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農民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誠信狀況不僅關系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而且影響著和諧社會建設能否順利進行。我國農民在誠信方面的表現主流是好的,但其誠信缺失狀況也不容樂觀。因此,提高農民的誠信素質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新農村;農民;誠信;社會主義
[作者簡介]王琦(1964-),男,山東泰山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生;(天津300387) 楊靜嫻(1979-),女,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生。(天津300387)
“誠信”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重要的規范之一,它不僅是個人處身立世建德立業的基石,而且是維護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紐帶。農民作為全國人口最多的群體,其誠信狀況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乃至和諧社會建設能否順利進行。因此,提高農民的誠信素質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農村建設中提高農民誠信素質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誠信”是為人之道,是人們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周易》載:“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用,他就會在社會上失去立足之地。農民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誠信狀況不僅關系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而且涉及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與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會把一部分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讓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安居樂業,而這部分農民的誠信狀況必然會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因此,提高農民的誠信素質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任務和開創性的工作,需大量資金投入,而農民的誠信狀況直接決定了農村金融部門對他們的態度。長期以來,農村資金普遍嚴重貧乏,與其說是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農民都缺錢,不如說是農村社會誠信環境不良造成農民貸款難、農村信用社難貸款的矛盾凸現。由于誠信的缺失使金融橫向融通受阻,“三農”血脈不通。說小一點,個人增產增收的目標達不到;說大一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受重大影響。農民必須認識到:守信用,才能有貸款、有訂單、有客戶、有錢賺;不守信用,小則會傷了一個客戶、一個消費者,大則能毀了一個地方產業。
二、農民的誠信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我國農民在誠信方面的表現主流是好的,但其誠信缺失狀況也不容樂觀:1、農副產品中摻假現象屢見不鮮。有些農民為了牟取不正當利益,便在面粉中加變質的米粉,在大米中加沙子,在蔬菜生長期使用違禁農藥,在家畜、家禽生長期喂催肥劑等,這些不良行為嚴重影響到食品的安全并直接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2、借征地之機違法建房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農民一聽說有建設項目征地,便會緊急造出“隔夜房”、“隔夜樹”,然后軟纏硬磨,要求賠償。據反映在拆遷的房屋中,違法建房占一半以上,造成了國家資金的嚴重損失。3、騙貸、欠貸現象較為普遍。有的農民不講信譽,惡意逃債,造成了農村信用社的大量壞帳、死帳,加大了信用社的經營風險,在農村信用社和農民之間形成了一道“隔心墻”,從而形成了農民貸款難、信用社放貸難的局面。農民的誠信缺失不僅僅表現在以上幾個方面,還表現在欺騙鄉鄰、蒙蔽檢查、非法集資等等。
導致農民誠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農村的信用環境差。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市場原則在全社會通行起來。各種利益的驅動對誠信這一道德準則造成了嚴峻的威脅和挑戰。社會誠信危機凸顯出來并且波及到了農村,對農民產生了消極影響。其次,是農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雖然農村的經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物價的上漲速度。一些農民為了個人、家庭利益,把誠信看的十分淡薄。再次,農民的誠信缺失行為缺乏有效制裁。由于規則的缺失,制度的不完善,監督的不到位,制裁的乏力等使不誠信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形成了一種“講誠信吃虧,不誠信得益”的錯誤心態,使某些缺乏內在約束力的農民加入到了失信的行列。
三、提高農民誠信素質的對策
《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的必要條件,也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這也為提高農民誠信素質提供了指導方針。
提高農民的誠信素質,需要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在農村形成“誠信光榮”的良好風尚。應充分利用農閑和春節期間家庭團聚的有利之機,開展普及性誠信教育活動,要運用農民身邊的事例說明“信譽是無可替代的財富”,大力宣傳典型人物及其事例,揭露和鞭撻不誠信的人和事,形成“講誠信受尊重,不誠信受鄙視”的風氣,從而推動農民誠信素質的提高。同時,還應切實解決農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如村務公開、宅基地審批、二胎指標審批、退耕還林及農業信息、技術和購銷服務等方面的問題,增強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使農民愿以“誠信”作為致富奔小康的行為準則。
誠信素質的培育,僅僅依靠教育是不夠的。透視當前社會信用危機和農民的誠信缺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我們缺乏完備的信用制度。因此,應建立誠信制度,使誠信建設通過制度加以規范,形成失信懲治和守信受益的相關機制。當前,已經有一些地方開展了誠信村(鎮)建設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對于構建農村信用體系很有意義,可以先試點后推廣,抓點帶面,培育典型。在農民誠信素質培養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干部的號召和凝聚作用,把培育農民的誠信意識,維護良好的誠信秩序和加強鄉(鎮)、村“雙文明”建設活動結合起來,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順利進行。
[責任編輯:水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