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劍英 董必武 謝覺哉 郭沫若胡 風 秦兆陽 楊 帆 梅 白
楚雖三戶竟亡秦,萬世雄圖一夕湮!
聚富成陽終下策,八千子弟半清貧。編者注:此詩作于辛亥革命后的1911年下半年。郁從杭州回故鄉(xiāng)避難家居。這是郁最早寫的一首詩。詩雖詠史,看來也不無感時論世之概。
無題
不念彌陀不拜天,年年元旦度徒然。
遨游嶺上尋梅跡,蹲踞河邊計友年。
蓑草迷殘傷亂鳥,祥云飛舞慶投仙。
嘆得世人多幸薄,寄心來我學(xué)耕田。編者注:此詩作于1923年2月16日。作者曾在日記里寫道:“今天是舊歷癸亥年開始的第一日。……軍閥橫行于朝,貪吏欺詐于市,而一部分人民又愚焉不敏,甘心于自苦,輾轉(zhuǎn)于水深火熱。追思往昔,心為黯然,不禁作成舊體七言律詩一首,一補新詩之白卷,二以暢感慨之憂懷。”
過五合山
1947年秋,予參加阜平西柏坡全國土地改革會議,歸時游五臺山,時已經(jīng)土地改革,作三絕以記之。
千年古剎千年債,萬個金身萬姓糧。
打破禪關(guān)驚破夢,未妨仇恨是輕狂。
荒涼殿宇有啼鴉,稀世藏經(jīng)灰化也。
昔日莊嚴金佛像,而今流落萬人家。
南臺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踏徑迷。
可有神工能掃霧,容吾放眼到平西。
和葉劍英同志《過五合山》
歷萬劫魔猶有債,食千年粟要還糧。
前人造業(yè)后人報,如是我聞佛亦狂。
無神無佛好棲鴉,紺宇琳宮是幻也。
貝葉忽飛金像散,文殊何處再為家。
秋雨秋風一葉飛,白云深處五臺迷。
撫今感昔多豪宕,好旬傳來我欲西。
和參座《過五合山》
枕上和參座游五臺山詩,第二、三首記不全,原韻未照次也。
無計重修歡喜佛,無人再送道場糧。
荒唐故事荒唐像,當日文殊病亦狂。
飽餐狗肉卷袈裟,血染尸橫跨戒刀。
坼去閑亭推倒佛,耐庵文字古今豪。
天下名山僧占多,剩經(jīng)殘碣足磨挲。
重來真是清涼地,避暑療疴勞動歌。
詠南平
廛市因山成,南平勢不平。
山圍八面綠,水繞二江青。
信國曾開府,黃巢此筑營。
昔傳雙劍合,今見萬家榮。
雙江合流處,二塔聳江頭。
山川異今昔。水火濟剛?cè)帷?/p>
造紙中心地,住家虛腳樓。
車船無日夕,仿佛在渝州。
編者注,此詩作于1962年秋。現(xiàn)載南平市志。
寒夜懷東平、柏山
劫灰三載憶江南,地凍天荒又歲寒。
幸有災(zāi)黎成勁卒,恨無明鏡照西天。
同仇喋血倭奸笑,一榻鼾眠傀儡閑。
回首京華尋舊夢,石頭城內(nèi)血斑斑。
書生毛戟非無用,為殺倭奴拾鐵槍。
贏得風霜磨壯骨,忍將憤懣對穹蒼。
溫情不寫江南夢,宿恨難忘塞上殤。
“耿耿此心”憂折筆,來今古往一沙場。編者注:此詩作于1941年1月1日。當時胡風寓居重慶北碚,作者在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敘述:“我沒有想到蔣介石居然這樣大膽會扯破臉皮,公開破壞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我以為這要使蔣介石大失人心,是他在政治上的一大失敗,因為國民黨的統(tǒng)治和他自己的地位。只是靠了抗戰(zhàn)這面大旗才能維持住的。這時,又聽到東平、柏山戰(zhàn)死的謠傳,我的心情更是激動氣憤得夜不能寐。在悲憤中寫了詩二首。
懷陸地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思故人。
芳草年年綠,關(guān)山處處情。
編者注:此詩寫于1979年,當時作者的“右派”被改正,想起文革中受折磨時曾給過他多方幫助的原廣西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陸地,寫了這首詩。作者在《我所知道的陸地》(載《新文學(xué)史料》)一文中說:“‘患難見知交’雖然是一句老話,時代風云并未使得這句老話過時。魯迅不是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嗎?比起同志蓄意整同志的眾多事實,同志敢于承擔責任救同志,豈不萬分可貴?所以寫了一幀條幅裱好送給陸地,表示對他的心意。”
風雨書懷
飛來構(gòu)陷成奇獄,執(zhí)法居然作楚囚。
知己有人死何憾,問心無愧志難酬。
狂生磊落垂終古,塵夢纏綿憶舊游。
風雨蕭蕭寒入骨,一聲長嘯語還體。
編者注:此詩作于1943年10月,作者時任黃克誠所率新四軍三師保衛(wèi)部長。一次去軍部開會被捕,以特嫌被關(guān)押審查。谷斯范在《雨絲風片錄》的回憶中有如下一段記述:“楊帆先后關(guān)押在淮南地區(qū)盱眙縣的黃化塘和小李莊的農(nóng)家小屋,日夜派部隊看管,當成個重要犯人,上了腳鐐手銬。師的保衛(wèi)部長莫名其妙地成了階下囚,楊帆不勝悲忿,在獄中寫此《風雨書懷》詩明志。”楊帆足足被關(guān)10個月。終在潘漢年的極力辯解下,查清了被誣陷的原委。得以釋放,旋任華中局敵工部部長。
東坡面樓遣興
住在東坡未種田,每于靜夜念坡仙。
素娥常拌瓦礫里,青女長吁咤叱間。
當日先生結(jié)廬草,近年后學(xué)層樓磚。
謫居我比先生久,同病相憐九百年。
十年征戰(zhàn)頭還在,廿載磨錘骨尚全。
躺在小樓雖一統(tǒng),無何度日竟如年。
壯曾有勢躬常鞠,老覺無知命更拼。
戲問何時“進場”去,平生債務(wù)未還清。
編者注:此詩作于1985年。作者歷經(jīng)文革的十年磨難,回歸黃州,雖已半身不遂,但仍不輟筆耕,感而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