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克民 1954年生,山東棲霞人。現任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氣韻理論源于先秦、兩漢時代的“氣本源”說,認為充溢于宇宙間的“氣”是構成萬物與生命的基本原質。氣韻最先見于品評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氣質和儀表風尚,繼之被轉用于文論,用以討論作者的思想個性對作品藝術風格形成的影響和意義,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審美范疇。
何為氣,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曹丕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強而致。”“氣”指氣概、氣息、風氣、正氣、靈氣、氣質、骨氣等,“氣”既有精神、又有物質,既神奇、又博大,是事物的一種內在的力量。而“韻”則是指畫中的韻味、韻律、節奏與和諧,是一種外在的美,是與氣并存的。“氣”和“韻”結合在一起就是物和畫的神韻。“氣”與“韻”是兩個形態相近。但有著本質差異的不同概念。古代哲學家認為:元氣是構成一切的基礎,天地交泰、氣機凝聚而形成萬物,彌漫于宇宙自然之間,充斥于物質形體之中。“氣”與“韻”相輔相成,“韻”的產生必須依附于“氣”,舍“氣”則無“韻”。綜而言之, “氣韻”代表兩種美的極致與統一。
中國畫的“氣韻”主指中國畫作品中蘊含的生機、氣勢、節奏和意蘊。南北朝時期,氣韻被運用到美術領域,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中指出“六法論”,將“氣韻生動”列為第一法,“氣韻生動”或“氣韻生動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畫的形象具有一種生動的氣度與韻致。氣韻是“六法”的精粹,也是中國畫藝術要求的最高原則。而“氣韻生動”則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清代畫家方薰論畫時曾說:“氣韻生動”須將“生動”二字省悟。悟得生動,則氣韻自在。氣韻以生動為第一要義,然必以氣為主,氣盛則縱橫揮灑,機無滯礙,其間氣韻由生動矣。可見,“生動”是事物的本質,是生命的象征,能生會動,氣韻自在。具體到中國畫作品當中,清代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說:“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發于意者次之,發于筆者又次之,發于墨者下矣。”又言:“何謂發于無意者?當其凝神注想,流盼運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謂之為足則實不足。謂之未足則又可增加,獨得于筆墨情趣之外,蓋天機之勃露也。然惟靜者能先知也,稍遲未有不汩于意而沒于筆墨者。”可見氣韻于筆墨之上、于無意之中、于上乘境界。是畫家由感物、應心直到傳達創作全過程中所達到的境界。如山水畫的創作,畫家首先要從大自然中積累了豐富的印象和感性認識,產生了創作的沖動,將所得印象感受在腦海中加工提煉,進行藝術概括,既托志于物、又融情于理,當情理合一的藝術形象在腦海中形成,畫家便攘臂搦管、以情驅筆、心手相應,氣力相合,力求創作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動的藝術形象和特有的山水意境。畫家創作的過程,既是對審美客體的本質美的把握與發掘,也是其思想感情的充分流露與升華,當二者有機結合,收到的效果是“情緣景而發、景以情而活”,并借助筆觸的氣勢節奏、水墨的滋潤酣暢、物象的俯仰開合、時空的虛實動靜、予以生動而充分地表現,結合出形與神、情與理、物與我高度和諧統一的審美境界,使欣賞者感受到無論是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還是構成這些形象的表現因素,無不充滿了勃勃生機和盎然詩意情趣。這就是氣韻,這就是中國畫的生命之所在。
氣韻作為中國畫的審美標準之一,它要求畫家具有高深的藝術修養、精妙的創造構思和純精的筆墨技巧。縱觀中國繪畫史,大凡造詣卓越的藝術家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學養深厚、品格超脫、筆墨精湛。中國畫歷來講究筆墨,唐代張彥遠曾經說:“骨氣形擬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強調了中國畫中的形象,氣韻需要“筆墨”來加以實現。無“筆墨”則無形象,亦更無“氣韻”。筆墨是中國畫形式美的重要表現因素,畫家在作畫時筆墨的節奏感、韻律感、干濕、濃淡變化,如流動的音樂,隨畫家的思路跌宕起伏。而這一切都是因受內在情感所驅使,進而又調動了筆墨為創作特定的藝術境界服務。筆墨技巧又使畫家的生活感受、創作立意得以完美的體現。善于用筆墨,既可以狀物傳神,又可以達意和抒情。古人龔賢將山水畫的內涵歸為四個方面:一曰筆、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氣韻。認為這四者中筆法宜老,墨氣宜潤,丘壑宜穩,得此三者而氣韻自生。由此可見,“筆墨”與“氣韻”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離開了筆墨韻致,便無所謂中國畫了。黃賓虹先生在繪畫上主張“內美”境界,他認為“內美”不離筆墨。“氣韻之生、由于筆墨,用筆用墨未得其法,則氣韻無由顯露。”“筆墨生動然后能使作品氣韻生動。”他有詩云:“沿皴做畫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他指出氣韻生源于筆墨。昊昌碩先生的繪畫,雖然歷經歲月的洗禮,但那淳厚古樸、蒼茫深邃的韻味依舊彌然紙上,使人回味不已。他在強調筆墨的同時把自己的繪畫藝術總結為“苦鐵畫氣不畫形。”他的這一思想與黃賓虹先生倡導的“內美”境界是一致的。“氣韻”不僅表現于山水花鳥方面,也表現于人物畫方面,如人們最為熟悉民間傳說之神鐘馗,一直以來是一個從歷史巨擘大師到民間畫工都喜愛描繪的古老題材。歷史上關于鐘馗的神話與故事歷代不衰,鐘馗作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驅鬼逐邪之神在人們生活中一直被演繹得豐富多彩。當代著名人物畫家范曾是畫鐘馗的高手,他畫鐘馗總是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與創作激情來刻畫,他對不同的鐘馗造型將其特征抓得既準確又神似,其人物眼神、形態、動作與含意描繪得栩栩如生,總能呈現出一種韻致,他筆下的鐘馗形象高大、威風凜然、精光四射、多表現為禳災祛魅,統鬼軒妖、安保太平的“神人”。鐘馗是神是鬼,卻有血有肉,愛憎分明,它的神話描繪本身就賦予了人物畫的神韻與“氣韻”。范曾畫鐘馗常以線描法繪制,用筆簡潔洗練、線條瀟灑飄逸有力,那舞動的線條組合而成的一幅幅人物造型不僅表現出線的流動“氣韻”,也充分表現出人物精神的神魄“氣韻”,給觀者以心靈震撼。
不論是黃賓虹、吳昌碩,還是當代畫家范曾,像他們這樣在詩、書、畫多方面都具有卓越建樹的藝術家在歷史上并不鮮見。由于筆墨精妙、修養高深,因此,無論山水、花鳥、人物,無論作品繁簡,皆氣韻橫生,精彩動人。所以,中國畫的“氣韻”概括起來就是“生動”二字。生者,蓬勃向上;動者,靈活多變。
中國畫要想獲取畫中“氣韻”,光靠筆墨功夫是遠遠不夠的,畫家只有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做學問,認真研究古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只有成功的筆墨技巧加之自身的修養與學問,才能使藝術家的生活感受、創作立意得以完美的體現,讓“氣韻”生動起來,鮮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