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電信業打破壟斷,引入了競爭;近年來,電信業又掀起了一股兼并重組風潮,標志著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將到來。在世界電信業兼并重組的大形勢面前,我國電信業該何去何從?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電信業 兼并重組 未來走向
一、世界電信業的歷史與現狀
從電信技術和業務發展角度來看,電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電報發明的1837年。“電信”概念原本是指電報和電話,但隨著電話業的發展,電報逐步被電話替代而日趨萎縮。歷史上的電信業主要是指電話業。電信業的概念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根據其目前發展情況電信業比較嚴格的定義可以歸納為:電信業是利用有線、無線的手段以電磁或光電系統,提供語音電話、數據傳輸和網絡元素出租的電信服務產業,其產品形式是無形的信息傳遞及相關服務。
從20世紀初,共出現了三個電信企業兼并的高峰時期。1894年,由于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所擁有的電話技術專利到期,使其基于專利的獨家壟斷經營格局被打破。電信業的高額產業利潤吸引了大批新企業進入。1897年,新電話公司數量達到6000多家,使貝爾電話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下降到50%左右。1899年,在貝爾電話公司面臨激烈競爭威脅、市場份額受到急劇侵蝕的情況下,其長途子公司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兼并了母公司貝爾電話公司。ATT為了對抗新興電話公司的市場競爭,在采取價格戰、搶奪電話運營權、拒絕互聯互通等策略的同時,對新電話公司進行大舉兼并,而新電話公司為了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競爭實力,尤其是為了與ATT的貝爾系統進行抗衡,也紛紛進行兼并,從而產生了電信業的第一個兼并浪潮。
到1913年,兼并及其他形式競爭的結果使新電話公司只剩下1500家左右。美國政府于1922年凍結了ATT與剩下的電話公司的經營區域,各自壟斷經營區內的電信業務,使美國電信業重新回到壟斷狀態。1982年,美國司法部對ATT的反壟斷訴訟致使ATT 對貝爾系統進行分割,ATT只能提供長途電話業務并開放長途市場,本地電話業務則分解為7個相互獨立、壟斷經營的運營公司。在1984 年ATT完成分割后到1994年的10 年間,長途市場的開放導致了一系列的兼并活動,其中具代表性的兼并案有Sprint 以30 億美元收購Contel 移動通信公司,MCI 收購當時第四大長途通信公司Telecom USA,LDDS對Advance Telecommunications、Resurgens 和IDB World Com 的收購,這就是電信業的第二個兼并浪潮。1996 年,美國頒布了旨在全面開放國內電信市場的新《電信法》,1997年2月,占全球電信市場90%份額的69個世貿組織成員國簽署了WTO基礎電信協議,規定從1998 年1月1日開始,相互逐步全面開放各自國內的電信市場。
歐盟為建立其統一市場,逐步建立并實施歐盟范圍內統一的電信管制框架。歐盟各國電信業改革特點是,保持原有的國家主體電信企業,繼續在全國經營各類電信業務,但實行政企分開,進行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并同時發放一批新的經營許可證。國家通過立法對主體電信企業進行監管,以扶植競爭對手,逐步形成有效競爭。短短幾年時間,造就了一批經營全業務的、國際化的、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主體電信企業,比如德國電信、英國電信、法國電信,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實力與美國電信巨頭不相上下。
日本主體電信企業NTT的體制改革的最早始于1982年,日本政府“第二次臨時調查委員會”在NTT民營化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以分割NTT為核心的改革方案,主張將其分成運營主干網絡的“中央公社”和若干個“本地公社”。然而,“分割案”受到包括郵政省、NTT在內的政府部門、企業等各方的強烈反對,被迫凍結五年。1990年,郵政省電信審議會再次提出長話、市話分割方案,即將NTT分成一個長途公司和一個本地公司,但由于大藏省、經濟界、企業界的強烈反對,再次被迫凍結五年。1995年3月,電信審議會舊事重提,由此引起了長達一年零九個月的“NTT分割論爭”。1996年12月,在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的直接過問下,郵政省決定將NTT的分割變成企業內部重組。NTT的重組不但沒有分割,其實力反而有所增強。這個業務收入世界第一,經營本地、長途、移動、數據的全業務的現代電信公司正在世界電信市場上呼風喚雨。
目前,全球電信業經歷著一場新的陣痛。20世紀90年代是歐美電信管制政策走向自由競爭的時代,隨著管制的放松和解除,大量新運營商涌入了電信領域。同時,全球化趨勢促使部分運營商通過購并進行跨國、跨地區擴展,造成了短期內的“泡沫繁榮”,惡性競爭帶來的價格戰很快就侵蝕了整個行業。雪上加霜的是,全球(尤其是在歐洲)征收的約1500億美元的頻譜/ 運營證費相當于運營商4年的設備投資。巨額政府收費和跨國購并造成了一些主要運營商債臺高筑,例如法國電信和德國電信。從管制政策角度來看,人們忽略了通信行業的特點:初期投入巨大,而建成后的網絡將在十幾年內存在并不斷升級發展,一旦形成過度競爭,“多余”的網絡甚至在某些運營商破產后都將繼續存在而不能在短期內消化掉。這對國家經濟基礎的穩定和安全也會帶來一定的沖擊。產業的淘汰和整合是不可避免的。分析表明,大批在20世紀90年代創立的新運營商將走向破產或被兼并,大批跨國運營商也將撤回國內,這是市場糾正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痛苦過程。而設備供應商也正經歷著改組的陣痛。
二、中國電信業歷史與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公用電信業一直由郵電部獨家經營,郵電部是國家電信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又是電信業的經營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非電信企業開始經營除電話和移動電話以外的電信增值業務,但直到1993年,郵電部才正式允許非電信企業經營非公用通信以外的通信業務。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信業進入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期,打破郵電獨家壟斷經營的呼聲也日益高漲,在這種背景下,1993年底,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1995年,長城電信獲準在四個城市經營CDMA移動電話業務;1997年,中國電信(香港)成功在香港上市;1999年,原屬中國電信總局的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和國信尋呼正式從中國電信總局脫離出來,并且國信尋呼并入中國聯通,幾乎在同時,信息產業部批準中國電信、聯通、吉通三家公司建設IP電話商用試驗網,隨后又批準了中國國際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簡稱網通)經營IP電話。一個多元化的競爭格局開始形成。2002年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南北分拆,從形式上打破了固話領域的壟斷。
2006年全國電話用戶總數突破8億戶,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突破4億戶。固定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6781.2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28.1部/百人和35.3部/百人。2006年電信業務總量、業務收入各月同比增長率分別保持在25%、11%左右。但從結構來看,電信各項業務發展速度不一,電信業務收入結構變化較大。移動通信收入、固定數據通信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18.5%、24.6%,遠遠高于電信總收入同比增長率,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47.3%、7.9%,比2005年分別上升了2.83%、0.84%,而固定本地電話業務收入、長途電話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分別下降了2.62%、0.99%,還首次出現了固定本地電話業務收入負增長的狀況。
這種電信業務內部結構的調整對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非常不利,小靈通業務的放緩和固定本地電話業務收入負增長的狀況讓兩大固網運營商不得不尋求主業的轉型,但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單靠自身的轉型已難以扭轉收入增長乏力的局面,兩大運營商整合后獲得3G牌照的可能性正在迅速提升,實現電信運營商全方位業務競爭成為必然趨勢。
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來說,以移動數據業務為代表的新業務發展迅速,2006年移動數據業務發展迅速,占移動通信業務收入比重為21.6%,比2005年上升了3.7個百分點,是未來推動業績增長的動力之一。
2006年四大電信運營商分化非常嚴重,顯示行業內部結構調整明顯加速:營業收入除中國網通外三家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僅有中移動一家公司的收入增長速度超過行業的總體增長速度,其他兩家則低于行業收入整體增長速度;而從凈利潤指標來看,中國移動利潤增長非常迅猛,達到23.3%,但其他三家運營商的凈利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總體來看,中國移動的年報一枝獨秀,其他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年報都不理想,顯示行業內部分化日益明顯。
三、重組方向
從2004年5月開始出現幾大運營商重組的消息之后,直到2005年1月28日,國資委出面對“分拆中國聯通”的傳聞辟謠時,大家才真正看到,一場大的重組似乎正在逐漸靠近中國電信業。
盡管3G牌照依然懸而未決,但隨著TD-SCDMA測試的進一步深入,目前國內電信業處于3G前夜已是不爭事實。2007年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工作通報會上,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婁勤儉指出,TD-SCDMA已經具備商用能力,按照現在3G標準,已能夠滿足市場需求。3G牌照的發放數量將很有可能決定未來電信運營商之間重組的方向。所謂“四合二”、“六合三”和“六合四”,等等。
國資委發布的《2006年規劃發展工作回顧及2007年重點工作思路》,這份最新的研究文件提到今年將加快對四大行業的重組,其中,關于電信業是這樣表述的:“促進電信企業重組,優化市場競爭格局,延伸產業價值鏈。”要達成促進競爭、發展國產3G技術及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三大目標,方法則是通過發出三張3G牌照,發展三個實力均等的運營商。同時,該文件列出了四種重組方案,而中電信獲聯通的CDMA網絡、中移動將擔負起推動國產3G標準TD-SCDMA的重任成為推薦方案。
信息產業部發布的《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該文件指出,繼續深化電信體制改革,不斷優化市場競爭格局,進一步鼓勵非公資本參與電信市場運營。政府主管部門在電信重組問題上越來越明確的態度,意味著相關想法已經過深思熟慮,我國電信市場重組時間表日益明朗。
從目前各個運營商的經營情況來看,中國移動2005年的總體收入約等于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的收入總和,其凈利潤更是高達535億元人民幣,事實上占據了中國電信市場的壟斷地位。而中國聯通和中國網通的經營業績一直不盡如人意,導致目前電信行業發展并不平衡。另外,從目前各個運營商的投資來看,重復建設的情況比較嚴重。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南北分家后,各自在對方的主導區域進行相關基礎設備建設,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復建設。而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兩張GSM網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同質化競爭。基于以上兩點原因,中國電信業有必要進行重組。
無論重組結果如何,我國的電信企業必將以市場為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符合行業特點,以應對復雜而多變的環境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