育,一年后才使她從行為到心理真正改掉缺點。
總之,無論是農村的家長還是教師,都應以“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的正確思想來規范學生。通過家園攜手,同步教育,共搭幼兒德育之橋。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