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社會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既可繼承,亦可創新發展。而有些標志性的文化載體是古老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如我們的古典詩詞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代表性符號。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當今人們還在不斷創作的詩詞,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變化,歷代的創作者們都進行了革新。但其屬性仍保有其代表性,否則:就是完全揚棄,而不是繼承和發展。
《東坡赤壁詩詞》(以下簡稱《詩詞》)可作這一傳統文化的代表。我認為其可貴之處有三:一是傳遞傳統優秀文化的薪火;二是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國家的發展變化;三是促進詩詞文化的普及教化功能,給人以美的熏陶。其實,《詩詞》的辦刊宗旨更具概括性:即“彰顯時代,貼近生活,服務大眾,傳播薪火”。
2008年《詩詞》的1~3期都有“社會熱點”欄目,以詩詞這種精練美妙的形式,將社會熱點問題反映出來,或針砭、或贊頌,或傷感、或激揚,無不貼近民生、貼近社稷。有贊“十七大”報告、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總理親赴地震災區指揮抗災和慰問等等政治性題材;也有反映房價攀升、物價上漲、農民工問題等等民生題材。今年我市我國的幾件大事要事,則有專欄反映:第一期有“全國基礎教育·黃岡論壇”,開篇是市委秘書長王靜平的七絕《題“全國基礎教育·黃岡論壇”》:“教育捌高關國是,喜迎論客四方來。黃岡有幸沾壇雨,素質,鮮花次第開。”此詩概括性很好,且平易通俗而不失大氣典雅。第四期有“奧運放歌”和“詩詠人間大愛,詞抒天下真情”兩個欄目,分別表現喜迎奧運和汶川地震這兩件影響世界的大事,詩詞吟詠無不飽含作者的熱情、熱血和赤誠。此外,還有多個欄目,分別反映鄉村城市的風貌,以及抒寫人生、雜詠、憑吊、紀念等情懷,題材豐富,情感真摯。《詩詞》每期后面有“吟苑縱橫”,前面有“詩人專訪”,封二還有詩人風采。豐富靈活,受益匪淺。小小一冊刊物所關注、所反映的都是社稷蒼生,人情冷暖。而古典詩詞這種表現形式,我認為不僅沒有表達和接受的隔閡,相反更簡潔、凝煉而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東坡赤壁詩詞》舉起了一面“傳播薪火”的旗幟,確實也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除聯系各地詩社、作者外,還不遺余力地堅持著讓“詩詞走進校園”的活動,欲以此方式讓更多的青少年接受古典詩詞,并喜愛這種傳統的文化樣式。如第一期專門設立了“校園新苗”和“詩教天地”,通過《賦校園以詩情,給童年以詩意》一文,得知武穴市實驗小學榮獲全國詩教先進單位稱號,可喜可賀。其實,近幾年在武漢和全國經常舉辦青少年、甚至幼兒古詩詞朗誦大賽,這也是在做著與《詩詞》一樣的傳播和促進工作;亦可知《詩詞》在傳播薪火征程上并不孤獨,正是有著不絕的傳播者,才使得我們優秀的文化傳遞了下來,并發揚光大。
要說現在的中小學生,人人都學過幾篇古典詩詞,甚至有的還背誦不少,但這主要還是為完成學習任務,很少有主動的真心的喜好。當然,畢竟時代不同,文化氛圍也不同,人們所要接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社會的競爭也很激烈,科技知識的學習任務就很繁重,不能強求青少年把古典詩詞作為主體文化接受;能作為傳統優秀文化吸收,并以此作為增強文化修養的一個方面也就足夠了。
在當今這個多元社會、多元文化環境下,只有通過一些不計得失和報酬的、近乎傳道者們的不懈努力,古典詩詞這個薪火才能傳遞下去,傳播開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吟苑縱橫”欄中一些知識介紹性和觀點論述性的文章也很好。今年第一期載何曉明的《淺論詩詞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功用》一文,闡述了“詩詞鑄造人的心靈美”,詩詞“興、觀、群、怨”的功用,以及“如何發揮當代詩詞功用”等觀點,其中引江澤民同志一段話,我認為特別有概括性,表達了很多人的心聲,故轉引于此:“中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涵很多哲理。學一點古典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這段話不論對哪個年齡層的人,也不論對讀者還是創作者,都有指導意義。
同期還有一篇《再說詩韻改革》(作者星漢)對古典詩詞的閱讀者和創作者也都有幫助。古典詩詞的格律和音韻要求,可能是很大一部分人望而卻步的原因。閱讀還好,朗朗上口;寫作對于接受現代漢語教育,不了解古音韻的絕大部分人來說是太難了。最難的是平仄和對仗,押韻還容易掌握些。只有進行改革,采用現代漢語的新音新韻,格律對仗也放寬要求,才有可能讓人容易接受些。否則,即使是北大中文專業畢業,恐怕也不會寫古典詩詞,對聯也不一定能寫得合乎規范。
所以,希望《東坡赤壁詩詞》雜志的方家們,在詩詞聲律音韻方面多作些研究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