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國內商業企業發展迅猛,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對于商業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環境,實現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國內商業企業的特點和行業發展趨勢,闡述了商業企業如何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提出了全面、系統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商業企業 內部控制 管理 制度建設
一、國內商業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對于各類商業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國內商業發展迅猛。同時,由于商業領域按照WTO規則,不斷放寬對于外資企業的限制,一大批跨國商業企業進入國內市場,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已成為我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規避市場風險,提高企業資本經營效率直接決定了商業企業的存續和發展。實施并不斷加強內部控制,已經被國外企業以及國內一些優秀企業證明為有效解決之道。
從單個企業而言,內部控制具有以下重要意義:一是保護商業企業財物的安全,防止和減少財物被人為損壞、浪費、貪污、盜竊、挪用以及不合理使用等;二是增強商業企業會計資料的真實與可靠,為企業決策和改進管理提供準確、翔實的依據;三是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履行國家法律法規,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和規章制度,都要求企業通過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來落實,商業企業必須主動實施內部控制以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四是保證商業企業的經營效率,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合理地對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和人員進行分工、控制、協調和考核,促使其更好地履行職責,確保企業經營活動的有序、高效地進行。
二、當前商業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商業企業是以經營“商品”為主的商貿型企業,是生產企業和用戶的中介,通過提供服務、實現商品流通賺取價差,獲得利潤。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商業企業以分銷計劃與控制為起點,以產品的進銷調存和財務管理為核心。有效的內部控制系統是商業企業建立的防范市場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但是當前商業企業在實施內部控制時,存在如下一些共性問題。
1.市場競爭加劇很大程度上轉移了商業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視線。近幾年來,商業企業在社會市場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由30.3%降至27.7%,并還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同時企業數量不斷攀升,企業經濟效益下降,資產負債率小于1的企業僅占30%左右,企業盈利水平很低。市場競爭的壓力使得商業企業忙于應付突發事件、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了內部控制,就是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的企業,也普遍存在執行性差、效果差等情況。
2.商業企業缺乏風險意識和風險評估機制。很多商業企業尤其是內資商業企業、中小型商業企業對于經營風險例如政策風險、財務風險、商品安全風險等缺乏應有的認識,盲目擴張,過分重視門店數量和經營品種,意圖通過融資、借貸等資本手段擴大企業規模。這一方面是應付過度競爭的無奈選擇,另一方面是對于企業的決策和運營在未經風險評估的情況下就開始實施的“沖動”,造成企業內部控制流于形式。
3.商業企業對關鍵點的內部控制存在偏差。商業企業經營流程中的關鍵點在于經濟業務和活動的批準權;明確各員工的職責充分的憑證、賬單設置和記錄;資產和記錄的接觸控制;業務的獨立審核等。很多企業對于這些點的內部控制要么過于嚴格,缺乏必要的靈活空間,難以及時調整應對復雜多變的情況,要么過于寬泛,執行過程中千差萬別,效果參差不齊。
4.商業企業信息化建設滯后。不僅僅是內部控制、就是企業的其他活動也都需要一個良好的信息化平臺,實現各種信息的及時、準確、全面地采集、錄入、分析、傳輸和應用。據相關部門的調查,重視信息化建設的企業僅為國內企業總數的30%,在商業企業中這個比例更低。而實際上,商業企業更需要一個堅實的信息化平臺,例如企業采購商品的價格經常是變動的,如果沒有信息化平臺,管理者就難以及時掌握市場行情和庫存結存情況,造成商品采購人員(部門)、門店管理人員與供應商串通,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近日曝光的北京某大型超市門店長收取高額回扣事件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4.商業企業監督機制不健全造成內部控制的作用大打折扣。很多商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對于內部監督還停留在財務檢查、貨物盤點、人員考評等傳統觀念上,各種制度“只防好人、難防壞人”。同時,商業企業接受外部監督,例如工商、稅務、外部審計、新聞媒體等動力不足,難以與內部控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率、低成本的監督機制。這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內部控制的覆蓋面過窄、承受壓力過大,同時難以實現各部門的聯動和互動、獎懲也缺乏有效的激勵作用。
三、商業企業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方案設計
1.總體原則
商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應涵蓋商業企業內部的所有經濟業務、相關部門和崗位,并將業務處理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落實到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遵循合法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協調性原則、經濟性原則和時效性原則。
2.商業企業內部控制審核與評價的內容
(1)商業企業內部控制審核與評價的基本思路。這一思路應在總體原則的基礎上,遵循“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收集整理信息→內部研討并結合必要的外部咨詢→找到怎么辦→實施”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要點:①流程目標是否合理?②流程中有哪些風險點會對目標實現產生重大影響?③針對每個風險點是否都有相應的控制點?④每個控制點在邏輯上是否可以達到控制效果?⑤每個控制點的實施在實踐中是否可行?⑥該流程有效性評估結論。
(2)商業企業內部控制審核與評價的范圍主要包括:
①銷售收款流程;②采購付款流程;③庫存管理流程;④資產管理流程;⑤基建管理流程;⑥生產成本控制流程;⑦費用支出控制流程;⑧合同管理流程。
3.商業企業實施有效內部控制的具體措施
(1)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控制環境是商業企業內部控制的基礎,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商業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和貫徹。優化商業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由商務、物價、工商、稅務、質量技術監督、城市管理等多個政府部門,以及新聞媒體通力配合,完善法律法規,依法行政,制止、打擊傾銷、以次充好、虛假宣傳、壟斷、偷騙稅等行為,為商業企業營造公平、寬松的市場環境。企業應將內部控制作為增強自身競爭力、降低成本、抵御不正當競爭的有力武器,改善經營管理,創新經營模式,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2)完善控制風險機制
當前商業企業要通過實施有效內部控制來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和水平,即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對應的企業風險管理制度,將風險評估系統化,通過風險評估識別企業內部所有重要業務流程,持續改進、建立起科學的風險評估制度體系。通過利用各種風險分析技術,找出業務風險點,并采取恰當的方法降低風險。在今后一段時期,對于商業企業來說,影響范圍大、造成損失嚴重、發生概率高的關鍵風險點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二是銷售與收款業務,三是采購與付款業務,四是人力資源管理,都需要商業企業完善制度、加大投入、持續關注加以改進。
(3)強化內部控制措施
商業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須注意到各個管理層面的權力配置是否合理、責任是否明確,其目標是形成有效的激勵、監督與制衡機制,以保障各項措施的切實運轉、發揮作用。以成本控制為例,商業企業要完善成本控制責任網絡,在可控成本發生的重點環節上做文章,實施可控成本指標分解,將費用控制指標直接落實到職能部門,并通過逐級分解、層層傳遞,把成本控制意識和壓力傳遞到所有員工,直接與員工的待遇、職業規劃等掛鉤,實現個人責、權、利統一,最終在企業內部形成目標明確、制度完善、執行有力的目標成本管理體系。商業企業若想實現“從優秀到卓越”,做到“基業長青”,就必須從企業發展戰略全局來重視內部控制,強化從授權審批、會計系統、財產保全、文件記錄、全面預算、內控審計到經營風險、電子信息技術等各方面的內部控制措施。
(4)構建信息溝通機制
商業企業應高度重視信息化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ERP商業自動化系統、財務管理系統、終端客戶管理系統、前臺導購系統、供應商管理、查詢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及自動化辦公系統。首先是在管理制度上重視,設立首席信息官(CIO),參與企業決策和管理;其次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核算成本,將系統開發、維護,硬件設備的采購、安裝、維修等自行完成或通過外包、采購等多種方式完成;最后是持續投入,不斷改進這一系統,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全球頂級零售商沃爾瑪就是運用遍及全球的強大信息網絡平臺,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溝通機制的標桿,其將覆蓋全球的區域總部、配送中心,銷售門店、供應商與總部連為一體,從而構筑了一個龐大的“商業王國”,這值得國內商業企業學習借鑒。
(5)健全內部審計機制
商業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應由審計部、財務部、核算中心以及下屬各單位的財務部門負責實施,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能除了審核企業會計帳目之外,還包括稽查、評價內部控制是否完善和企業內部各組織機構執行指定職能的效率,并向企業最高管理層提出建議和報告。長遠看來,商業企業應把內部審計工作提高到對企業的管理作出分析、評價和提出管理建議,幫助企業決策上來。同時,內部審計應通過財政、稅務、審計、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以及注冊會計師、注冊審計師等外部力量的積極配合,實現對商業企業內部控制的雙重規范和監督。
參考文獻:
[1]蔡維燦:連鎖經營企業會計處理之我見[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6,(09)
[2]李捷尉桂華:淺議商業企業集團財務管理[J].商業研究,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