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些年,傳媒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日益興旺,西方許多國家的傳媒產業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內容豐富、新穎、極具創新意識,對于提高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其國家傳媒產業收入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我國傳媒產業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傳媒產業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何使我國的傳媒產業能夠迅速發展;如何使我國傳媒產業對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如何使我國傳媒產業對提高我國人民的精神文明素質起到巨大作用等等,是我們研究和探討問題。
[關鍵詞] 傳媒產業 經濟效果 文化精品
一、傳媒產業的涵義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傳媒產業以強勁的勢頭向前發展。傳媒產業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產物。
大眾傳媒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電影、圖書、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聯網絡。其中,報刊、電視、廣播與互聯網是四種主要的新聞、信息傳播媒介。作為社會信息傳播的媒介,傳媒業涵蓋了信息生產、加工、傳播和基礎等領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務業的特征;同時,傳媒的信源(即各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具有強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傳媒業也屬于文化事業的一部分。
二、國內傳媒產業發展情況
我們對文化尤其是傳媒產業文化的認識曾經比較模糊,沒有把文化及文化產業納入市場經濟思維視野,文化產業在我國這幾年才起步,而發達國家卻把文化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支柱產業,形成了完整的文化產業研發體系。因此,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應當在正確認識本國傳媒文化現狀的基礎上,吸取國際先進經驗,制定出有中國特色的傳媒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傳媒產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國的傳媒業開始大力探索市場化、產業化經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形成了目前以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為主體的、年廣告收入突破700億元的龐大市場,1998年傳媒業利稅總額首次超過煙草業,成為國家排名第四的支柱產業。據估算,到2010年,中國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將達到10000億元。
三、傳媒產業對經濟直接的促進作用
1991年到2000年的十年間,我國傳媒業的廣告收入從1991年的35億元增長到712億元,;十年內的平均增速達到了35%,遠遠高于同期GNP 8%的增長速度,顯示出傳媒作為信息文化服務業的高增值性。資料顯示,美國的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即使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今天,美國娛樂業的銷售額也超過150億美元;英國文化產業的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增長的兩倍;日本的娛樂業產值也僅次于汽車工業;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規模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產業。
此外,傳媒產業對經濟具有間接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提高民族素質,創新和挑戰的能力等,這都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展。
四、我國傳媒產業發展的途徑
1.傳媒文化要遵循兩個效益
傳媒文化不僅豐富了國人的精神世界,同時也對國家的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文化發展不能只講經濟利益,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放棄社會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必須在堅持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因此,對思想文化內涵豐富的文化產品加以有效管理和引導。
2.內容要重于形式
目前,中國傳媒產業的形式多種多樣,多樣的形式能吸引廣大群眾的注意力,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內容重于形式。傳媒產業不僅能給國家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給國家帶來難得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在發展傳媒產業的時候要重視文化的內涵,文化的素質和文化的精神。
3.突出特色
在我國傳媒文化發展格局中應在借鑒國外寶貴的經驗的基礎上,尋找中國文化發展的比較優勢。中國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相比的優勢在什么地方,中國多民族文化多領域文化的比較優勢在什么地方。通過反復比較,發現自己的特色,把功夫和精力用在優勢上,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要具有市場導向
文化產業無疑要以市場需求和導向為原則,這里的市場不僅指國內文化市場,也包括世界文化市場。一方面,要研究現有文化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更要研究文化消費心理趨勢,研究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帶來的新的文化消費走勢,研發新的文化產品。
5.精品帶動戰略
文化精品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代表著文化發展,文化追求,文化價值的最高水平。因此對于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的創新型傳媒產業要給予鼓勵和支持。通過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帶動整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進而帶動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
6.互滲互動戰略
中國文化發展不是封閉式單一式發展。它與經濟、政治具有內在的相互聯系。因此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及其規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文化與眾多經濟產業產品的文化融入及互滲;研究文化與政治文明的相互關系,研究文化因素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楊風林:經濟增長點理論及其發展.經濟科學,1996.1
[3]張書云王萬賓王坤:新興產業的進入壁壘及競爭分析.經濟問題探討,2002.10
[4]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