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競爭情報中外研究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在競爭環境、研究內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環境等方面總結了現存的差異。
[關鍵詞] 競爭情報 競爭情報環境 競爭情報研究 競爭情報教育
競爭情報(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早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就將其作為一門學科專門加以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各行各業的競爭實踐中。在知識經濟的當今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競爭情報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目光被吸引到這一領域。我國對競爭情報的研究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對比了中外競爭情報的研究后發現,國內外對此的研究在競爭環境、研究領域和競爭情報教育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一、環境比較
1.競爭環境。發達國家擁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企業所處的外部競爭環境比較公平。政府很少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在市場競爭中扮演“裁判員”和“服務員”的角色,為企業創造公平和良好的競爭環境。競爭情報的價值在公平、良好的競爭環境中更容易體現出來。另外,良好的競爭秩序有利于競爭情報健康、規范的發展。
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尚未完全實現,政府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還大量存在。具體表現有:
(1)競爭條件不平等。如在稅收政策、貸款條件、市場準入等方面的歧視性政策限制了很多企業的發展和營利能力。(2)競爭機會不均等。企業壟斷、地區保護、部門分割、暗箱操作等行為造成了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企業之間競爭機會不均等。(3)競爭手段不公正。新舊體制轉換下的政企不分、法制不健全、執行不得力、地方保護主義嚴重等,都為不正當競爭創造了適宜條件。
不公平、不規范的競爭環境淡化了企業的競爭情報意識。企業為了贏得市場,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政策傾斜、地方保護、內部信息、政府關系上,從而抑制了企業開展競爭情報活動的積極性。
2.信息環境。發達國家的企業可以利用的信息來源比較廣泛,包括政府機構、民間組織、行業協會、調查公司、咨詢公司或研究機構等。
我國,信息資源的建設還不充分。政府部門是信息的最大擁有者和使用者,但其掌握的可公開信息中大部分處于封閉狀態,已向社會公開的信息資料大多存在滯后性。此外,我國民間組織和行業協會的缺位、信息服務產業發展不充分的情況也影響了企業的信息環境。
二、研究比較
1.研究內容的差異。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競爭情報從業者和資訊專家就把他們的注意力逐步轉移到CI的管理過程中來。John E. Prescott教授在《競爭情報和管理》雜志(Journal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Management)的創刊號中提出了競爭情報研究的四個重要主題:競爭情報與組織文化關系研究;競爭情報對策制定過程影響研究;競爭情報使用者和競爭情報從業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競爭情報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這些問題均涉及競爭情報管理問題。國外競爭情報的研究還普遍重視情報調研和情報分析。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開展競爭情報活動的公司或企業大都設立了首席情報官(Chief Intelligence Officer,簡稱CIO)或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簡稱CIO)之類的高級職位,重點負責競爭情報調研與情報分析工作。日本的各類企業則一向對跟蹤競爭對手的技術發展保有濃厚的興趣,他們常常把跟蹤了解競爭對手公司負責人的背景、性格、成長經歷等作為競爭情報研究的主要內容。
國內的競爭情報研究主要集中在競爭情報理論、方法技術和應用,一直忽視競爭情報管理的研究。但最近幾年,很多學者開始進行一些重要的基礎研究,如邱均平教授對競爭情報系統對企業產生價值的定量測度進行了研究,認為評估企業競爭情報系統要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長期效益、短期效益、內部效益、外部效益綜合起來進行評估;陳峰博士對競爭情報與企業戰略管理的關系進行了描述,認為通過兩者互動與融合能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具體是指競爭情報在企業戰略分析階段、戰略選擇階段、戰略實施階段給予支持;包昌火教授通過對美國企業競爭情報戰略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做法的研究,從競爭情報的流程、組織、技術、文化和決策支持等角度對中國競爭情報實踐和研究提出許多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見解;還有一些學者對競爭情報的定價機制、外包等問題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討。但總體上說,國內競爭情報管理研究仍處在初級階段。
2.研究方法的差異。研究方法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兩大類。實證研究的開展也不夠深入,大多是競爭情報的應用情況調查和案例描述。但也有一定的突破,如吳曉偉等人,對70家大中型企業進行實證研究,考察競爭情報系統對決策者決策的影響、競爭情報系統對企業競爭優勢、競爭戰略的影響。
三、教育比較
競爭情報人才的培養與造就已成為國際上近年來情報人才研究的新熱點。國外競爭情報的教育分為兩類,一類是學歷教育,是指由大學提供的正規教育。另一類是繼續教育,主要由商業公司和行業協會提供。張超、趙新力認為,國外的競爭情報教育已經相對成熟,教學效果顯著,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競爭情報教育體系。
而國內的競爭情報教育始于20世紀90年代,我國競爭情報專業人員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競爭情報的學歷教育在我國并不普及,全國正式開展競爭情報學歷教育的單位只有23家,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國家重點院校。在繼續教育方面,目前我國主要有四支力量從事競爭情報的教育工作,包括情報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公司和行業協會。總體來說,我國現有的競爭情報教學活動大多停留在介紹競爭情報的概念、基本內容、發展概況和部分情報搜集方法等較淺的層面上,未能將競爭情報的主要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有機的結合起來作為授課的主干內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與國際競爭情報研究工作相比,我國的研究開展工作還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繼續提高和改進的地方還很多。
參考文獻:
[1]邱均平張蕊: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效益評價分析.情報科學,2004,(6)9
[2]賈曉斌:競爭情報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