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依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6年~2005年的數據,從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三個方面,選取10個評價指標,運用密切值法對比分析了我國國有和三資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認為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能力強于三資企業,但是投入產出效率較低。
[關鍵詞] 國有企業 三資企業 技術創新 評價指標 密切值法
一、研究背景
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直備受關注,許多學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張銀亭(2003)、仵鳳清(2002)、秦憲文(2002)分別對我國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定性分析,提出了對策建議。但是,沒有將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對比,難以全面客觀的發現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羅亞非和李敦響(2005)依據《2003年科技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采用技術創新經費投入、人才資源投入、RD能力、生產能力和產出與效益五個方面的16個指標,應用密切值法對比分析不同所有制類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認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強,其次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和港澳臺資企業較弱,集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最弱。徐夏楠(2004),李志紅等(2006)依據2001年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統計數據,通過技術創新能力綜合指數進行初步測評,認為外資、集體和港澳臺資企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弱。但是,只用一個年份的數據判斷不同所有制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出的結論是有局限性的。宋京(2005)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3)》的數據,通過科技人員數量、科技經費籌集、技術改造與引進吸收投入、新產品產值、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等指標對比分析了從1995年至2002年國有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認為外資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方面已經趕超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在高技術產業中的競爭力削弱,主導地位逐步被外資企業所取代。通過指標數據的絕對量的對比,分析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力量消長,研究的結論比較客觀。但是,對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在技術創新活動效率方面的對比研究還不全面。本文將采用國家統計局、科技部歷年發布的《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關于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的統計數據,依據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從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三個方面,選用10個相對量指標度量技術創新能力,對比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1996年至2005年的技術創新能力,為尋找并解決國有企業技術創新中的問題提供客觀依據。
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技術創新是指為了適應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借助內外部力量引進某種新技術或發明一項新技術,經過設計、研究、開發、試生產到產業化應用等一系列活動的總和。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的發展。技術創新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技術創新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活動,有投入不一定有產出,但是沒有投入絕對沒有產出。所以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能力是衡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首要方面。技術創新資源的投入如果有產出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僅有產出,而沒有市場需求,仍然無法實現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因此創新的效率及創新的效果是判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第二個重要方面。為了分擔技術創新投入的風險,增加技術創新成功的概率,企業之間往往開展技術創新合作。企業技術創新的合作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創新的效率和效果。因而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能力是技術創新能力的第三個方面。
1.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指標。技術創新投入指標主要考核企業創新資源投入的力度,用RD經費投入強度、新產品開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重、技術改造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例、技術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比率等四個指標反映。RD經費投入強度(U1),即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是國際上衡量技術創新能力的常用指標,概括了研發人員的投入力度和研發設施的投入力度,也反映了企業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的重視程度;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體現為新產品,新產品開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重(U2)能夠反映企業直接針對市場需求與競爭,對開發的新技術、引進的新技術以及多技術集成方面的開發投入情況,側重反映企業對應用研究、試驗與開發的重視程度;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生產型行業,生產制造技術日新月異,更新速度很快。生產線是技術創新投入轉化為產出的平臺,技術改造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例(U3),即技術改造經費的投入強度反映了企業在“平臺”創新上的投入能力;我國企業與日本、韓國企業相比在創新投入方面一個很大的差距就是技術引進經費支出遠遠超過了技術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為了反映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的相對水平,用技術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比率(U4)測算企業在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的相對投入情況。
2.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考察技術創新效果和效率,是技術創新資源投入產出水平的直接體現。創新效果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重和新產品銷售率兩個指標衡量;創新效率用單位新產品開發經費新產品產值和每百人研發人員專利擁有量進行評價。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U5)可以衡量新產品開發活動的最終效果,是新產品銷售額在企業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該指標值越高,說明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效果越好,企業滿足市場新需求的能力越強;新產品銷售率(U6)一方面反映新產品的市場認可度,是創新產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企業的新產品營銷水平和新市場的開拓能力;單位新產品開發經費的新產品產值(U7)反映新產品開發經費的投入產出水平的高低,是創新資源投入產出的效率型指標;百名研發人員專利擁有量(U8)主要評價企業研發人員的創新效率,從一個側面反映研發人員的研發績效的高低。
3.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整合也是一種重要能力,特別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整合企業內外資源對于技術創新就更加重要。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意在測度企業與外部科技資源進行合作共贏的能力。本文用科技活動費用的籌集與支出兩個方面考察企業的技術創新合作效果。企業應該成為產學研合作創新的主導,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來自于外部的經費越多,說明企業主導產學研合作的能力越強,因此可以用科技活動經費中外部籌集額的比重(U9)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能力。科技活動經費外部支出比重(U10)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中與其他組織開展合作的情況,比重越高,說明合作金額越大,企業整合外部資源開展合作創新的能力越強。
三、評價方法及實證分析
對比分析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一方面希望做出總體評價,明確孰優孰劣,另一方面評價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在技術創新不同層面的優勢與劣勢,尋求提升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對策。在總體評價方面,本文采納密切值法分析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相對優劣。密切值法是從眾多的評價對象中找出最優點和最劣點,分析對象與最優點和最劣點的距離。對象距最優點越近,離最劣點越遠,則評價對象所處狀態越優。因此,采用密切值法對不同年份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行相對排序,既能消除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指標權數主觀分配的不同所導致評價對象優劣順序的改變,又能回避權重確定的難題,從而達到客觀研究的目的。在技術創新能力不同層面評價方面,本文采用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同年份評價指標逐一相互比對的方法,分析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在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三個層面的優劣勢。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6年至2005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的相關統計數據,測算10個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進行統一的歸一化處理,運用密切值綜合評價方法,得到密切值及其排序,見表1、表2。
說明:密切值是逆向指標,數值越小則越優
說明:密切值是逆向指標,數值越小則越優
對比表1與表2可以看出,我國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三資企業相比呈現下降趨勢,但從2003年起開始逐漸得以提升,三資企業并沒有體現出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但這是總體情況。將國有企業的指標數據除以三資企業的指標數據,得到表3。依據表3“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國有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U1)、新產品開發經費占科技活動經費比重(U2)、技術改造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U3)從“九五”到“十五”期間基本上高于三資企業,因此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強于三資企業。從技術消化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比率(U4)來看,國有企業與三資企業沒有顯著的差異,均不重視技術的消化吸收。在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方面,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占銷售總收入的比重(U5)與三資企業對比總體上占優。國有企業的新產品銷售率(U6)與三資企業非常相近。自2000年以來,國有企業的單位新產品開發經費的新產品產值(U7)、百名研發人員專利擁有量(U8)兩個反映創新投入產出效率的指標均低于三資企業。在技術創新資源整合能力方面,國有企業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來自于外部的比重(U9)均高于三資企業,說明國有企業科技活動得到了政府和銀行的大力支持,從原始的統計數據可以證實。而國有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對外支出的比例(U10)均小于三資企業,國有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合作的意愿不強。
說明:從統計數據看國有企業1997年至2001年科技活動經費幾乎沒有對外支出,故均簡化為0。
1.從總體上看,我國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三資企業的相比較并不總是處于劣勢地位。2.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中的國有企業在資金方面得到了政府、銀行的大力支持,研發經費投入能力、新產品開發經費投入能力和技術改造經費投入能力均較強。我國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仍然不重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新技術的消化吸收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應在繼續保證經費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經費投入。3.我國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與其他組織開展技術創新合作的意愿低,單兵作戰多,產學研合作少。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應充分利用外部資源,降低創新風險,重視產學研合作,提高創新效率。4.當前我國國有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的最大問題是創新效率低,主要表現為新產品開發的效率不高和專利成果產出率較低。應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國有企業內部創新活力,通過內外部的競爭與合作,廣泛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我國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張銀亭:國有企業技術創新滯后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經濟師,2003,(8).151~152
[2]仵鳳清: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現狀[J].經濟論壇,2002,(6).21~22
[3]秦憲文: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低下的成因探析[J].理論學刊,2002,110(4).73~74
[4]羅亞非李敦響:基于密切值法的不同類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11).83~85
[5]徐夏楠: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分析[J].企業活力,2004,(7).50~51
[6]李志紅徐江劉冠權高雪峰:我國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2).15~18
[7]宋京: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基于外資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對比分析[J].改革.2005,132(2).76~8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