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各種教學手段層出不窮,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異彩紛呈。可是,就在我們片面強調(diào)自主探究、感受領(lǐng)悟的同時,語文本色的東西——詞句的訓練逐漸被淡化甚至遺忘,導致了語文教學浮躁空虛、華而不實。眾所周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才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才是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所在。下面是筆者聽到的來自于樸實的語文課堂中的兩個案例,它昭示我們:語文課要走在語文的路上。
教例一:人教版第十冊《月光曲》
第六自然段課文讀完了,有一位學生提出了疑問。
生:老師,課文中“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這句話中的“純熟”我覺得就是熟練的意思。而課文中為什么不用熟練,而用純熟這個詞呢?
對這位認真讀書、善于思考的同學,教師首先給予了表揚,隨即抓住了這一生成的契機,引導學生想辦法解決。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連忙拿出了字典、詞典開始查閱。只聽到教室里“嘩嘩”的翻書聲。片刻,學生們紛紛舉手。)
生1:熟練是說人們經(jīng)常做某件事情或某個動作而很有經(jīng)驗。
生2:純熟是指功夫深,技能熟練。
師:同學們,我們遇到不懂的詞語,及時地查字詞典,這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為了能更好地讀懂這兩個詞語的意思,我們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讓我們再來好好讀一讀課文,好嗎?
(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幾分鐘以后,學生們又舉手了。)
生3:我認為課文里并不是說貝多芬彈琴很有經(jīng)驗,而是他的琴技精湛,已經(jīng)達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我覺得這里如果用“熟練”這個詞則不夠準確。
生4:我覺得貝多芬不僅僅是用手在彈琴,更是用心在彈,他對作品賦予了自己的情感。在盲姑娘看來,只有貝多芬才能把這首曲子彈得這么好。因此,我認為應該用“純熟”這個詞。
生5:我認為這里的“純熟”不只說明貝多芬琴彈得很“熟練”,更重要的是貝多芬是著名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只是憑技巧,而是融進了自己的感情和對音樂的理解。從貝多芬的演奏中,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賦予樂曲的感情,所以她才會發(fā)出了這樣的贊嘆: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因此,我認為這里應該用“純熟”,而不用“熟練”。
師:同學們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后并能通過自己查閱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內(nèi)容讀懂這兩個詞語,體會得真好。現(xiàn)在讓我們把掌聲送給自己吧!
感悟和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實效的對話是“本色”語文的體現(xiàn)。在這個片段的教學中,面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老師沒有置之不理或含糊其辭,而是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通過查閱工具書知道了“純熟”與“熟練”這兩個詞的意思。如果就這樣結(jié)束教學的話,學生僅僅知道這兩個詞語的字面意思,并不會留下深刻印象,而給課堂留有遺憾。此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并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輕松區(qū)分了“純熟”與“熟練”的意思,準確地體會到這兩個詞語的內(nèi)涵。這樣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解讀漸趨深入,還使他們品悟到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與精妙。教師牢牢把握閱讀教學的重點,引領(lǐ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這樣的語言訓練,使語文課堂充溢著濃濃的“語文味”。是真實、樸實、扎實、高效的。
教例二:蘇教版第十冊《只揀兒童多處行》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成千盈百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頤和園門內(nèi)擠了出來,就像從一只大魔術(shù)匣子里,飛涌出一群接著一群的小天使。
師:大家好好讀一讀這段話,說一說從這段話中你能讀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許多孩子從頤和園門內(nèi)擠出來。
師:他讀的時候特別突出了“擠”這個字。請同學們用筆把這個字圈起來,用筆敲一敲,再做一做擠的動作。
(學生動筆圈畫并表演“擠”。)
師:請大家再聯(lián)系上下文好好讀一讀,從這個“擠”字,你能讀懂什么?
(學生又一次投入地放聲朗讀起來。片刻以后,學生們開始舉手。)
生:我讀懂了到頤和園里游玩的孩子很多。
生:我還知道了他們玩得很快樂。
師:說說你是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生:我從“成千盈百”這個詞可以推想出孩子們很多。
生:從“鬧嚷嚷”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在嘰嘰喳喳,不僅可以看出玩的人很多,也體現(xiàn)了孩子們玩得非常快樂。
生:這里的“一群接著一群”仍然是講孩子很多,“飛涌”這個詞形象、生動,又寫出了兒童多、場面熱鬧,并且襯托了上面的“擠”字,把孩子們寫得活潑可愛,就像一個個小天使。
師:所以,我們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兒童,更是天使。讓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再來讀一讀這段文字,感受冰心奶奶對孩子們博大的愛。
(學生再次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文本中……)
感悟和思考:
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在關(guān)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緊扣文本,抓住一個重點字“擠”,和學生一起暢游在文本之中,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接觸語言,通過圈畫、品悟、朗讀重點詞句,品味語言文字之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本色”語文的主旨。教師正是立足于發(fā)展學生能力的實際,在指導學生讀懂文本內(nèi)容上不惜時間。耐心地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找“關(guān)鍵詞”品讀文本、體悟作者的旨趣,可謂簡約而不簡單,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具有時代魅力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能準確地把握文本的情感點,讓學生真正走近作者,與作者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碰撞。通過對文本的研讀,使學生深入體會到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兒童就是天使,體悟到文本中蘊涵著冰心奶奶對孩子們博大而深沉的愛。
本色的語文課堂無須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與華美,它需要回歸本色,需要我們有樸實的教風和扎實的語言訓練。我們只有把握住語文教學的命脈,將聽、說、讀、寫落到實處,實現(xiàn)語文課堂生命本原的回歸,才能將語文課上出“語文味”,才能讓語文教學始終圍繞“語文”來展開,才能讓“語文”真正行走在語文的路上。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