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在幼兒園里,爭吵、鬧糾紛是幼兒交往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往往采取簡單的阻止方式。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止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不然。因為對于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并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利于他們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長。
那么,如何看待幼兒間的爭吵現象呢?
案例一
觀察時間:2007年10月11日
觀察地點:盥洗室
觀察對象:陸典微、盧思妤、黃宇文
觀察實錄:
午餐前,孩子們分組如廁,洗手,準備吃午飯。
這時,從盥洗室傳來了哭聲和爭吵聲。原來,盧思妤踩了陸典微的腳,把陸典微的新皮鞋也弄臟了。盧思妤站在一邊說:“我沒有看見,你哭什么呀?”陸典微邊哭邊說:“你是故意踩我的新皮鞋,你賠我,你賠我!”
黃宇文走過來,邊用小手絹給陸典微擦眼淚邊說:“典微,別哭了,盧思妤不是故意的,一會讓她給你說對不起。走,我們去吃飯吧。”說完,黃宇文牽著陸典微走了,盧思妤連忙趕上前去,對陸典微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教師分析:
從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們年齡雖小,卻已經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和美好情感。她們之所以發生爭吵,是因為起初都認為自己有理,這說明她們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觀念。幼兒的這種是非觀念雖然還比較膚淺,卻是很可貴的。
教育策略:
我看到上述情景后,沒有去干涉她們,因為我想看看她們是怎樣解決這個“爭吵”。黃宇文充當著“調解員”的角色,說明她已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在吃過午飯后,我找了一塊抹布,悄悄交給盧思妤,她主動給陸典微道歉,并把她的皮鞋擦干凈。教師在認真分析的情況下,對幼兒給予適時的引導和幫助,讓她們知道自己錯在哪里,該怎樣改正,這樣比一味的說教更利于問題的解決。
觀察收獲:在爭吵中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得到提高。
案例二
觀察時間:2007年10月17日
觀察地點:戶外操場
觀察對象:陳雋博、顧文駿
觀察實錄:
戶外活動中,顧文駿正在玩滾皮球,這時陳雋博跑過來就搶。顧文駿急得大哭起來,委屈地說:“你為什么搶我的皮球?”陳雋博回答道:“老師說了,好玩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顧文駿說:“我還沒有玩夠呢。你為什么搶?”陳雋博說:“難道只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我走到他倆面前,心平氣和地說:“陳雋博,你為什么搶顧文駿的玩具呀?”陳雋博見我先讓他說,就得意起來:“陳老師,你看他玩得滿頭大汗了,還不讓我玩。”我接著說:“你和他商量了嗎?”陳雋博搖搖頭,我順勢問顧文駿:“如果陳雋博和你商量,你能和他一塊玩嗎?”顧文駿點了點頭。就這樣。兩個孩子都消了氣,一塊玩了起來。
教師分析:
在平時的觀察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像陳雋博這樣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伴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詞豐富。可見,爭吵有利于鍛煉孩子們得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于他們的詞匯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常常把推、拉、擠、碰、踩等統統用“打”來代替,從而夸大事實。
教育策略:
當孩子們發生爭吵時,其實我早就看在眼里,聽在耳里,只不過為了鍛煉這個平時話語很少的孩子的表達能力,想聽一聽他會說些什么,就有意讓他倆爭吵了一會兒。當看到他倆爭執不下時,我適時的介入,但并沒有判斷誰對誰錯,只是以提問的方式,引導他們自己去正確解決問題。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將有益于幼兒的語言發展。
觀察收獲:在爭吵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煉。
案例三
觀察時間:2007年10月19日
觀察地點:活動區角
觀察對象:施明昱、高張博
觀察實錄:
下午,孩子們都在玩各自喜歡的區角游戲。
施明昱因為一套拼圖玩具和高張博爭吵起來:“你為什么搶我的玩具?”
高張博理直氣壯地說:“不對,我沒搶你的玩具,是你搶!剛才是我在玩的,等我喝完水回來,你就搶去了。”
施明昱委屈地說:“我沒搶,沒有人玩了我才拿來玩的。”
高張博說:“沒有搶也得還給我,是我先玩的。”
施明昱說:“要不,我們一塊玩吧。”
高張博說:“不行,你要還給我。”
施明昱語氣溫和地說:“我們一塊玩吧,你一個人玩多沒意思呀。”
高張博想了想說:“那好吧,我們比一比看誰拼出的圖樣多。”
于是,兩個孩子一塊玩了起來。教師分析:
幼兒對玩具是很感興趣的,但是玩有玩的規則。一套拼圖玩具應該由誰來玩,在幼兒心目中是有一定的道德準則的。這種標準在爭吵中會越來越明確,越來越具體。也正是在這種爭吵甚至打鬧中,幼兒學會了觀察和分析,有了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并在此過程中掌握與同伴相處的技巧。如果幼兒之間始終和平相處,沒有矛盾沖突,反而缺少了這種機會。所以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幼兒一分鐘前是“敵人”,一分鐘后又成了游戲伙伴。
教育策略:
教師應通過爭吵細心地分析幼兒的心理,了解發生爭吵的原因,正確評判幼兒的行為,注意給予適時的、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盡可能地掌握與同伴友好相處的方法,促進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
觀察收獲:在爭吵中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可能培養。
案例四
觀察時間:2007年10月25日
觀察地點:活動室
觀察對象:宋懂博、劉馨羽
觀察實錄:
下午,孩子們離園前在室內自由活動。
正在搭積木的宋懂博突然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噢!我搭出高樓了!我搭出高樓了!”可是一不小心,他揮舞的手臂碰到了身旁劉馨羽的臉。劉馨羽頓時哭了起來:“你為什么打我?我要去告訴老師。”宋懂博急了:“我沒有打你,你要告老師,我就真打你了。”說著,宋懂博舉起了手,劉馨羽哭得更厲害了。宋懂博見劉馨羽哭得那樣傷心,就慢慢把手放下來了,說:“你不要去告老師,我不是有意的。”劉馨羽的哭聲小了,但還是堅持說要告老師。宋懂博語氣溫和地說:“對不起。不要去告老師。來,我們一起搭高樓吧。”說著,宋懂博就拉著劉馨羽地手坐下。
劉馨羽不哭了,兩人一塊搭起積木來。
教師分析:
幼兒大腦皮層地神經細胞容易興奮,加之其性情活潑,好奇心強。往往在新的刺激下會產生不合常規的現象。再著,幼兒肢體運動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發育不完善,注意力還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較差。而由于處于以具體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他們的行動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常會不加思索就行動。幼兒在與同伴爭吵的矛盾中經受教育和鍛煉,從而學會自我控制和謙讓。
教育策略:
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認真對待幼兒間的每一次“爭吵”,公平、公正的處理好每一個問題,逐步樹立教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威信,通過自己的言行對幼兒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幼兒逐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觀察收獲:在爭吵中幼兒可以學會自我控制和謙讓。
教育反思:
通過對幼兒爭吵現象的觀察,明白幼兒間的爭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師不問青紅皂白的指責和批評。教師要想避免這種急不擇言、簡單從事的做法,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對幼兒爭吵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便采取適當的方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幼兒提高明辨是非的努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學會自我控制和謙讓。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