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小額信貸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東南亞及拉丁美洲很多國家的小額信貸業已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小額信貸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經營商業化、利率市場化和風險控制完善化。當前我國發展小額信貸業可以有效地緩解我國城市流動性過剩和農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同時促進“三農”發展。本文在梳理國際小額信貸業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小額信貸業的發展提出了借鑒和建議。
關鍵詞:小額信貸;商業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F83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8)03-0054-04
2007年12月末“中國(海南)農村小額信貸國際論壇”在海口召開,來自孟加拉、印度、尼泊爾、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臺灣的從事農村小額信貸工作的政府官員、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農村小額信貸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國小額信貸業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從聯合國將2005年定義為國際微貸年,再到孟加拉格萊珉銀行及其創始人穆罕默德·尤納斯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這項帶有特殊意義的金融業務開始為大多數人所熟悉。
一、國際上小額信貸業的商業化進程
國際上商業性的小額信貸業經歷了從自發到規范,從非銀行機構向銀行機構,從非正規向正規轉化的發展進程。
(一)20世紀之前小額信貸業的自發萌芽階段
早在距今幾個世紀以前,歷史上就出現了經營小額信貸業務的類似儲貸協會的機構,例如加納的Susus、印度的Chit funds、墨西哥的Tandas、印尼的Arisan、斯里蘭卡的Cheetu、西非的Tontines、波利維亞的Pasanaku等等。而向那些被商業銀行忽視的窮人提供服務的正式的儲貸機構是在18世紀開始出現的。成立較早也是歷史較長的小額信貸機構是由作家Jonathan Swift創建的愛爾蘭貸款基金體系,它專門向農村的貧窮家庭發放無需擔保的小額貸款。到19世紀中葉,已經發展成遍布愛爾蘭的300多家基金會,在其頂峰時期,每年有20%的愛爾蘭家庭接受該組織的貸款。[1]與此同時,歐洲還出現了其他一些較大、較為正規的儲貸機構,名字五花八門,如人民銀行、信貸協會、儲貸合作社等。北美也出現了合作性質的小額信貸機構。在亞洲,印度尼西亞的人民信貸銀行(BPR)于1895年成立,至今已發展成為有9000多家機構的全國規模最大的微額金融機構。
(二)20世紀初期至70年代,即自發性和政府主導性的小額信貸業務共同發展階段
20世紀早期,拉丁美洲的部分地區出現了新型的鄉村微貸機構,與之前的機構不同之處在于其所有權是國家機構或私人銀行所有,政府為了某些政策性目的而提供部分優惠資金,并參與或控制小額信貸業務的經營。在20世紀50到70年代,有些政府和出資者開始在鄉村提供利率優惠的農業貸款,通常是以國有開發性金融機構或農民合作社的形式。但是這些補助性貸款大多以失敗告終,因為這些貸款無法到達最需要的、真正貧窮的農民手中,并由于利率低、還貸率低而造成巨大損失,難以持續發展。
(三)20世紀70年代以后,即現代小額信貸業全面發展階段
70年代開始,孟加拉、巴西和其他一些國家出現了向貧窮的婦女群體發放小額貸款的業務和機構。如拉美的ACCION、印度的SEWA銀行、孟加拉的格萊珉銀行等。到80年代,政策性的、補償性的鄉村信貸進入了緩慢發展時期。有的國家開始意識到為了保證小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應當避免設置利率上限,允許小額信貸機構彌補成本,保證其商業化經營。[2]同時期,出現了非銀行類小額信貸機構向銀行性機構轉變的趨勢,格萊珉銀行就是轉型成功的典型案例。同時,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集團等國際機構也參與到這項貸款業務中,不僅提供資金而且提供了技術和服務,極大地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小額信貸業務發展。到90年代以后,各國的小額信貸機構大多獲得了壯大發展,種類多樣,出現了盈利性與非盈利性、政府所有與非政府所有、國家性的與國際性的、銀行性與非銀行性機構并存的局面。
二、小額信貸業商業化經營的重要條件
從全球來看,小額信貸業在東南亞及拉丁美洲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且也形成了完善的運行機制。這些地區的成功經驗也表明,小額信貸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就是經營商業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來源商業化
要保證小額信貸業的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條件就是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而依靠社會捐贈和政府補貼是難以維持的。隨著開展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開始多樣化,小額信貸資金來源也逐漸多樣化。
1.“微儲”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資金來源。由于目前的微貸機構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以銀行身份存在,“微儲”在資金來源中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有相當一部分開展微貸業務的銀行為客戶開設特殊的存款賬戶,并且有部分是強制存款,即要求客戶為了獲取貸款或者是得到貸款以后必須存入的資金。比如,孟加拉的格萊珉銀行在2002年開始的被稱之為“格萊珉第二代”的改革措施中,為貸款客戶開設四個賬戶,分別是個人儲蓄賬戶,特殊儲蓄賬戶,養老金儲蓄賬戶,終生信用保險儲蓄基金。要求客戶在獲取貸款之后必須要把部分資金存入其中部分賬戶,也就是說強制性地按貸款金額的大小提取一定比例存入這幾個賬戶中。這些帶有強制色彩的賬戶加上一些客戶的自愿存款,已經構成微貸機構的一部分穩定的資金來源。
2.微貸投資基金成為微貸機構的補充性資金來源。利用微小金融投資基金成為那些只貸不存的微貸機構的資金來源。目前世界上有80多只微小金融投資基金,而且還在不斷增加。這些基金的投資策略和管理模式不盡相同,有的對微小金融機構進行債權投資,有的進行股權投資。有的更接近于歐美即投資者所在地,有的是接近于亞非拉即被投資者所在地。有些投資于新設立的機構,有些鐘情于成熟完善的機構,還有些直接面向于微小企業客戶。
3.開發性機構或商業銀行的批發貸款。由于近些年逐步加快的發展速度和日益增大的業務規模,微貸領域逐漸吸引了那些原本并不關注此行業的商業銀行,所以,在一些國家出現了商業銀行向微貸機構提供批發性貸款的業務。而一些國家為了推廣和鼓勵微貸業務的發展,還特別安排一些開發性銀行或政策性銀行向微貸機構發放一些比市場利率優惠的批發性資金。比如柬埔寨設有鄉村發展銀行(RDB)為國內的微貸機構提供批發性貸款。
表1 全球不同區域小額信貸機構資金來源的構成(%)

資料來源:MICROBANKING BULLETIN 第12期,2006年4月。
(二)利率水平市場化
關于小額貸款利率的高低一直是國際上探討的熱問題,單純執行低水平利率從理論上可以達到扶貧的目標,但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這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尋租行為,造成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極大浪費,打擊小額信貸機構進入的信心,難以形成自由競爭市場,不利于小額信貸機構降低成本,同時也難以實現小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關于小額信貸利率水平的確定存在著兩種對立的政策或思想,如孟加拉、柬埔寨,蒙古、印尼等都無上限,而越南、肯尼亞等國反對微小貸款的高利率,主張設立利率上限,以保護貧窮人群。我國因沒有完全實行利率市場化,因此嚴格意義來說,具有利率上限。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結論是高利率是小額信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從全球視角來看,國際上成功的小額信貸業大多利率介于30-70%之間。
1.小額資金的需求者可以承受高利率。這主要是由于小額信貸客戶的需求剛性及勞動力機會成本幾乎為零所決定的。此外,微小客戶或微小企業的資金回報率通常也較高,這也是小額信貸業務可以收取高利率的原因。對智利、哥倫比亞和多米尼亞共合國的研究表明,6%的月利率只占微小企業總成本的3.4%。根據聯合國對于印度、肯尼亞和菲律賓的研究表明,微小企業的投資年回報率平均為117%到847%。[3]
2.小額信貸業務的經營成本較高。貸款利息是小額信貸機構的主要收入來源,利率水平必須足以彌補營業成本。因為微小借貸營業成本很高,因此利率也一直很高,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指出,亞太區的小額信貸機構的小額信貸利率在年30%到70%之間,與商業銀行和那些受資助的貸款機構的利率作比較是不合適的。因為大額貸款意味著較低的交易成本,進而導致較低的利率。
決定利率的四個因素,資金成本、經營成本、貸款損失和必須的利潤。經營成本包括人力和管理兩種,因為小額信貸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業務,人力成本很高。由于交通和通訊條件不比大城市,基礎設施較差,管理費用也增高。另外由于法律和制度不完善,經常會發生現金交易和現金轉移。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管理費用投入量大,單筆費用高,只有較高的利率才能覆蓋銀行業的支出。一般來說,發展中國家的商業銀行經營費用不到5%,而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小額信貸機構,營業費用也在貸款額的15%-20%之間。
3.利率市場化有利于小額信貸業的長期發展。短期來看,高利率水平確實不能盡快實現扶貧效果;長期來看,有利于小額信貸機構降低成本,進而降低利率水平,保證小額信貸機構的持續發展。玻利維亞的BancoSol在1992年的時候,有效利率是每年65%,當時只有4500個客戶,而當前,已經擁有55000個客戶,年利率只有22%。印尼人民銀行現行小額貸款一年期內合同利率為24%,扣除應返還的折扣6%(折扣率25%,即預收的額外利息),就是18%的名義利率,采用按月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可以推算出其實際平均利率為32%。[4]
(三)小額信貸經營機構的商業化
世界上或各國境內都有一些扶貧組織或福利組織,開展資助性的小額信貸業務,這也是最初小額信貸業務的主要構成。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Tayyeb Shabbir認為,小額信貸機構的出現是市場失靈的緣故,因此,總要有一部分是依靠非市場性機構來完成的,而市場機構與非市場性機構共存,就像難民營和豪華酒店共存一樣。非市場性機構指一些獲取捐贈的NGO,不以盈利為目的。這些機構大多難以持續性發展,也難以成為小額信貸市場的主流。
微貸商業化經營是近些年出現的新趨勢,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談國際上微貸機構的商業化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原有的小額信貸機構的商業化經營以及向銀行過渡的進程,二是普通商業銀行介入小額信貸業的進程。
近二十多年來,國際上出現了非銀行性的小額信貸機構向銀行性機構轉化的潮流。如較早的孟加拉格萊珉于1983年轉制為銀行身份。玻利維亞的民間機構 PRODEM轉化成商業銀行BancoSol,盡管其作為微小金融機構,業績是非常不錯的,但受限于非銀行的身份,只能滿足2%的貸款需求。還有最近的柬埔寨的ACLEDA也已轉化為商業銀行。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基于擴大業務范圍和影響的需要。轉化為商業銀行后,一方面可以進入儲蓄服務領域,這不但增加資金的來源,保證資金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還可以減少對政府資金的依賴或外來基金的依賴。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新的金融服務,還可以通過增加服務種類來吸引更多的客戶,擴大營業規模加大影響力。二是基于享受正規金融設施,擺脫身份限制的需要。轉換身份以后,就可以納入國家的銀行系統,充分享有政府所提供的一切金融設施,公平競爭,成為金融體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最初業界和學者都是將小額信貸業務視為扶持貧困人群的一種措施,很少當作一種具有極大潛力的金融新業務來看,因此,當越來越多的小額信貸機構成功轉型后,商業銀行也開始注意到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5]在微貸商業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取何種模式介入微貸業務成為當關業界探討的一個熱點。從當前全球成功的范例來看,商業銀行介入農村小額信貸業有以下三種模式:內部經營、外設機構和聯合小額信貸機構模式。小額信貸與傳統金融業務在具體運營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商業銀行在介入之前需要進行綜合的評估分析和市場調查,將宏觀政策環境、市場競爭性況、自身的經營能力和機構狀況都考慮進去。并且一旦進入之后,還需要開發適應于農村市場的新業務,改革傳統的激勵機制。農村小額信貸業比城市小額信貸業更難操作,因為,開展農村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必須了解當地的農業常識,如莊稼的生長周期、收入和支出的季節性波動規律等。
三、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業商業化經營的對策建議
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二元性”問題比較嚴重,農村的金融基礎設施短缺,流動性不足,信貸可得性較低,而另一方面,城市中深受流動性過剩的困擾,通貨膨脹壓力較大。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存款有4萬億元,但用于農村的貸款僅1萬億元左右,農村對城市的資金倒流現象嚴重。因此,筆者認為,拓展農村小額信貸市場,發展商業性小額信貸業務是抑制資金流向的“馬太效應”,緩解城市流動性過剩和促進“三農”發展的有效措施。
(一)政策及法律環境需要進一步完善
對于微額金融業務,我國目前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仍限于小額信貸公司的相關問題,對于利率進一步市場化和商業銀行介入農村小額信貸業的監管制度仍需完善。并且保證介入農村小額信貸業的商業銀行較少受到各地區的行政干預,以保證其商業化運行。
(二)完善農村的金融基礎設施,加強行業監管
農村金融發展及基礎設施的問題需要政府發揮引導性作用,為農村小額信貸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同時,介入小額信貸業必將增加銀行業的經營風險,需要監管部門對于新業務制定新的監管措施。政府的這些行為可以為小額信貸機構降低經營成本創造良好的環境。
(三)放松小額信貸公司向銀行機構轉變的政策
逐漸放松對小額信貸公司的融資管制,引導其資金來源多樣化,保證長期發展,并且允許達到一定標準后的小額信貸公司逐步轉化成商業銀行,鼓勵或允許商業銀行與小額信貸機構合作。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向小額信貸機構提供批發性貸款或其它多種金融服務來擴展業務范圍,同時擴大自己的影響,又保證了小額信貸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來源,實現共贏。
(四)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需要選擇不同的模式和途徑
以我國現有的兩大類商業銀行來分析,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級以下地區基本沒有分支機構,因此,選擇內部經營是行不通的。而外設機構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投入,本身對農村市場缺乏經營經驗,也不太適合這種模式,因此只能選擇間接介入模式,向小額信貸機構提供批發性資金,獲取利息收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家開發銀行的經驗,通過與小額信貸機構合作,采用外包的形式或批發貸款甚至租借設施的方式間接介入,也可以在政策環境成熟以后,利用外設機構的模式直接開展農村小額信貸業務。尤其是對農村市場相對比較熟悉的農業銀行,可以與小額信貸機構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也可以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考慮創建新的小額信貸機構,直接經營農村小額信貸業務。
參考文獻:
[1] CGAP. The History of Microfinance, 2006, http://www.globalenvision.org/library/4/1051/.
[2][4] Nimal A.Fernando,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on microcredit, 2006.
[3]CGAP. Making sense of microcredit interest rates, www.cgap.org.
[5] CGAP,Commercial banks and microfinance, 2006.
Commercialization Course、Condi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Amount Credit
SU Tong1; ZHENG Hong-sheng2
(1.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
2.Liaoning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Shenyang 110014,China)
Abstract: Microfinance was still at the start-up stage in China, but has already been very mature in South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and the experiences in these countries indicated that the methods to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crofinance industry should be commercialization of operation, marketability of interest rate and comprehensive risk-control system. Developing microfinanc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both excess liquidity in cities and insufficient liquidity in countryside,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 ‘farmers-countryside-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o this article has outlin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serve our rural microcredit.
Key Words: Microcredit;Commercialization;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