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奧運經濟”需要應對的風險是“前奧運經濟”階段涉及的經濟行為的負面效應,包括由于投資結構、投資體制不合理的風險、經濟泡沫膨脹的風險等。控制風險的根本出路在于按市場規則辦事。
[關鍵詞] “后奧運經濟” 投資風險 風險控制
一般認為,“后奧運經濟”時期是指奧運會舉辦后的2至3年間,這一時期“前奧運經濟”階段的各項投資活動已經完成,而其滯后效應或者說長期效應開始顯現,相關消費及投資需求急劇下降,進而導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甚至東道國的經濟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的波動,這種波動就是“后奧運經濟”的風險。那么,北京應如何應對“后奧運經濟”的風險?本文將就該問題進行分析。
一、“后奧運經濟”的風險分析
分析“后奧運經濟”的風險成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由投資結構不合理帶來的“后奧運”風險
奧運會的投資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兩部分。一般說來,直接投資比重越大,即新建場館越多,賽后閑置的可能性越大。歷屆奧運會的統計數據表明,直接投入與間接投入的比值越接近1,主辦國的虧損規模越大,產生經濟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如第21屆蒙特利爾奧運會的比值是0.923,赤字高達15億美元。第28屆希臘雅典奧運會該比值為0.916。當年希臘的財政赤字占本國GDP的3%以上,超過了歐盟《穩定公約》的要求。據統計,北京奧運會直接、間接投入比率高達0.94,較經濟風險最為嚴重的蒙特利爾奧運會還高約0.2個百分點,為歷屆奧運會之最,投資結構的不合理預示本屆奧運會蘊藏著巨大的經濟風險。
2.由投資體制不規范帶來的“后奧運”風險
國際奧委會的投資體制實際也經歷了計劃模式向市場模式的變革。1985年前,國際奧委會章程禁止商業行為和以職業為目的職業運動行為進入奧林匹克運動,導致國際奧委會經濟上不能獨立,一度造成國際奧委會面臨經濟困境。從1984年開始,奧運投資體制一改計劃模式和非商業性投入為主,日益被市場經濟為主的商業性投入所取代。雖然還存在專用產品限定、標志特許使用的限制,但“奧運經濟”已和市場經濟密切“聯姻”卻是不爭的事實。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經濟效應能否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投資體制。雖然北京奧運會投資主體已向國家撥款和自籌結合型轉變,但國家財政撥款型籌資方式仍占主導地位。按照制度經濟學的分析,由于官僚政治、集團利益沖突包括社會科學知識的局限性,極易導致“政府失靈”和政府經濟政策失效。具體到政府主導的奧運投資上,會影響到投資體制的不規范,籌資主體和投資主體只是在政府體制框架內形式分離,籌資主體是國家財政,而投資主體也是地方政府,極易產生所謂的“委托-代理”問題,籌資主體與投資主體目標分離的可能性加大。籌資主體無疑在追求國家利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而投資主體則熱衷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涉及具體投資行為時,投資主體并不珍惜籌資主體籌到的資金,因而會出現一味追求震撼的“視覺沖擊效果”、標新立異等奢侈浪費現象,乃至挪用奧運經費、貪污腐敗等現象。投資體制的不規范增加了“后奧運經濟”的風險。
3.“注意力經濟”效應短期化的風險
當奧林匹克運動被世界范圍內的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所接受時,特別是伴隨其中的巨大的財富效應、政治影響力、給舉辦國人民帶來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奧運會便成為最能吸引人注意力的盛會,并作為一種動態的極具感召力的無形資源,形成所謂的“注意力”經濟或“眼球”經濟,這是一種瞬間放大效應。但“注意力”經濟本身具有短期性,隨著舉辦國奧運圣火的熄滅,“注意力”短期化效果立現。一方面,全球關注的焦點會迅速轉移至下一屆奧運舉辦國和舉辦城市,與奧運經濟相關的商業投入重點也隨之轉移。另一方面,原奧運舉辦國城市的在建,未完工建設項目也受到“注意力”短期化波及,后續必要的投入不足,有形成“爛尾樓”、“爛尾工程”的風險。就單個企業而言,如果對于奧運經濟預期過高,缺乏自身合理定位,盲目進入,短期化效應會加重企業經營困境。
4.產生“奧運泡沫”的風險
根據北京申奧報告財政預算和北京市“十五”規劃估算,北京對奧運會的投資將達到350億美元,其中在2008年之前對城市基礎設施陸續投入將達到225億美元,據測算,如果包括前奧運時期、奧運舉辦期間,以及后奧運時期的7年間,北京市累計投資需求將空前地超過1875億美元。1964年東京奧運會后,生產基礎設施的不齊備問題長期遺留,地鐵、電氣、煤氣、水道的整備直到奧運會結束的11月才重新返工。類似的未完工狀況相信在北京奧運會后也依然存在,而未完工項目需要繼續投入資金,可能帶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同時,從歷史上看,房地產泡沫的聚集和破滅曾給奧運舉辦城市造成巨大的沖擊,引起整體經濟的劇烈波動。據北京奧運經濟研究課題組專家提供的數據顯示,北京房地產開發乃至房屋租賃業將“升溫”,2005年房地產開發累計投資額已近2800億元,總市場規模在5000億元左右,有出現“奧運泡沫”的可能。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第一次舉辦奧運會,奧運場館建設規模之大,投資額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加之投資回收期長,報酬收益不確定,如果投資風險不能有效控制,很容易形成金融風險,如果再考慮建設資金貸款周期到來后的密集還款,經濟泡沫膨脹的風險還會加大。
二、“后奧運經濟”的風險控制
控制“后奧運經濟”的風險,應該未雨綢繆,提前設防,并應統籌考慮,采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1.改進奧運投、融資管理體制
研究發現,巨大的經濟效應來源于高效的制度安排。承辦奧運,對于我們的經濟管理制度、體制不啻是一次有效的檢驗,包括財務管理、政府采購、工程審批、工程承包制度,以及各種監督制度等均要受到嚴峻的考驗。可以說,這是一次對我國奧運投、融資管理體制的全面“考試”。因為,“前奧運經濟”階段,政府與組委會的職能是否分開,國際奧委會與北京奧組委資金管理制度是否明晰,政府采購制度、工程審批制度等是否公平、公正、透明,必然影響到北京奧運場館、奧運設施、基礎設施質量的高低,影響到“奧運經濟”的實際效應。
當然,制度變遷和制度的優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一定的條件和動因,還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但是,對于改進管理,完善制度而言,“后奧運”時期的“大盤點”、“大審計”勢在必行。要嚴格執行審計制度,全面審核奧運預算的執行情況,總結經驗和教訓。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完善和變革今后政府的投、融資管理體制,吸收社會資本,采取投資權與經營權徹底分離,以經營權置換資本,以及承包租賃等公司化形式,逐步向市場化、社會化投、融資體制包括監控體制變革。
2.合理控制奧運泡沫
“前奧運經濟”階段投資的瞬間放大效應,必然在“后奧運經濟”時期遭遇需求不足的困境,出現“奧運泡沫”。有經濟泡沫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在“前奧運經濟”階段將“奧運泡沫”控制在合理的規模,并適當地擠出泡沫。從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看,今年以來,為了抑制物價上漲過快,防范通貨膨脹風險,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主要是加強金融監管,中央人民銀行空前密集地調高銀行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存貸款利率,對于控制后奧運時代的“奧運泡沫”效應初現。目前,奧運場館的建設已接近尾聲,重視場館建設的經濟性、安全性、結構合理化仍有必要,但我們關注的重心需要轉移,這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賽后奧運場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除部分場館作為永久體育設施外,一部分場館要商業化,要通過租賃、承包或者整體拍賣以收回投資;另一部分要成為城市居民健身場所,以增進社會福利。
3.抓住奧運機遇,進行地區間產業結構調整,放大“奧運”經濟擴散效應
舉辦奧運會將會對北京創造數額巨大的外部需求,這將為我國的能源、環保、建筑、建材、交通運輸、電子信息產業及服務業提供良好的市場空間。就直接受益的區域來看,當屬環渤海經濟圈。奧運對環渤海區域增長的途徑主要表現在經濟聚集效應的影響,國內外新的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將被吸引到這個區域,這將致使區域經濟的成本降低,從而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根據集聚經濟理論,隨著集聚效應增大到一定程度,環渤海區域的經濟成本將轉而回升,從而又產生經濟活動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從而使國內其他地區更多的體會奧運所帶來的發展機遇,而且還為奧運后的各地區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后奧運經濟”面臨的風險,部分來自奧運經濟本身的特性,但風險的深層次原因,主要還在于我國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市場運作經驗缺乏。學會按市場規則辦事,應是我們承辦2008年北京奧運的最大收獲。
參考文獻:
[1]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產權學派與新制度學派譯文集》,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汪丁丁:注意力的經濟學描述[J].經濟研究,2000,(10)
[3]劉美平:奧運經濟的雙重效應[J].河南社會科學,2005,(05)
[4]武軍李詠濤:各國后奧運經濟效應對我國奧運風險控制的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7,(09)
[5]門玉峰:奧運經濟效應論與北京奧運需求投資分析[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