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隨著新農村建設重大戰略的實施,政府將有大量資金和物資投放農村。如何管好用好這些資金和物資,將成為農村會計工作及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主要闡述了農村會計工作及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會計;財務管理
[作者簡介]韓莉萍(1979—),女,中國人民銀行贛州市安遠縣支行。(江西贛州342100)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建設來源于政府、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及其他渠道的投入也不斷增長。農村會計財務管理工作是否科學、規范、高效,直接關系到來源于各個渠道的資金和物資能否真正用到農村建設與發展中去。
一、存在問題
一是各地農村會計工作管理體制不一,農村會計監管部門難以實現有效的監管。財政部發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第一條第八項第二款規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等規定,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財務會計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實際上在鄉鎮一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的管理體制各地不一,有的地方鄉鎮農經站人、財、物都由鄉鎮政府管理為主,有的地方則由縣級農業部門垂直管理為主。鄉鎮農經站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的地方,鄉鎮政府往往基于大量的農業和農村工作,給農經站人員安排了大量的中心工作任務,使農經站人員不能專人專職,難以騰出足夠的時間、精力用于農村會計工作的指導和監督。鄉鎮農經站以縣級農業部門管理為主的地方,由于村一級的工作直接受到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或指導,鄉鎮黨委、政府掌握了村級組織許多利益的分配和管理權,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村會計工作的影響遠遠超過鄉鎮農經站的影響,鄉鎮農經站難以對農村財務進行有效的監督。
二是基層政府對農村會計工作重視不夠,村組干部財經法律意識偏淡。在一些地方,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沒有認識到農村財務對地方經濟的影響程度,片面認為農村財務涉及的資金量小,影響不大,村里只要配備了會計就可以,對會計的素質、財務制度的健全不重視。部分基層干部受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對農村財務會計工作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和認識,特別是有的村一把手,認為會計工作是會計個人的事,沒有把自己置身于會計工作中,不明確自身應負的法律責任。
三是農村會計人員文化素質偏低,難以適應會計制度改革發展的要求。會計專業實行持證上崗已有多年,但大部分農村會計人員沒有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上崗后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和培訓,沒有掌握好財經政策和財會知識,工作能力較差,會計監督意識淡漠,依法執業能力不強,人為造成了財務工作的混亂,影響了農村會計工作的質量。甚至有些農村“會計”名為會計,實際上什么都不懂,不僅不會記賬,連一張簡單的借據或收條都不會寫,往往造成新舊賬目銜接不到位,移交手續不清,造成大量財務遺留問題。受地域、體制等比較劣勢因素的影響,會計人員的選用往往局限在本村區域范圍內,選擇空間小。
四是農村會計待遇偏低,辦事不夠公正,導致農村會計隊伍不穩定。一方面,由于農村會計保障體制不完善,導致農村會計隊伍不穩定。目前,農村會計基本上屬于農村定補干部,在廣大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會計經濟待遇差,月工資收入僅有200-300元,同時,大部分地區都沒有建立村干部養老保障體系,農村會計后顧之憂較大。另一方面,由于農村會計自身素質的差距,造成農村會計隊伍不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屆滿后應當及時進行換屆選舉。有相當部分村的會計人員實際上都是由村書記、村主任指定,用的大多數是村主要負責人的親信,換屆后就出現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同時,有的農村會計人員工作方法簡單,態度生硬,業務水平低,工作能力差。
五是農村會計操作流程不完善,農村財務秩序不夠規范。會計工作是財務管理工作的核心。由于農村會計管理體制不完善,農村會計隊伍不穩定,農村會計業務素質偏低,造成農村財務混亂。記賬不規范,錯記漏記亂記的現象十分嚴重。賬賬不符,賬實不符,賬表不符,白條抵庫,亂收亂支,貪污挪用,土地征用款分配不公,集體資金開支透明度不高,現金存量超標等各種違法違規違紀現象普遍存在。會計資料殘缺不全,絕大多數村不能做到財務公開,按時公布賬目。有的地方還存在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兼任會計、出納的現象,自己簽批、自己做賬、自己保管現金。第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對村民委員會的工作給予指導、支持和幫助,但是不得干預依法屬于村民自治范圍內的事項。許多地方的村賬鄉管事實上由國家工作人員兼任了農村會計,客觀上形成
了政府對農村財務的直接干預。
二、對策建議
一是規范農村會計工作,建設“管理民主”的新農村。中央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在推進“管理民主”方面,要把加強農村會計工作、規范農村財務管理作為重要內容。要把農村會計的配備情況作為考核農村基層組織的重要指標,從農村實際出發,按照逐步推進的辦法,規范農村會計應達到的執業能力,最終實現農村會計執業水平達到政策法律規定的要求。并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規范整個農村財務工作,推進農村財務公開,加大民主理財力度。
二是堅持從農村基層實際出發,完善與農村實際相銜接的會計工作管理體制。對于鄉鎮農經站由鄉鎮政府管理為主的地方,要盡快配齊配強農經站人員,根據本鄉鎮的規模,配備足夠的農經站力量。同時,要堅持農經站人員專職專用,不要給農經站人員安排工作職責以外的其他工作,使農經站有足夠的力量做好農村財務的指導監督等本職工作。根據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的特點及形勢需要,鄉鎮農經站實行屬地管理,更有利于對農村財務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督。因此,對于鄉鎮農經站由縣級農業部門管理為主的地方,要盡快改革鄉鎮農經站管理體制,實行鄉鎮農經站以鄉鎮政府管理為主。對于實行了村賬鄉管的地方,要制定村賬回歸村管的方案,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在加強對農村財務的監督、審計上下功夫,創新農村財務監督審計的新體制,以配合村賬回歸村管帶來的管理漏洞,盡快實現村賬村管。
三是強化農村會計的經濟保障和業務培訓,建立穩定的、具備較高業務素質的農村財務會計隊伍。改革農村會計報酬制度,上級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等措施,大力支持農村基層提高農村會計的經濟待遇。大力推行村干部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使包括農村會計在內的村干部老有所養。要通過舉辦業務講座、法制講座、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式,提高農村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道德素養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逐步實現農村會計人員通過考試取得國家認可的會計從業證書,實行持證上崗。實行農村會計選聘制。村集體經濟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推薦人員中擇優聘用會計人員。農村財務實行會計選聘制,面向社會公開錄用財會人員,可促進農村財會人員走向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
四是按照與現代會計制度相對接的要求,積極推進農村會計電算化進程。會計電算化可以促進會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促進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也可促進會計工作職能的轉變和財會人員素質的提高,為農村會計管理工作現代化奠定基礎。要積極在村一級推行會計電算化,在村級配備計算機和電話專線,使用統一的農村財務軟件,實行村村之間內部聯網。鄉、村兩級可通過計算機隨時調閱村的財務資料,掌握村集體資產財務運作情況。推行農村會計電算化可以在條件較好的村先試點,取得經驗后按照各村的實際情況逐步推開。
五是嚴格落實政策法規,建立健全農村財務制度。嚴格執行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新頒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和《村集體經濟財務制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加強和規范資金管理,統一開戶監管,規范現金操作流程。各村的所有收入包括往來款項都必須及時足額地上繳到銀行的賬戶上,現金使用實行備用金領用制度,零星支出從備用金中列支。各類支出必須使用財務法規認可的票據,有經手人、證明人、審批人簽字后方可報賬。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結算一律通過銀行轉賬劃撥,不得通過現金結算。將農村“財權”進行適當分解,由一人掌握變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發票或收據至少要有兩名村干部簽名,避免財務開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約的控制機制。進一步加強農村財務審計工作,嚴格執行《集體經濟審計暫行條例》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規程》。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