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產業集群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進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推進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需要積極發揮政府力量,營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環境;加強組織建設,把握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環節;大力弘揚和諧精神,增強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文底蘊;充分運用道德資本,強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整合力度;加強體制與機制建設,提高產業集群創新實效。
[關鍵詞] 產業集群;關鍵;區域
[作者簡介]宋一(1974—),男,博士后,北京大學社會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批號06JJD710002)的階段性成果。
產業集群是在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和相關法人機構,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補性相聯結的企業群體。從現實意義上看,產業集群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推進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新的形勢下,分析產業集群的實質,把握其中重要環節,是推進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的根本。
積極發揮政府力量,營造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環境。中國臺灣地區通過實施積極的信息產業政策,扶持臺灣信息產業發展。意大利、美國、印度等國家都通過一定政策,促使了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發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集群政策為主導,促進區域產業政策調整,推進區域和產業競爭力的提高。首先,政府制定產業集群戰略應該遵循產業集群發展規律,使產業產品相關或者互補、使用要素具有互補性,使集聚在一起的產業有足夠的需求界限和市場范圍,選擇經濟地理位置重要的區域,最大可能發揮經濟地理效應。其次,把產業集群發展與城市化的發展進程結合起來,加大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區域社會發展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相互協調的過程。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推進城市化的進程,不僅有利于產業在城市空間的規模集聚,也有利于加強產業集群發展的公共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只有實現產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的完美結合,才能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此,區域產業政策與區域產業集群政策應該協調,必須因地制宜,認真分析政府能做什么,如何進行政策協調,一方面提高現有的產業基礎,另一方面把更多的相關企業和機構吸引到集群中發展。同時,政府發揮自身的力量對產業集群進行引導而不是命令,是服務而不是包辦。通過健全制度體系,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可以克服企業之間缺乏信任、缺乏明確的分工,以及資金缺乏等障礙。
加強組織建設,把握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環節。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指出,英國一些傳統工業的小企業集聚除了自然條件和宮廷的獎掖外,獲取外部經濟則是根本的原因。這種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是相對于從層級組織內部考察的內部規模經濟和內部范圍經濟而言的。在特定的條件下,外部經濟同樣具有產業組織效率。克魯格曼通過新經濟地理模型提出,企業和產業一般傾向于在區位空間集中,不同的企業群體和相關活動又傾向于集結在不同的區域。空間差異與產業專業化具有某種程度的聯系,當由此造成的集聚帶來更高的要素回報時,便獲得了區域性規模報酬遞增的效果,或者說是處于產業水平以上的“行業規模經濟”,這就是產業集群得以形成的理論基礎。邁克爾#8226;波特指出,生產率是判斷組織效率的唯一標準,“任何產業,任何集群,如果使用先進技術,有受到良好培訓的人員,都能提高生產率,……只要是用先進的方法從事這些行業,所有的集群都是好的,不應當挑選集群,而應該扶植所有的集群。”從產業集群發展歷史看,組織化程度提高是社會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對于產業集群發展而言,以“柔性組織”為特征,實現不同企業內部生產與管理方式的柔性化管理,發展企業之間的柔性化新型關系,形成企業與產業集群之間的柔性化關系。這樣,使產業集群的經濟活動與地方社會文化環境緊密結合起來,使集聚區域成為一個創新的系統,這是推進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途徑。
大力弘揚和諧精神,增強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文底蘊。推進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實現產業集群與區域社會之間和諧發展。馬克思曾經指出,人的生活方式“不僅應當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經濟社會學認為,社會發展具有網絡組織特征,人文是社會內在根基,經濟活動具有“嵌入性”特征。新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持提出,行動者既不可能脫離社會背景采取行動、做出決策,也不可能是規則的奴隸,變成社會的編碼,相反,行動者在具體的動態的社會關系制度中追求目標的實現。產業集群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市場、資金、勞動力等基本要素,也需要由人文為基礎的文化、價值理性、社會關系的支撐。因此,產業集群不僅純粹經濟意義上的“集群”,也是產業文化和價值意義上的“集聚”。在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觀背景下,需要大力弘揚和諧精神,鑄就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文基礎。和諧精神是和諧現象的抽象,是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人類社會生活的整體、人內在的觀念、態度、方法等各個方面協調和平衡發展的最高概括,是滲透于生態和諧、社會和諧、內心和諧的精神升華。只有不斷培育人們的和諧理念,提升人們的和諧精神,能夠增強人們之間信息交流與情感溝通,有助于建立并且形成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促進企業各個部分、各種要素相互協調與平衡,形成有利于產業集群發展的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協調個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形成產業集群與區域社會和諧發展的局面,推進產業集群更加和諧發展。
充分運用道德資本,強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整合力度。產業集群發展是資源、技術、信息在區域中的流動與集聚的結果。之所以這些地方能夠發展壯大,在于產業內部的集聚,在于各種經濟社會的資源,包括市場、生產、信息、技術、勞動力等要素的社會整合。著名社會學家杜爾凱姆認為,社會整合就是社會團結,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調一致結合的關系。社會整合機制是奠定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性要素,是保證不同企業之間進行聯合、團結形成產業集群的關鍵。無論是不同企業之間經濟資源的協調,還是對社會資源的協調,都需要通過社會整合,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對競爭、商業欺詐等負面效應的規避能力,協調不同企業之間的利益差異性,促進產業集群內部在社會分工基礎上相互合作,在利益存在一定沖突的情況下實現利益的協調,加強企業之間協調和團結,推進整個產業集群發展和進步。在市場經濟中,道德是一種資本,是以傳統習俗、內心信念、社會輿論為主要手段,通過積極促進與消極防范作用,不僅是促進經濟物品保值、增殖的人文動力,而且是一種社會理性精神,其最終目標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道德資本以價值形式發揮著對產業集群的約束與激勵作用。從積極意義上看,道德資本能夠激勵人們把企業責任與產業集群整體發展結合起來;從消極意義上看,道德資本能夠充當防范人們行為負面效應的作用,防止“搭便車”行為。”因此,道德資本是產業集群整合的重要力量。通過發揮道德資本的作用,能夠推進產業集群內部不同企業之間和諧發展,促進產業集群與社會良性互動。
加強體制與機制建設,提高產業集群創新實效。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20世紀早期提出,創新是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和變動,通過生產過程中不同方式去使用現有的生產要素,進行新組合,使經濟產生質的新發展;創新是利用發明和創造,實現新的發展的可能性;創新是突破舊模式和傳統,創造新模式的過程;是改變舊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建立新的指導思想和規則;是處理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能力;是經濟變動的根本因素。隨著經濟社會日益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創新越來越突破狹隘的經濟領域,成為廣泛滲透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領域的概念,成為一個包含了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綜合、激蕩的過程。從內部機制看,產業集群發展動力在于市場競爭壓力下的創新:一個是企業追求更高競爭力、效益、發展的內在動力,促使企業內部知識、技能、信息、技術等方面累積,產生“積累效應”;一個是企業之間相互學習、借鑒、促進,形成創新網絡,產生了創新的“集聚效應”。這樣,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成為產業集群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推進產業集群的創新需要不斷加強體制建設,完善相關制度,形成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機制。一是加強產業集群核心技術的開發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為推動,以科研院所為依托,推進產學研結合,逐步提升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能力;二是增強科技創新的轉化機制,通過對科技創新的評估,完善知識產權交易法規,推進科技創新向生產發展的轉化力度,體現科技對生產力的貢獻;三是形成產業集群創新發展的機制,通過加強產業集群的協同效應、引導效應,把個別企業創新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結合起來,把產業集群創新與區域創新結合起來,提高產業集群創新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張其仔.新經濟社會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3]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王小錫,華桂宏,郭建新.道德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2005.
[5]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64-105.
[6]王輯慈等.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7]邁克爾#8226;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王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