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務英語有其選詞恰當、精確等特征,充分了解和掌握這些特征,并靈活自如地運用到商務英語的翻譯之中,是做好商務英語翻譯的前提。因此,商務英語翻譯必須講求技巧,才能產生實用效果。按照奈達先生的“功能對等”翻譯原則,我們在翻譯中應力求做到意義的一致。
[關鍵詞] 商務英語 對等性 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它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語際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也是兩種文化的傳遞。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正如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說:“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他提出“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譯準則認為,翻譯的預期目的主要是原文與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風格、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奈達的翻譯標準觀對國際商務英語的翻譯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從事國際商務英語翻譯要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盡量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時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結果對等的標準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來說,導致文化差異有以下幾個因素:
1.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例如,龍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圖騰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龍)不是中國人心中的吉祥動物,而是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圣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人中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人的“龍”完全不同,所以,翻譯時就要特別小心。
2.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盡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其原因在于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不同。例如,藍色在英語國家有憂郁的含義,而在中國人心中一般不會引起“憂郁”的聯想。盡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并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否則怎么會用Blue Bird作為汽車商標呢? blue bird是產于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所以,英語國家人駕駛Blue 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
3.數字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因為與“久”同音,所以“九”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歷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因此,我國便有“999”藥品。英語中的nine沒有這種含義。
文化差異還受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等不同因素的影響。
文化信息的傳遞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過翻譯了解他國文化。文化信息的對等也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遵循奈達先生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這里的“對等”不能理解為數學意義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對等接近程度為依據的近似。為了達到這些對等,必須在翻譯中進行調整。
(1)如果在形式上貼近的譯文對所指意義可能產生誤解的話,必須對譯文文字作某些變通;可以保留直譯,但必須加上腳注來解釋可能產生的誤解。
(2)如果在形式上貼近的譯文,有可能導致對原文聯想意義的誤解,或者對正確理解原文的風格造成重大的損失,那么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調整來反映原文的聯想價值就十分重要。例如,將中國名酒“杜康”一般按發音譯為Dukang,英語國家讀者看到英語商標Dukang時,只會把它與酒聯系起來,而不會想到中國歷史上釀酒的高手“杜康”,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把“杜康”(Dukang)與“好酒”聯系起來。所以,“杜康”作為商標,文化信息沒有完全對等。我們不妨可以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語商標,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無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為Bacchus會使西方人產生更多有關的聯想。
(3)一篇原文的翻譯,必須產生與之相伴隨的語碼,這就常常要求在音位、詞匯、句法及語篇等各個層面做一系列的調整。例如,玉兔這一商品名稱為什么譯為“Moon rabbit”而不譯為“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是我國神話中陪伴吳剛生活在月宮里的兔子,因此,它成為月的代稱。將它譯為Moon rabbit體現了我國古老文化的風采,讀英文不會產生誤解,不會認為是玉做的兔子。
總之,由于中國和英語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商務英語翻譯中就必須準確的找到這種差異,才能在翻譯工作時做到文化信息對等。進行國際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差異,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盡可能接近,按照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做出適當的調整,以期達到意義的一致。
參考文獻:
[1]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劉醒吾:《經貿英語口語》[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李平:《國際經貿英語教程》[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4]王學文:《新編經貿口譯教程》[M].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
[5]李玫:《從審美角度論商標名稱翻譯》[J].商場現代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