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開發區產業結構升級優化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前瞻的戰略思路以及一系列有效的戰略措施。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升級 優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征概括為產業結構。隨著土地、勞動力、能源等成本的上升、惡化,對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一、正確的理論指導是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前提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理論已成為指導產業發展和調整的主導理論。一般而言,產業結構理論由三次產業劃分理論、產業布局區位理論、產業布局比較優勢理論、結構調整理論和結構演變趨勢理論五大體系構成。
三次產業分類法首先是由費雪(Flsher)提出的,1940年英國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C·克拉克繼承了費雪的觀點,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運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研究了經濟發展同產業結構變化之間的規律,這種分類法又稱為“克拉克三分類法”。在產業布局比較優勢理論中,亞當·斯密提出了絕對比較優勢理論,然而絕對優勢理論不能解釋實踐中的有關分工問題,因此大衛·李嘉圖在其名著《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相對比較優勢理論。
而在結構演變趨勢理論的研究中,威廉·配第、克拉克、霍夫曼、庫茲涅茨和里昂惕夫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威廉·配第在其《政治算術》中提出:“工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又比工業多得多”,這是西方經濟理論中最早、最樸素的產業結構論述。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依據近20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制造業中消費資料工業與生產資料工業之間的比例關系隨工業化的進程所發生的變化,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比例,即消費資料工業的凈產值與生產資料工業的凈產值的比值。
結構調整理論中影響較大的是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和筱原三代平的兩基準理論。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根據技術標準把經濟成長階段劃分為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起飛、成熟高額群眾消費、追求生活質量這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演進都是以主導產業部門的更替為特征的,經濟成長的各個階段都存在相應的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主導部門通過回顧、前瞻、旁側三種效應帶動其他部門發展,任何國家都要經歷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筱原三代平的兩基準理論是指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基準,收入彈性基準要求把積累投向收入彈性大的行業或部門;生產率上升基準要求把積累投向生產率上升最快的行業或部門等。
二、加快開發區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戰略思路
開發區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指導, 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核心, 以建設現代制造業名城為目標, 堅持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改造傳統產業并舉, 調整優化工業產業結構和布局, 建立完善的工業產業創新體系, 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龍頭, 以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 以新興支柱產業為支撐, 結構合理, 優勢明顯, 特色突出的新型工業格局。
三、加快開發區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的戰略措施
1.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
開發區以勞動密集型為基礎的制造業、服務業,以資本密集型為主的原材料工業和裝備工業,與技術密集型為主的信息、通訊、生物等新產業同時并存,產業結構調整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互支持遞次升級的結構深化過程。現以技術引進為主,培養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為輔,有步驟、有層次地加大自主研發、創新的投資力度,逐步擺脫對外來技術的依賴。
2.整合產業鏈與形成產業集群提升品牌優勢
產業升級不單純是舊產業崩潰、新產業的興起。原產業競爭方式的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的優化、推進強渠道、名品牌策略,產業鏈低端向高端轉移,也是重要路徑。現代市場競爭已從最初產品競爭過度到資本競爭,以及到現在日益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競爭態勢的品牌競爭,而我們真正缺乏的就是品牌和國際化營銷網絡。
目前,鼓勵龍頭企業作強品牌外,要看到中小企業的可塑性和發展性。利用集群優勢彌補其在規模、信息、技術、人才、物流、管理、資金等方面不足,整合產業內外相關企業資源,優勢互補,可具有與國際品牌競爭的能力。隨產業集群的發展,生產服務社會化程度提高,推動服務型工種從企業內部轉移到外部,形成一批專司服務的企業,專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同時,集群發展所積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還會帶動運輸、倉儲、電信、餐飲、旅游、娛樂、教育、衛生、中介、金融保險、房地產等行業的發展。
3.創意產業有助產業結構升級
創新產業以創新為基礎、文化為元素、市場為載體,其創新性在于創新產業、創新活動的生產和銷售獨具匠心,把各種資源進行有效重組。創新產業的關鍵是創意者要掌握消費者求新、求異、求變的需求心理,成為擁有巨大市場、廣大受眾、高額利潤和有效價值鏈的創意產業。這對于改進、升級、補充現有的產業結構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4.現代物流的發展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現代物流從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提升到設計整個價值鏈。不只提供倉儲和運輸,還開展配送和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務,也可按客戶需要提供其他服務。現代物流通過供應鏈的綜合運作,滲透至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的整個價值鏈,協助客戶業務轉型,提升其在價值鏈的位置,獲取更高利潤,引入價值鏈服務,使物流最優化。它使產業分工更加精細,產銷分工日趨專業,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效益。
現代物流的系統性,使物流企業可跨區域做長距離服務,且隨著第三、四方物流的不斷發展,服務質量日益提高甚至可服務價值鏈內所有環節。優化并實現產業鏈的資金流,信息流,甚至產業戰略的協調及無縫鏈接。跨區域整合、調配資源、資金、信息,更大范圍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機構升級。
5.藍海戰略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應用
藍海代表亟待開發的市場空間、新需求、高利潤增長機會。在供過于求的產業中,我們應開創藍海抓住新利潤和增長契機。戰略轉變,不能單靠成本領先、差異化和低價競爭,要重視細分市場的開拓。把戰略中心從競爭對手轉移向他擇市場,從產業顧客轉向非顧客;剔除,減少,創造和增加,構成新價值曲線挑戰產業現有戰略邏輯和商業模式。首先確定哪些被產業認定理所當然的元素需剔出,哪些元素該減少到產業標準以下以降低成本;其次哪些產業從未有過的元素需要創造;以及哪些元素該增加到產業標準以上以提升買方價值、創造新需求。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蔣昭俠: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5
[3]江世銀:中國區域產業結構形成及其趨同的歷史分析[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