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部分企業員工受到“職業倦怠”的困擾,而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然而,企業和管理者仍然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本文主要分析了員工出現“職業倦怠”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員工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 職業倦怠 員工 心理健康 維護
一、前言
職業倦怠是指一種在工作重壓下身心俱疲的狀態,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往往伴隨職業者心理上的不健康狀態。一般表現為: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樣做;在職業發展上,對工作喪失熱情,情緒煩躁易怒,悲觀沮喪,對前途缺乏信心;在人際關系上,常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冷漠孤僻等等。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將體驗到一種持續的身心疲憊不堪、悲觀失望、失去生命活力的感覺。
椐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2005年中國員工心理健康”調查的結果表明,在所有的調查人中有25.04%的被調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在普通員工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高達33.30%。而另一項調查發現,有12.6%的普通員工受到“職業倦怠”的困擾,而且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針對這一情況,許多專家、學者積極呼吁要大力加強員工心理健康的維護工作。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企業并沒有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尤其對員工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更是認識不足、重視不夠。
二、員工出現“職業倦怠”原因分析
1.職業與工作壓力
在21世紀的今天,由于社會競爭異常激烈,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比任何社會都要大,人們的心理問題也比以往要多得多。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持續、過重的壓力,易使人長期處于緊張、憂慮狀態,從而造成員工缺勤、離職、事故率較高以及體力衰竭、精神恍惚、焦慮等心理問題,并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的績效和個人職業的發展。一般而言,員工的工作壓力主要表現在:(1)超負荷、超強度、超時間的工作,造成員工身心疲憊,而產生一些的心理壓力;(2)員工缺乏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由于員工的工資收入相對較低、工作環境缺乏安全感、工作時間長、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導致職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的缺失;(3)職業的發展前景和崗位不符合員工的個性心理特征,造成員工對職業的不滿足感,所形成的職業壓力;(4)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缺乏彈性或情感管理理念,人際溝通不暢所形成的職業壓力等。
2.社會地位與社會現實的落差
目前,許多企業的員工普遍存在的待遇相對較低、工作繁重、社會地位得不到應有的認可等,都是造成員工“職業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與白領、金領階層相比較,普通員工所從事的事業大部分都是最基礎、最底層、低收入的工作,這些工作往往帶給員工的是低回報、低待遇、低福利,得不到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可,他們往往承受比其他人更大的壓力。而且,職業的發展前景與部分員工的職業規劃發展現實相矛盾,甚至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出現對工作缺乏熱忱、缺少積極性,工作效率較低,最終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
3.個體壓力及自我強度不夠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與內外壓力成反比,與自我強度(個體對內外壓力的承受能力)成正比。造成員工“職業倦怠”的原因除了外在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員工內在的壓力以及員工的自我強度不夠。個體的壓力主要體現在:(1)家庭壓力,比如疾病、離異、失業、經濟等方面產生的壓力;(2)個體的認知偏差,比如對職業的認同感、對金錢的認識、對人生價值的認可等方面的偏差所產生的壓力;(3)人際關系不和諧,比如人際溝通不夠,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猜疑等;(4)人格缺陷,比如偏執、強迫、抑郁等方面造成的壓力。同時,員工自我強度不夠,心理素質欠佳,缺乏對心理健康的有效維護,也是出現“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維護員工心理健康的對策
加強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避免員工受到“職業倦怠”困擾的有效措施,也有利于員工身心健康,而且有益于員工積極性的發揮和降低管理成本以提高企業的績效。因此,構建完整的員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尤為重要。企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踐:
1.優化工作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助于減輕或消除員工職業心理壓力,提高員工的職業安全感和工作舒適感。同樣,加強以價值觀念、企業精神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也有助于企業內部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也有助于營造活潑、樂觀、積極、拼搏的工作氛圍,形成一種企業特有的凝聚力。因此,企業應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陽光心態,從而提高員工的心理品質和工作績效;企業應從細節入手,尊重、理解、關心、信任員工,努力打造舒適、溫馨的工作環境和人文環境,為員工營造快樂工作的氛圍,員工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工作很輕松,很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2.強化應激能力培養,提升員工的心理素質
員工的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員工個體的問題,其產生與企業有密切的關系。企業在加強員工對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抵御能力之時,必須做到三個方面:(1)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不少員工出現心理問題,是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特別是長期處于面臨超越自己能力范圍而不能處理的工作所造成的。提高技能水平不僅能使員工提高工作能力,同時也能消除心理問題,提升員工的心理素質,比如舉行崗位培訓、專題培訓、進修計劃、案例分析等等;(2)加強實用心理學知識的培訓。企業可以通過邀請專家、學者作講座、報告或專門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實用心理課程方面的培訓,樹立員工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正確認識,學會心理疏導的方法,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3)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企業與管理者必須高度重視員工的心理問題,由于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心理咨詢工作者,因此企業可以把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業務范疇,用平和的心態對待員工的心理問題,用科學的方法來減輕或消除它。
3.重視心理輔導,加強人際溝通
要使員工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企業與管理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有條件的企業應設立專門的機構(如心理咨詢室)和培養企業自己的心理咨詢師,通過訪談、調查、座談等形式,了解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員工的心理檔案,并定期或不定期對員工進行心理咨詢服務;以咨詢的方式解決個別員工的心理困惑,及時矯治員工的心理問題,排除其心理障礙,使員工能夠保持愉悅的心態來工作。同時,企業必須重視人際溝通對員工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有效的人際溝通是釋放和緩解壓力、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團隊凝聚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企業和管理者要加強對員工日常生活的關心,要尊重、理解、信任員工,培養員工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真正建立起企業和諧的人際關系。
4.加強自我維護,提高員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自我維護是提高員工心理健康水平、促進潛在能力開發、加快人格和諧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強和維護員工心理健康的核心環節。因此,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員工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樹立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來自堅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錢、勢力更為有用的心理條件,是員工職業發展的可靠資本,能夠使員工克服障礙、擺脫心理危機,走向事業的成功。(2)堅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實踐已經證明:人的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對于員工而言,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的作息、平衡膳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等。(3)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質是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員工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我。同時,員工要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主動有效地適應社會環境與工作環境。(4)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員工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
總之,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企業和管理者容易忽視的問題,但又是較為普遍的問題。企業和管理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這不僅僅有助于員工的心理健康,而且也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企業管理者較好地運用心理學的有關理論指導企業的管理工作,必將給企業管理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廷操:淺論員工心理健康保健[J].商場現代化,2006年5月(上旬刊)
[2]王金加雷剛:21世紀的最佳員工福利——員工心理健康管理[J].當代經理人,2006,(9)
[3]陳海玉蘇寶利郭學靜:職業心理健康投資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管理現代化,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