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的經營理念和商務模式。信用是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本文運用博弈的方法,對電子商務中失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通過對一次博弈、重復博弈和有政府干預情況下博弈模型的分析,找出解決電子商務中信用問題的根本方法。
[關鍵詞] 電子商務 博弈 信用
一、引言
隨著因特網的飛速發展和信息經濟、網絡經濟等概念的提出,電子商務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開放式的網絡環境中,電子商務中進行在線交易,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交易雙方如何建立信任關系。目前,電子商務中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表面看是技術問題,實質是信用制度的構建問題。
二、博弈在電子商務信用中的應用
下面主要通過博弈的方法,對電子商務中失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以期找到解決電子商務中信用問題的一些方法。
1.一次博弈。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交易可看作是一種博弈。電子商務交易者在進行交易及其信用模式的選擇時,做如下基本假設:(1)電子商務中交易者只存在兩個參與人:買方和賣方。且二者都是理性,同時不同的交易對象交易僅一次;(2)參與人在選擇戰略時,把其他參與人的戰略當作給定;(3)虛擬市場信息是完全的;(4)無政府干預;(5)雙方的交易決策抽象為兩種理想情況:守信和不守信;(6)買賣雙方行動是同時進行的。
局中人在進行交易時會面臨以下三種情況:交易雙方都守信;交易雙方中只有一方守信;交易雙方都不守信。整個經濟活動中成員的守信情況就構成了社會的信用環境。
假設在企業的經濟活動中,如果雙方都守信,那么他們的收益各為M,如果只有一方守信,則守信一方的收益為-M,不守信一方的收益為2M;如果雙方都不守信,則交易無法完成,雙方收益為0。其博弈矩陣如表1。
從上表的收益矩陣中可以看出,使雙方都達到最優帕累托均衡是雙方都守信,這樣總的收益為2M。但由于雙方是理性人且同時做出決策,他們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對交易對象不信任,促使他們做出了不守信的選擇,那么雙方都沒有收益,這一博弈的惟一純策略納什均衡是(0,0)。實際上,在一次性博弈中,對于交易雙方來講,不守信都是占優策略。因為博弈是一次性的,交易的其他成員沒有機會對不守信的行為進行懲罰,如果交易的其他成員是守信的,那么不守信的一方收益是2M。如果交易的其他成員是不守信的,那么收益均為0,都比自己守信而其他一方不守信的損失要少。因此,一次性博弈中交易的雙方都會選擇不守信,使交易無法完成,從而陷入了“囚徒的困境”。
網絡空間的廣泛性和虛擬性使電子商務中存在交易主體難以確認、資信程度難以保證、欺詐行為難以防范以及交易物品質量難以確保等一系列問題,從而增大了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也加大了交易的一次性可能性。在一次性博弈情況下,交易人依據自身行為的收益最大化原則,選擇不信任完全是市場交易人理性的選擇。
但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交易往往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復進行的。博弈策略的選擇依據依然是收益的大小,與一次性博弈所不同的是,重復博弈的每個階段都有收益,且每個階段都存在時間差,所以重復博弈的總收益并非每次博弈得益的簡單相加。
2.重復博弈。在重復博弈的情況下,假設一次性博弈結束后,交易雙方預計有P的可能性進行下一次交易,且每次博弈的結構與表1相同,局中人采用“觸發戰略”,即:(1)交易一方首先選擇信任;(2)如果交易的另一方選擇守信,則交易一方在下一階段博弈中即選擇信任;(3)如果在某個階段博弈一方選擇欺騙,則交易的另一方將永遠選擇不信任。在上述情況下,如果P足夠大,合作的博弈將會出現。因為在此情況下,如果交易一方選擇欺騙,本次交易的收益為2M,由于另一方將永遠選擇不信任,所以后期的收益為0,故其總收益為2M。如果選擇守信,其本期的收益為M,下期收益為M的概率為P,再下一期收益為M的概率為P2…交易一方總的期望收益為E=M+MP+MP2+MP3+L=M/(1-P)。
因此,只要M/(1-P)≥2M,即P≥0.5,則交易者的最優選擇為守信。由此可見,在交易者選擇“觸發戰略”時,只要P足夠大,交易人為了實現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目標,就會選擇守信,合作的博弈就出現了。這就是重復博弈創造的信用機制。
以上的公式說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是否守信取決于再次進行交易的概率,再次交易的概率越大,則守信的可能性也越大。
重復博弈對一般的經濟活動,特別是傳統社會中經濟活動的信用機制給出了解釋。但在傳統社會經濟中起很大作用的信用約束機制在電子商務中許多失去了作用。在線交易的匿名性、交易范圍的廣泛性、交易雙方在文化習俗上的差異性以及電子商務中經濟活動的特點使人們的信息不再是完全的,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非對稱性,雙方再次進行交易的概率也大大降低。所以電子商務中一次性或有限次信用博弈的機率增大,交易過程中失信用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
3.政府干預情況下的博弈分析。以上討論的是在無政府干預情況下的交易雙方行為的選擇模型,交易人依據自身的收益最大化原則來選擇守信或失信,是通過市場產生一種自發的信用機制。在有政府干預或監管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對交易中失信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增加失信者的違約成本。這時,交易者就會視政府的監管力度的大小而相應的改變其行為的選擇模式。下面構造了存在政府干預情況下信用博弈的模型,對電子商務中失信行為的外因環境進行分析。假設交易雙方都守信的收益為a;一方守信而另一方不守信,則守信一方的損失為b,不守信一方的收益為c,被監管方發現懲罰的概率為λ,罰金為d,所以不守信的收益為c-λd;雙方都不守信則交易無法完成,雙方的收益均為0。其中c>a,P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為P。表2為監管機制下的博弈矩陣。
在上表矩陣中,交易者B守信的期望收益為:E1=aP+(-b)(1-P)=(a+b)P-b,不守信的期望收益為:E2=(c-λd)P。
在此模型中,交易者B雖不清楚交易者A的策略,但卻知道如果交易者A不守信時受到懲罰的概率λ和罰金d,從而可估計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當交易者B守信的期望收益高于不守信的期望收益,即(a+b)P-b≥(c-λd)P,也就是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P≥b/(a+b-c+λd)時,交易者B會選擇守信。而交易者A守信的概率P與罰金和被監管方發現懲罰的概率λ相關。當λ和d的乘積越大,則b/(a+b-c+λd)的值越小,交易者A守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則下列幾種條件下可以實現上述的結果:①監管方發現懲罰的概率λ不變,提高懲罰力度使d增大;②罰金d不變,改善機制,提高監管方發現懲罰的概率λ;③同時提高監管方發現懲罰的概率λ和罰金d的值;④罰金d值和監管方發現懲罰的概率λ兩者的變化方向相反,即一方增大,則另一方減少,但兩者的乘積λd的值增大。因此,在監督和懲罰力度乘積變大,交易者不守信的成本增加的情況下,會促使交易者守信,提高雙方的交易概率,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
三、結論和建議
信用在電子商務的交易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如今信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中,交易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誠信。從以上信用問題產生的博弈分析中,可以得到建立電子商務中良好信用的幾點結論和建議:
1.提高交易合作的長久性。一次性博弈中,交易人依據自身收益最大化原則。通常是會選擇不信任,而重復博弈中才能使交易者走出“囚徒的困境”,建立良好的信任機制。因此,雙方應盡可能分步完成交易,以期加強長期合作。
2.提高政府的監管和懲罰力度。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規范的經濟制度,提高發現欺詐的概率,加大懲罰的力度,使交易者誠實守信,增大交易的概率。
3.建立真實、高效的信息傳遞機制。信息是市場交易者是否守信的重要基礎,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交易中,市場信息量增大,而且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加了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因此,建立一個真實、高效的信息傳遞機制,將成為約束失信行為產生的關鍵。
4.發展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可以有效地促進信用的發掘、增值,幫助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起到社會監督作用,同時收集失信企業的信息從而對失信企業形成有力的社會懲罰。
5.建立健全和不斷完信用制度,我國信用制度相對滯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加快電子商務信用體系的建立,使守信成為市場交易者理性的選擇,為電子商務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呂廷杰:電子商務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2]張維迎:博弈論與經濟信息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魏明俠:電子商務中信用模式選擇的博弈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5,4
[4]于忠華史本山劉曉紅:電子商務交易中買賣雙方誠實行為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6,7
[5]車純李華姚波:電子商務中信用的博弈分析[J].電子科技.2004,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