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史,也是消費者與運營商在移動資費上的搏弈史。
1月22日,承載了5億手機用戶希望的手機漫游資費聽證會在北京召開。而1月11日國家發改委(www.selp.gov.cn)、信息產業部(www.mii.gov.cn)公布的兩套聽證方案,早已經因為疑點重重,在社會上引起了爭議。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聽證會,很自然演化成無甚意義的口舌之爭。
聽證會并沒有達成最終的方案,如果要追求它更深層次的意義,也許就是至少讓各方利益團體,特別是處于弱勢群體的消費者,最終有了一個表達聲音的出口,也有機會對一些原來只能猜測的問題有所了解。而來自官方的聲音表示,新的最終方案將“爭取以最短時間組織出臺”。
這兩個方案中所涉及到的“預付費”、“后付費”、“上下限標準”、“國內長途通話費”、“國內漫游通話費”、“長途線路”等概念,對于消費者來說,更像是霧里看花,似乎陌生又熟悉,耳熟又不能詳。其實消費者關心的問題很實際也很簡單:既然中國移動、中國聯通(www.chinaumicom.com.cn)都是全國性公司,漫游話費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消費者承擔的成本當中有哪些是不合理的?各路說法莫衷一是。曾經有來自信息產業的專家經過分析認為,漫游費的成本接近于零。但立即就出現反對聲音說,由于移動運營商要支出一定的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所以漫游費并非為零。
漫游費的出現,本身就是利益關系平衡下的產物。以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為例子,其下屬的各省分公司之間是獨立的核算經營,自負盈虧。因此,設立漫游費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護運營商在高資費地區的超額利潤。在漫游費降價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幾大運營商已經開始逐漸將管理權限向總公司集中。
漫游費降價幾乎是毫無懸念,但降價幅度是多少,沒人敢妄下結論。消費者自然希望漫游費越快取消越好。但對于政府而言,要考慮的層面會更多。對于這次聽證會,有來自中國聯通、中國電信(www.chinatele.com.cn)等運營商的聲音說,在目前中國移動占據寡頭地位的電信市場,如果完全取消漫游費,勢必將導致移動電話對固定電話市場份額的進一步侵吞,殺傷的是中國聯通,壯大的是中國移動。這種說法不無道理。2007年上半年的財報顯示,中移動上半年盈利379億元,聯通上半年盈利37.7億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2007年年底,信產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固定電話用戶連續四個月出現負增長,僅11月份就減少137.6萬戶,移動與固網的收入差距正在進一步拉大,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通過聯通來制衡中國移動的膨脹顯然已經力不從心。
1987年,廣東移動公司開通全國第一部移動電話,但天價的移動話費使得移動電話更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20世紀90年代初,在電信營業廳里為買大哥大入戶而排起長長隊伍,反復寫申請報告,是屬于那個年代特有的現象,而一襲黑西裝,行色匆匆地走在大街上,外加一部磚頭大小的“大哥大”,也成為熒幕上塑造“大老板”形象特用的手段;1994年聯通的成立,打破了中國移動獨家壟斷地位,移動資費首次出現下調,此后移動運營商的資費營銷手段也趨于多樣化。在這樣的一個大趨勢下,過高的手機漫游費成為最后一塊難以攻克的“堡壘”。現在,這個“堡壘”終于要有所松動了。
在目前電信市場競爭格局失衡的局面下,也許為權衡利弊,顧全大局,“漫游費”這個壁壘的推倒過程,不會一蹴而就,而將是一個逐漸被侵蝕的過程。因此,消費者與運營商的博弈,還將繼續下去。而一個透明的價格監控機制,是實現雙方良性互動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