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為了避免資產的虛增導致企業利潤的虛增,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手段。比較新舊資產減值會計差異有利于把握新準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關鍵詞] 會計準則 資產減值比較
一、資產減值會計制度的演變
從1993年開始,我國資產減值準則經歷了:初始階段。1993年《企業財務通則》,允許企業應收賬款項目采用“備抵法”和“直接轉銷法”計提壞賬準備,標志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誕生;發展階段,1998年要求上司公司在對應收賬款、短期投資、存貨、長期投資四項資產項目計提減值準備。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增加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和委托貸款減值準備新四項,至此,資產減值項目增至八項;完善階段。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資產減值》(以下簡稱為新準則)等38項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執行更是對資產減值會計的有力完善。
二、新舊資產減值會計的比較
1.新準則提出了資產減值、資產組和總部資產的概念。新準則指出,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新準則對資產減值的界定為會計確認了資產減值的內涵,同時,也印證了當資產是能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才為企業的資產,否則就不是企業的資產而應處置的實質。
原制度對八項資產減值準備都要以單項資產為基礎計提,但實務中許多資產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卻難以單獨產生現金流量,造成實務操作中的許多困難。新準則引入了資產組和總部資產的概念,在單項資產減值準備難以確定時,應當按照相關資產組或總部資產所歸屬的資產組或資產組組合,判斷和確定資產減值。
2.適應的范圍不同。原制度只規定計提“八項”資產減值準備,適應范圍太小;而新準則對資產減值作了詳細的規定,適用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對子公司、聯營公司和合營公司的投資以及除特別規定外的其他資產減值的處理,因此,新準則資產減值范圍更加全面,更能體現企業資產的質量特征,為報表使用人提供更加真實的會計信息。
3.判斷的跡象不同。資產減值跡象是指可能導致資產的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情況。原制度在資產減值跡象判斷上,只對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投資規定了資產減值的判斷標準,其他未涉及,其操作性不強;而新準則要求更加全面和明確:一是明確了“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二是明確了“因企業合并所形成的商譽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無論是否存在發生減值跡象,每年都應當進行減值測試。三是具體規定了資產減值發生的七種內部跡象和外部跡象,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確認的方式和時點不同。原制度對不同的資產項目規定了不同的資產減值確認的方式,如;存貨和短期投資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采用按總體、類別或單項計提跌價準備;對應收賬款、長期投資等其他資產按單項計提減值準備。由于原制度規定過于復雜,給會計實務操作帶來許多不便,也使得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新準則規定了資產減值確認的基本原則,新準則第十八條規定“有跡象表明一項資產可能發生減值的,企業應當以單項資產為基礎估計其可回收金額。企業難以對單項資產的可回收金額進行估計的,應當以該資產組為基礎確定字的可回收金額”。可以看出,新準則的規定簡單、明了,便于理解和掌握。
原制度由于對“定期”沒有作具體的解釋,有些企業隨意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調節企業利潤,特別是上司公司利用其漏洞來調節企業盈余,欺騙股民。新準則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明確了資產減值的具體確認時點,避免了企業隨時計提減值準備的漏洞。
5.計量原則不同。原制度規定:存貨按可變現凈值低于成本部分計量;短期投資按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應收款項、長期投資、等其他六項資產按可回收金額與本金或其賬面價值差額計量。但是,對市價、可回收金額、可變現凈值的確定需要很高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會計職業判斷,一般很難確定,給會計處理帶來了操作的不便。新準則對其做了統一規定:資產存在減值跡象,應當估計其可回收金額,可回收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這樣使企業有章可循,易于掌握和運用。
6.能否轉回的會計處理不同。按原制度第六十二條規定,企業可以計提、補提或沖回多提的減值準備,并且還可以轉回原已轉銷的減值準備。這種規定導致了上市公司爛用會計政策,隨意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調節企業利潤的黑手,使得會計信息“水分”大增,質量下降,給投資人、債權人、政府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會計“誠信”危機。新準則對資產減值的轉回作了較嚴格的規定,“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從而大大的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能轉回的會計制度缺陷達到隨意操縱利潤的目的,還會計信息的本來面目。
7.披露的內容不同。正確的決策來源于充分的信息支持,會計信息的充分披露是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基礎。原制度對企業在對外提供的會計報告中只有兩處反映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信息,很不充分的。這就使信息的使用者很難具體的了解企業為什么計提,怎樣計提等一系列的問題。新準則對其信息的披露內容作了詳細而具體的規范:一是要求在附注中披露的一般內容;二是發生重大減值損失的,在附注中披露原因和當期確認的損失金額;三是重大資產減值,在附注中披露資產或資產組可回收金額的確定方法;四是對商譽減值的披露。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信息披露來保證資產減值準備信息的充分性。
參考文獻:
[1]黃世忠:資產減值準備差異比較及政策建議[J].會計研究,2005(1)
[2]于曉鐳:新會計準則實用手則[M].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6
[3]葛家澍:新舊企業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實務應用[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