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來源:2006年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項目編號:2006-JJ31
[摘要] 本文結合重慶產業集群發展現狀,通過分析其競爭優勢,對重慶產業集群發展的途徑和措施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 重慶產業 產業集群 競爭優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在廣東、江浙等地形成與發展,促進了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增長。重慶是西部經濟的橋頭堡,充分利用中央直轄、三峽工程、西部大開發三大歷史機遇,結合自身優勢發展產業集群對于其經濟乃至西部經濟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重慶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1.重慶產業集群的現狀
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又稱企業集群,產業群簇,是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正式提出的,主要是指在特定的領域中,具有共性和互補性且相互關聯的專業化產業組織。產業集群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通常具有專業化、集中化、網絡化和地域化等優勢,是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優勢的動力源泉。
重慶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在機械制造、金屬材料、醫藥、農業等方面都具有良好基礎,尤其在制造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重慶是我國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基地,汽車產量也位居前茅,汽車工業已經成為重慶最大的支柱產業。重慶擁有亞洲最大的鋁加工廠,是全國十大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之一。目前,重慶正在著手打造兩車(汽車、摩托車)核心部件產業群、生物醫學工程高端產品集群等形式多樣的產業集群。
但是,重慶產業集群整體發展水平仍處于初級階段。面對國內經濟發展和市場總體環境的變化,重慶的經濟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組織都還未能進行相應的調整,技術水平也未能得到相應的提升。初具雛形的產業集群還僅限于摩托車產業,其產值已經達到數百億。長壽化工、涪陵肥料、萬州燃氣等資源加工集群尚未形成集群產業。據200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我國城市產業集群排名重慶居第七位,低于成都和西安。
2.產業集群對重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產業集群對于改善重慶經濟現狀,提升重慶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有利于企業獲得外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大量專業化的企業高度集中,通過分工協作實現規模生產。相關企業的聚集,使生產企業可以及時獲得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業務聯系,實現更大范圍內資源的優化配置。
(2)有利于區域創新,打造區位品牌。激烈的競爭促使集群內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和組織創新,通過獲得相關產品的最新發展趨勢,針對性創新,形成整體品牌效應,提升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3)有利于打好“直轄牌”和“庫區牌”,增強重慶主城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商圈的集聚輻射功能。
二、重慶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分析
盡管重慶產業集群處于初級階段,但憑借得天獨厚的內外部資源優勢和國家的政策扶植,集群發展仍具有競爭優勢。
1.勞動力要素優勢
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產業集群發展的首選。重慶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較為明顯。長期以來,重慶人口尤其是農村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截至到2006年底,全市人口達到3198.87萬人,農村人口多達2539.81萬。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三峽庫區大移民,使大量農村人口成為低成本、低技術性的工人,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成本優勢。
2.市場需求巨大
重慶交通便利,是西南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長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貿中心。重慶人口眾多,隨著經濟迅速崛起,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提高。據2006年12月相關數據顯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11570元,增長12.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74元,增長2.3%,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6億元,增長15.4%,為直轄以來最高,消費需求可見一斑。
3.產品種類豐富
重慶工業輕重并舉,門類齊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按國家統計局工業行業分類標準,制造業的30個行業重慶都有,采礦業6個行業重慶有5個。重慶還是儀器儀表、精細化工、中成藥等生產基地。
4.國有企業強大的帶動作用
重慶是我國國有企業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國有經濟的比重高且涉及領域廣。2006年底,國有重點企業集團資產總額達到4376億元,規模逐年壯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有機群聚,有利于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壯大。
5.東部產業集群的西部遷移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格局面臨重新洗牌,東部產業相繼向西部遷移。目前,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將旗下的上海三毛股份有限公司36.1% 股份以國資劃轉方式,零置換給了重慶輕紡控股集團;山東如意集團投資40億在三峽庫區萬州建立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緊密紡基地主體廠房也將竣工;雅戈爾西部公司在重慶投產的15萬套西服也將下線。
6.政府的政策扶植
重慶的產業集群的發展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視,具有后發優勢。《2007年重慶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壯大產業集群。加快構建以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資源加工、高新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北部新區、高新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長壽化工園和30個特色工業園建設。”
三、發展和完善重慶產業集群的相關措施
1.發展重慶產業集群的幾種途徑
結合重慶競爭優勢,其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采取以下三種途徑:
(1)通過一些特大型國有企業的改組和改制及其非核心業務的分離,形成“小而精”的產業集群。
(2)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集群拉動傳統集群發展。高新產業是傳統產業創新的內在源泉,創意產業是傳統產業企業文化發展的內驅動力,兩者的發展可以促進重慶產業集群的提升,打造“汽車名城”“摩托車之都”。
(3)通過構建產業核心網絡體系發展產業集群。重慶產業集群應以主要城區為主,打造以主城為核心的產業群和“1小時經濟圈”,增強主城的集聚、輻射和帶動功能,通過空間分布的適當集中,形成核心產業高效協作網絡體系。
2.完善重慶產業集群的相關措施
(1)鼓勵產品創新及制度創新。產品的自主創新是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支撐,人才是創新的動力源泉。集群企業應深入實施“科教興產”“人才強業”戰略,網羅各地專業人才;采取內生和外生相結合的制度創新模式,積極吸引外資,重視內部投資,平等對待內外部投資,使兩者有機融合,變政府主導的招商引資為企業主導。
(2)形成區位品牌,培育支柱產業。至2006年12月,重慶產業集群的新產品產值增長39.5%,新獲中國名牌11個,中國馳名商標4件。企業應繼續著力打造品牌優勢,形成區位品牌。產業集群在形成發展中,支柱產業示范作用十分重要。選擇一些生產規模較大,管理水平較高并具有較強產業鏈發展意識的企業如摩托車、汽車產業等進行重點扶植,使其成為產業集群的核心,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3)發展和完善農業產業集群。重慶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之一,江津是著名的“柑橘之鄉”,酉陽被稱為“烏柏之鄉”,石柱是著名的“黃連之鄉”。合理發展農業產業集群對于推進產業集群的整體發展意義深遠。重慶的農業產業集群應以支農基金為杠桿,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集群。重慶應精心打造都市農業產業集群,如渝北區以彩色花卉、白色牛奶、綠色蔬菜等“三色”農業為主的都市農業群。
(4)拉伸旅游產業鏈,實現旅游產業的突破性發展。重慶旅游資源豐富,以峽谷風光為代表,集山城、江城、歷史文化名城于一身。其相鄰省市的旅游資源頗為豐富,省際間的旅游協作,有利于拉伸旅游產業鏈。政府應加大“山水都市游”、“生態旅游年”等活動的宣傳力度,促進旅游集群的發展壯大。
(5)轉變政府職能,實現集群與專業市場的互動發展。專業市場是產業集群發展的航標。重慶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為此,應突破現有市場,充分發掘潛在市場。如重慶模具產業的發展前景巨大,預計2007年,重慶市規劃汽車100萬輛、摩托車700萬輛,屆時,需模具近40億元,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但目前重慶模具產值不足10億元,市場缺口巨大。發掘潛在市場,拓展專業市場,對于重慶產業集群的擴張具有促進作用,有利于形成重慶經濟增長的長波效應。
總之,強大的競爭優勢及相關措施的適當采取使得重慶產業集群前進的道路充滿陽光,產業集群的春天將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王輝慈:創新空間—企業集群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金旭毅:產業集群內部企業的生存危機[J].浙江經濟,2005(16)
[4]李靖靖趙紅霞:實施產業集群戰略,加快區域經濟發展[J]. 北方經濟,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