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各個地區都非常重視區域發展在經濟中的應用,在進入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及“省管縣”的新階段中區域經濟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并成為新農村建設中的決定性因素。在此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我們要用新思路、新辦法來解決問題。著眼于區域戰略具有特殊的針對性。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引導推廣新品種,運用新技術,不斷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高勞動效率,提升區域經濟綜合實力。
自從2003年中央提出“統籌區域發展”以來,區域經濟合作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以及“主體功能區”概念,則是我國進入這樣一個新階段的獨特宣示,同時也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趨勢。
一、吉林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吉林省區域經濟在九十年代初調整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采取聚集優勢資本、實施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等傾斜政策,重點培育制藥、食品等骨干行業和德大等一些骨干企業,形成骨干行業和企業支撐經濟運行發展格局。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特色農副產品資源精深加工為重點,食品加工業迅速崛起,城鄉經濟相互依存、并重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推動了吉林經濟逐步從以農為主轉向突出工業、從群體發展轉向骨干支撐、從城鄉分割轉向城鄉一體、從計劃封閉轉向市場開放,確立了其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從2007上半年全省區域經濟運行情況看,這塊昔日全省經濟板塊中的“短板”,正以前所未有的健康態勢向前發展,2007上半年,全省縣(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6.85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的50.1%,同比增長16%以上,總體增速分別比全省和全國高出3.9和5.1個百分點。GDP總量達到20億~50億元以上的縣(市)有10個,達到10億~20億元的有17個;增速達到16%以上的有20個。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迅速增加。上半年,全省縣(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7.90億元,同比增長14.5%,增幅分別比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5和1.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10億元的縣(市)有12個,最高的達22億元以上,增幅超過15%的縣(市)有17個。總的來看,各縣(市)的消費拉動能力呈上升勢頭。
從整體思路看,在發展功能定位上,各縣(市)都把區域突破的核心放在工業突破上,工業突破的核心放在工業集中區突破上。實行區域突破和新農村建設結合推進。各縣(市)積極探索區域突破與新農村建設結合、城鎮與鄉村一體化發展的路子,統籌擺布謀全局,抓住重點求突破,發展的步子明顯加快。抓住工業突破這個核心,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創造了多年來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最多最快最好的時期。抓住產業化這個重點,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大上農產品加工業,使之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抓住農民增收這個關鍵,廣泛引導農民在農業內部轉移,向二三產業和域外轉移,發展勞務經濟,拓展就業渠道,增加現金收入,使農民收入進入了一個較快的增長期。而且表現出高度重視創業環境建設,各縣(市)加大對全民創業的扶持力度,變以往零打碎敲式的個別扶持為打捆式的集中扶持。在政策扶持上,相繼出臺了鼓勵全民創業的若干規定,在市場準入、稅費減免、置業場地等方面降低門檻,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培養創業老板,培育創業企業。在資金扶持上,陸續成立了投融資擔保機構,拓展全民創業融資渠道;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爭取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
二、吉林省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調整步履維艱,規模小,實體競爭力弱。從總體上看,區域經濟結構仍處于低級化水平,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區域經濟結構單一,產業、產品雷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色彩難以在短期內抹掉。由于政策、機制、市場等因素的制約,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一些原來工業基礎相對較好的縣(市),由于產品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場競爭中大都轉制或淘汰。
2.縣域財政十分困難,主要是歷史“欠債”多。就多數縣(市)來講,普遍財力弱、負債多、包袱重、壓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許多應當投入的投不了,許多該辦的事沒錢辦,財政支出需求剛性增強,需要財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斷增加,縣一級財政壓力很大,甚至有的連吃飯都難保,危及政權建設的經濟基礎。據統計,2003年縣域財政總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0%多一點,但財政供養人口比例,縣域占到全國供養總人口的70%。
3.城鎮建設進程緩慢并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從多數縣(市)來看,城鎮普遍存在基礎差、功能弱、發育不成熟、帶動力不強的問題,特別是城市基礎設施、城市環境建設的落后,對外缺乏吸引力,難以聚集資本和生產要素;對內缺乏帶動力,難以成為牽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使區域經濟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難以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難以使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延緩了農村城市化進程。此外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
未來我國將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區域經濟合作的水準將進一步提升,形成對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的牽引。同時還要按照各自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民資投向,重點發展農業、礦業產業開發、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點建設項目,以及能夠綜合利用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節能降耗和提高產品檔次的項目,力求走出一條區域新型特色道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應加強功能區內產業鏈的分工,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重點發展區轉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鄰的地區轉移,以垂直的產業鏈分工為紐帶,進一步加強優先發展地區與重點發展區的物流和要素流動。 隨著產業轉移進一步加快,將出現一些新型的產業分工。各類開發區會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
參考文獻:
[1]徐勇:區域發展戰略的重大轉折一“中部崛起”戰略.2004. 11
[2]吉林省統計局.2006年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