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幾年以來新疆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進程不斷加深,新疆境內的許多大中型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的新型企業和公司都紛紛走向跨國公司的道路,正在逐漸擴大在境外的經濟活動,本文比較全面和系統地論述了新疆跨國公司近幾年來的發展概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疆 跨國公司 發展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自治區堅持“外引內聯,東聯西出”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方針,充分發揮向西開入的地緣優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努力改善投資發展環境,十幾年來,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不僅擴大了新疆對外經濟規模,提高了新疆對外發展水平,同時對繁榮地方經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步伐,促進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新疆跨國公司發展概況
目前,新疆與中亞國家經濟往來的企業主要是以國有、集體企業為主導,隨著市場取向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所有制結構的調整優化,新疆跨國經營的主體逐步實現了多元化,既有國有企業,也有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過年來,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集團逐漸進入中亞市場。新疆八一鋼鐵集團、新疆廣匯實業集團、新疆建工集團等在新疆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企業集團紛紛進入中亞國家開拓市場,由于大的企業集團資產規模比較大,資產運營質量比較高,企業經營理念長遠,信譽度高,并且大企業集團大多有自創的名牌產品,有助于進入市進一步打開中亞市場,增大市場占有率。同時,一些“三資”企業也開始申報拓展中亞市場的境外投資項目。
截至2005年5月底,新疆(不含兵團)經批準在外設立的各類企業共73家,總投資額為6406萬美元,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金額為5500萬美元,其中哈薩克斯坦25家,總投資額2619萬美元(中方協議額為2573萬美元),主要從事商貿、番茄醬生產、建材生產和銷售等;吉爾吉斯斯坦20家,在吉國總投資額2037萬美元(中方協議額為1736萬美元),主要從事食品加工、啤酒生產、商品分撥和展示、養雞場等。其中屬于中方獨資的41家,屬于中外合資的32家。
目前,在哈薩克斯坦9000多家外資企業中,中國企業只有155家,僅占1.7%,新疆對哈投資企業主要有阿拉木圖新康番茄制品廠、亞聯中國商品商貿城等34家,占全國對哈投資企業數的21.9%,中方投資總額為166.95萬美元,新疆對哈投資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占哈國外資企業的比例較小,新疆開拓哈方市場的潛力巨大。
從新疆在中亞的投資領域來看,境外投資開始階段的主要形式是在境外設立貿易分公司,其主要功能是作為對外貿易的橋梁和窗口。近年來,隨著中亞貿易環境的變化和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非貿易企業(機構)逐漸成為境外投資的發展方向。2005年新疆屯河投資800多萬美元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了果汁加工生產線,烏蘇啤酒也在吉爾吉斯斯坦新建了啤酒生產基地。到2005年,新疆73家經批準設立的境外企業(機構)中,非貿易企業(機構)的比例較以往有顯著的增加。
二、新疆跨國公司發展中存在問題
新疆與中亞國家的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前些年相比有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同中亞國家的經濟往業,成效顯著,但是從總體上看,新疆與中亞國家貿易和經濟技術不合作的發展速度比較的緩慢,規模小,仍然處于低發展水平。
1.研發水平低、缺乏技術優勢。據有關部門測算,約有三分之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各類工業產品中新產品銷售額的比重平均只有8%。這一基本情況在新疆尤為突出:新疆廣大企業還遠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其直接結果就是,新疆的對外投資企業,多數為貿易加工型,公司研發跟不上,一些延伸產品無法生產,造成產品單一,產品也大多只能進入低端市場。
2.管理成本比較大。中亞市場比較復雜,或者說目前新疆企業對中亞市場的了解程度遠遠達不到對國內市場那種程度,因此增加了》難度,不僅僅體現在了成本上的增加,還存在著很多的風險,甚至很難以操作,尤其是中亞國家政治上、社會治安比較復雜的國家,市場比較復雜,給企業在管理上帶來諸多困難,這是一個市場認識和管理的困難,企業缺乏有經驗和能力很豐富的高級管理層。
3.經營管理水平低,經營人才匱乏是制約新疆企業拓展中亞市場的一大瓶頸。從統計資料看在新疆經營的企業中,大專文化僅占5%;高中文化占43%,初中文化占45%,初中文化以下的占7%,由于無力或不重視高薪聘請國際貿易的專門人才,這些企業面對全新的國際市場經營環境往往茫然無措、力不從心。派出的人員素質不高,不懂當地法律,不具備國際金融貿易知識,甚至不懂當地語言,以致企業在中亞的營業務難以順利開展,嚴重影響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4.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在國外建廠是企業的正確出路。但由于很多企業追逐一時的利益,企業的投資沒有長期的規劃,致使投資人抱有“撈一把就走”的心態,投資前期沒有充分與專業研究人員合作。
三、新疆跨國公司發展對策
1.形成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為契機,進一步拓展中亞市場
在烏魯木齊建立一個專門的研究組織,深入對中亞地區的投資形勢、投資環境、投資程序、會計制度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2.優化商品進出口結構
當今的國際市場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優質、名牌商品稱霸天下的時代,新疆不可能生產出所有門類的優質產品,但新疆具有豐富的原材料和發展高新技術的后發優勢,應立足本地,放眼世界,從長遠出發,根據自己的資源、資金和人力條件有先擇地建立起自己的優質產品,培育出自己的名牌產品。
3.加強政策研究,規范運作,擴大向西開放
除了要進一步研究中亞的市場,更重要的還要深入研究中亞的各項政策及法律法規,找出為我所用的政策條款,為“西進”的企業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支持。加強在撲事活動中對企業的
推介工作,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參與重要的外事活動。在烏曹木齊建立一個專門的研究組織,深入對中亞地區的投資形勢、投資環境、投資政策、投資程序、會計制度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新疆乃至全國有意在中亞地區發展的企業提供指導,使我國企業在中亞地區的投資更理性、更規范。
4.提高管理者素質,促進企業管理能力
沒有一個高素質的管理隊伍,企業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市場的競爭需要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努力學習新知識,逐步提高市場的預測,經營決策和管理能力。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跨國公司境外投資適當采用人員本地化戰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員派往周邊國家,多數雇用當地人來管理和經營。而這些派出的少量管理人員則必須是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要懂當地語言,懂經濟和法律、懂技術、懂管理。要發展跨國經營,必須重視和加強對跨國人才的培養。通過高薪聘請國外專家、吸收高校、研究機構等多種渠道來廣泛吸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儲備庫,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現有的人才留住、用好,充分發揮國內人才在跨國經營中的作用。同時也要善于利用周邊國家當地的人才資源,從而更好地適應當地的情況,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胡乃武張可云:《統籌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研究》,《經濟理論與管理》2004年第1期,2005年第2期、2006年第1期和第2期
[2]胡毅高志剛:《新疆與中亞地區區域競爭力、產業分工與貿易發展研究》,200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
[3]《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雙月刊,2006~2007年諸刊,中國社會科學院
[4]《2005~2006年新疆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新疆社會科學院,2006年,新疆人民出版社
[5]《中亞信息》月刊,2005~2007年各期,新疆科技情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