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在金融上也有體現。本文提出了信貸資源競爭力概念,分析區域差異產生的原因,以海南省的信貸資源競爭力情況為樣本,利用本文提出的信貸資源競爭力指標,從比較視角分析欠發達地區信貸資源競爭力變化的動態特征和影響因素,并提出改進區域信貸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關鍵詞:區域信貸;競爭力;調查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3-0004-05
一、引言
在我國當前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背景下,信貸仍然是各地發展經濟的重要融資渠道,信貸資金使用的絕對量、相對量和效率是決定各地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當前關于金融資源的空間配置理論研究較少,藤田昌久、克魯格曼和維納布爾斯所著的、享有盛譽的《空間經濟學》(1999)中也未提及金融資源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與作用。[1]實際上,類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其重要特征,這種發展不平衡在金融資源配置上也有重要體現。盡管目前國內研究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理論研究也相對較多,但具體到區域信貸配置問題的研究卻相對較少,不論是從一般的概念界定、評價方式,還是到提高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的經濟政策,都未有一個完整、統一的框架,有許多內容值得深入分析與探討。
信貸資源的空間配置除了可以在一般的信息不對稱下的信貸配給理論框架下來盡心研究外,還可以從信貸資源的惡性循環、區域金融生態、區域經濟效率、區域中小企業發展等視角展開。本文擬從信貸資源競爭力角度進行分析,在界定概念的基礎上,運用相關定量指標,并以海南省為具體樣本,來比較、分析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情況及其動態變化趨勢特征,以探討增強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二、信貸資源競爭力:概念界定及區域差異性的形成
本文認為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是指一個地區獲得信貸金融機構予以授信的能力。此定義的內涵至少可以通過兩方面的指標來進行量化性表征:一是指區域獲得銀行授信的能力,可用地方獲得信貸的絕對量和相對量來表示;二是指地方信貸資源的使用效率,它與前一個方面存在某種形式因果關聯,可采用地方GDP增長與信貸變化的彈性大小來測量。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這方面的指標來反映一個區域的信貸資源競爭力情況。
當前大銀行制似乎是銀行信貸機構的發展一種趨勢,銀行間的跨國并購也屢見不鮮,如皇家蘇格蘭銀行與荷蘭銀行間的并購案,涉及金額高達711億歐元;我國臺灣地區目前試圖通過第二次金融改革,鼓勵銀行間的并購,達到增強銀行競爭力的目的。但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銀行越大,其越不愿意向所在地區的中小企業、農業和弱勢金融群體發放信貸。Nakamra(1993)、Strahan和Weston(1996,1998)研究發現在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與銀行規模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系;[2][3][4]而Peek和Rosengren(1996)等在對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后開始的銀行并購研究發現,大銀行對小銀行的并購或大銀行間的并購傾向于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5]同時,目前不論是跨省區還是跨國的銀行信貸機構都實行一種垂直管理模式,使其可以在跨省區、跨國調動信貸資源,一些經濟欠發達、大企業不多的地區獲得大銀行的信貸資源必然減少。因此,如何提高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信貸資源競爭力,隨著銀行信貸機構的發展變化而自然產生。
實際上,有關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問題在我國體現得尤為明顯。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隨著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實行垂直管理、股改上市后,這些銀行在全國范圍內調動資源的能力進一步增強,銀行追求利潤目標得到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機構對銀行信貸行為干預的手段越來越少,這正是進行市場化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但與此同時,區域信貸資源利用的差異化也躍然產生,我國經濟發展區域差別性較大,特別中西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它們大企業、大項目不多,隨著銀行信貸規模的擴大,本來急需信貸資源支持,但它們的信貸相對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與發達地區差距越拉越大,本來是資金匱乏區,反而成為信貸資源的輸送地,這種情況在本文的比較樣本——海南省表現也較為明顯。所以,探討和分析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衡量指標的動態特點,尋求提高和平衡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的政策措施,理應成為現代金融研究的內容之一。
三、海南省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動態特征:一個比較視角
按照前面對信貸資源競爭力衡量指標,這里利用1978-2006年29年間海南省信貸資源的變化與全國平均水平進行對照分析,從比較視角來觀察海南省近幾年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動態趨勢。
(一)海南省信貸余額與GDP在全國的占比同步下降
用海南省年末貸款余額在全國占比這一指標考察海南省信貸資源利用在全國的總體水平。如圖1所示,在1978-1984年,海南省信貸余額在全國的占比保持高速增長,1984年達到歷史最高,在全國的占比為1.10%。1986-1998年間,此指標一直保持相對穩定,在0.7%-0.8%間小幅波動。這一占比在1999年達到0.94%,創1984年以來的新高,但此后便持續下滑,2006年此指標比為0.50%,僅有最高水平時的一半。從2002年開始,海南省的信貸余額占比開始低于GDP的占比。如圖1所示,這一發展趨勢與海南省經濟總量在全國經濟總量中的占比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所以,從動態的變化趨勢看,海南省信貸余額和經濟總量在全國占比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海南省信貸資源配置競相對爭力的下降趨勢。
圖1 海南省年末貸款余額與GDP總量在全國占比變化趨勢圖(1978-2006年)
數據來源:《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6)。
(二)海南省人均信貸余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海南省信貸資源利用的相對情況看,海南省人均信貸余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圖2所示,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大多數時間里,海南省人均信貸余額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深入,這一趨勢在2000年發生了逆轉,自該年后,海南省連續6年的人均信貸余額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差值還有逐步擴的趨勢,2000年末海南省人均貸款余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9元,但2006年末海南省人均貸款余額比全國低3700元。表明海南省人均信貸的占有、吸納能力已經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2全國與海南省的人均貸款余額趨勢圖(1978-2006年)
數據來源:《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6)。
(三)海南省貸存比率下降趨勢明顯
地方貸存比是衡量地方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另一個參考指標。圖3顯示了1978-2006年29年間全國與海南省貸存比的變化趨勢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海南省和全國都有貸存比值下降的趨勢,與我國的高儲蓄情況基本一致。而且,改革開放以來海南省的存貸比值在大多數年份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一個值得充分關注的現象是,自2000年以來,此指標值一直低于或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貸存比率與全國水平相比的相對下降顯示海南省信貸資源競爭力在全國的下降。
圖3全國與海南省的貸存比變化趨勢圖(1978-2006年)
數據來源:《新中國50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6)。
(四)海南省信貸資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為了衡量海南省信貸資源利用效率情況,利用簡單的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人均GDP和人均信貸余額進行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海南省人均GDP與人均貸款余額間的彈性系數為0.37,即海南省人均信貸余額每增加百分之一,人均GDP將會增加0.37%,而全國水平的彈性系數為0.77,也就是說全國人均信貸余額每增加百分之一,人均GDP將增加0.77%。海南省的信貸資金利用效率比全國的水平要低,只有全國水平的一半。信貸資源利用效率是決定信貸配置競爭力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海南省在信貸資源使用低效率對本區的信貸資源配給競爭力產生了重要的負面影響。
四、影響欠發達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因素分析
總量占比、人均量、效率等指標都顯示,海南省近年來的信貸資源競爭力正在持續地相對下降。海南省信貸配置競爭力的相對下降是地方經濟、社會相對發展、信貸體制改革等多種經濟金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這些因素在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具有共通性,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
(一)地區經濟、產業結構傾向于內源融資,吸納信貸能力相對較弱
經濟欠發達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生產率提高比較慢的農業部門占較大比重。以海南省為例,其農業與服務業占比較高,2006年全國三次產業的占比為11.7:49.3:39,而海南省的三次產業占比為32.7:27.4:39.9,第一產業的占比為全國之最。近幾年海南省在“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帶動下,海南省的第二產業發展明顯加快,對地方國民經濟發展的功能明顯增強,占比持續提高。但效益好、帶動力強、輻射范圍大的大企業仍然較少,可供銀行選擇的授信對象范圍較窄。由于第一、第三產業主要傾向于內源融資,吸納信貸的能力相對較弱,這種經濟、產業結構決定了欠發達地區的信貸資源競爭力相對較弱。
(二)地區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功能單一,轉型緩慢
信貸資源競爭力不強的地區都有一個顯著特征,那就是金融組織體系簡單,金融功能單一。以海南省為例,除了兩家政策性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三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行外,唯一一家外資銀行分行業務幾乎處于停頓狀態,沒有一家法人股份制銀行。從規模和功能上看,各銀行的規模、功能、產品和服務同質化非常明顯,缺乏層次性、個性和特長。骨干銀行分行在結構轉型過程中,客戶定位、授信規則和信用評級、激勵與約束機制的調整和改革進展緩慢。金融機構組織體系的簡單化、同質化,導致信貸功能的簡單化,也就無法為本地提供充分的、分層次、差異化的信貸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培育與提高。
(三)金融生態環境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金融生態環境是決定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從海南省的情況看,2006年全省銀行類金融機構除個別機構外,均實現盈利,不良貸款持續實現“雙下降”。但是海南省的金融生態環境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仍然較明顯,金融環境中的信用意識、債權保護、合同糾紛處理、資產處置中介成本方面,仍然明顯落后于發達省市。根據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分地區情況,盡管2006年海南省不良率在全國所有省區中下降幅度最大,但不良率仍高居全國第二。這些都表明類似海南省的欠發達地區需要進一步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四)中小企業群體和民營經濟發展的滯后
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中小企業也就越活躍,在地方經濟的發展所起作用強大,而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要么活力不足,要么處于起步階段,激活地方經濟的功能尚未完全體現。以海南省為例,其中小企業群體、民營經濟仍然處在初始成長階段,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財務管理能力、技術創新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提高。由于中小企業和絕大部分仍然是中小企業的民營企業在就業、技術創新、行業轉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彈性和潛力,它們的蓬勃發展有利于爭取商業銀行擴大授信力度,提高地方的信貸資源競爭力。
五、增強區域信貸資源競爭力的政策選擇
(一)優化長期發展規劃,改善經濟結構,積極創造信貸需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是發展的原動力,這個原則在信貸配置領域同樣適用。區域的長期發展規劃是吸引信貸投放的關鍵,尤其是需要信貸支持的長期規劃項目,能夠吸引銀行投入力量,研究項目可行性,提早做好信貸規劃和儲備。就海南省而言,首先,戰略性的長期發展規劃應該圍繞主導產業、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方面,圍繞環境與資源利用、產業轉移接替、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方向,做好基礎性的規劃和準備工作。其次,為了擴大信貸需求,改善經濟結構,增強經濟部門(尤其是第二、三產業)對信貸的吸納、消化能力,擴大需要信貸支持的經濟部門的發展速度和比例。
(二)健全金融生態環境,高效配置信貸資源
區域金融生態、金融文化是影響一個區域信貸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海南省的情況看,盡管在加強投資環境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等方面已經制定了多項地方性政策法規,但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制度、規則的執行效率,需要構建高效率的信用中介體系,降低信用中介成本。政府部門應鼓勵本地信貸服務中介機構的建立與發展,在機構的設立、稅收減免、人才培育等方面給予充分便利,鼓勵中介機構在開展傳統信用中介業務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信息不對稱對信貸業務的不利影響,提高銀行在本地的授信意愿和授信額度,提高本地區的信貸競爭力。
(三)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提高信貸供給能力
堅持需求決定供給的原則,健全區域的金融組織體系,提高信貸供給能力。首先,應該改造、重組地區性的法人中小型信貸機構,利用地方性法人機構股東、資本在本地區的天然紐帶和社會關系,降低信貸業務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性,提高信貸擴張能力。其次,要積極支持信貸機構的機構和業務轉型改革,指導現有的信貸機構細分市場需求,按照客戶需求提供不同類型的信貸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第三,要積極創造產權界定、資產評估、信用環境質量方面的條件,支持信貸機構的信貸產品創新,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和步伐,開發適合需求的信貸產品和服務。
(四)積極發揮稟賦優勢,用特色產業吸引信貸資源
信貸資金具有追逐利潤的性質,好的產業、好的項目、好的企業,并能確保安全性、收益性,降低信貸運行的交易成本,信貸資金就會自動流入。所以,積極發揮稟賦優勢,用特色產業吸引信貸資源,成為提高區域信貸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從海南的情況看,近期其一些旅游地產項目陸續獲得銀行的授信,這表明只要項目盈利前景好,發揮了稟賦優勢,就能獲得信貸支持。而海南省在熱帶高效農業、熱帶海洋經濟發展獲得信貸支持方面仍然欠缺,而這些項目本身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所以,欠發達地區政府部門需要加大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的宣傳力度,鼓勵、激勵銀行信貸機構支持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特色企業的發展。
(五)積極發展中小、民營企業,培育新的信貸增長點
同我國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樣,海南省很多中小、民營企業正處于發展壯大階段,急需資金支持。但是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在財務管理、公司治理和企業家個人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約了它們從銀行獲得信貸資金的能力。所以,區域除了用大項目、大企業帶動整體需求外,還需要積極充實信用評估、信貸擔保、審計會計、資產評估等信用中介機構和能力,利用財政貼息資金引導信貸資金投放。此外,可以利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契機,引導部分適宜的產業轉移到本地區。同時,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培育、孵化力度,通過信用擔保、財政貼息、風險投資、風險補償、定期辦班或委托培訓方式提高海南省中小企業的成長水平。尤其要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財務管理、企業運營管理、管理者個人素質。中小企業產業配套、市場整合、良好的財務記錄、規范的管理和健康發展將增強銀行的授信信心,有利于從微觀上解決區域企業信貸競爭力不強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藤田昌久,克魯格曼,維納布爾斯.空間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Nakamura,L.I., 1993,Commercial bank information:Implication for the structure of banking, in: Klausner, White(Eds.),” Structure Change in Banking Business”,One Irwin, Homewood,IL,pp.131-160.
[3] Strahan, P.E., James P.Weston, 1998, 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 pp 821-845.
[4] Strahan,P.E.,Weston,J.P.,1996,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bank consolidation: Is there cause for concern?,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New York(March).
[5] Peek,J.,Rosengren,E.S.,1996,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How important is size of lender?, in Klausner, White(Eds.), Universal banking: financial system design reconsidered, Irwin, Chicago, IL, pp.628-65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