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迄今對柿幼胚培養的最佳時期尚不完全明確。以完全甜柿品種次郎(1)(ospTros hahi Thunb.cv.Jimu)為試材,探討了幼胚發育階段對胚搶救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1)授粉后加d幼胚處于球形胚期,50d處于心形或魚雷形期,60 d之后處于子葉形胚期;(2)接種授粉后40 d幼胚的萌發率(29_3%)顯著低于其它時期,其后不同取胚時期的萌發率均為100%,差異不顯著;(3)接種授粉后60 d幼胚的成苗率(92%)顯著高于具它時期,再生植株苗高和生根數與茛它時期無明顯差異。因此,心形期至子葉期階段是完全甜柿品種次郎幼胚的最佳培養時期,萌發率和成苗率分別為100%和86%-92%。該時期較前人報道的柿幼胚培養時期提早10~20 d。
關鍵詞:次郎甜柿;胚發育階段;胚搶救

胚搶救是克服果樹雜種胚早期敗育的有效途徑,已在早熟桃[1]、早熟杏[2]等新品種選育,以及無核葡萄[3]等新種質創制中廣泛應用。胚搶救技術在利用未減數配子創建無核柿種質[4],以及利用單性結實性強的親本(如磨盤柿等)雜交育種[5]中也具有重要價值。研究表明,柿授粉60 d后胚胎發育已經成熟[6]。但前人[5.7-8]報道的柿胚搶救時期為授粉后70 d左右。多年來,我們參考這一時期,采取2n花粉授粉后70 d的次郎幼胚進行胚搶救培養,均未獲得預期9倍體再生植株。其原因可能是胚搶救時期過晚,9倍體合子胚由于染色體不均衡在授粉后70 d以前已經退化[4]。為此,以我國廣為栽培并常用作育種親本的完全甜柿次郎為試材,首先觀察其授粉后不同時期的幼胚發育階段,然后探討接種不同發育階段幼胚對胚搶救培養再生植物的效果,以期為柿胚搶救技術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試材為完全甜柿(P0llination-constant non-as-tringent,PCNA)品種次郎(Diospyros kaki Thunb.cv.Jirou),授粉品種為禪寺丸(D.kaki Thunb.cv.Zenii-maru)。采自武漢市林業科技推廣站鄭店品種圃(武漢市江夏區鄭店鎮)。
用標簽標記同一天開放的雌花。自授粉后30 d起,每隔10d從幼果中摘取幼胚,在OlympusBH-2型顯微鏡下解剖并觀察幼胚發育情況,并攝影記錄。 采集授粉后40、50、60、70和80 d幼果,參考谷曉峰等[7]方法在超凈上作臺上取幼胚并接種到附加ZT 0.44 mg/L、IBA 0.3 mg/L、AC 3.0g/L、70.0g/L蔗糖和8.0 g/L瓊脂的MS(1/2N)培養基上。暗培養4 d后轉到恒溫28℃、光照14 h、光照強度31.2-39.0μmol/m2·s條件下培養。每處理接種40-60個胚,重復3次。
幼胚接種1個月后統計萌發率和成苗率,培養6周后測定再生植株苗高和根數。方差分析采用SPSS分析軟件。
2 結果與分析

2.1 胚胎發育階段的觀察
授粉后30 d內在顯微鏡下未觀察到胚。此后觀察到胚的幾個發育時期(圖1)。授粉后40d可見球形胚(圖1-A);授粉后50 d觀察到一些幼胚處于心-形期,一些幼胚處于魚雷形期(圖1-B,C),可能是胚個體差異造成幼胚發育階段的不同;授粉后60-80 d胚均為子葉形,其子葉隨著時間延后而長大(圖1-D)。球形期胚很小( 2.2 取胚時期對幼胚萌發率的影響 不同取胚時期影響胚的萌發率(表1)。授粉后40 d幼胚萌發率顯著低于其它時期,未萌發的胚多保持接種時狀態,無分化跡象。球形期以后的胚均可全部萌發,但從接種到萌發所需時間逐漸變短。其中,授粉后40 d幼胚萌發需20 d,且胚生長緩慢,分化的子葉為白色、邊緣皺縮。授粉后50 d幼胚接種10 d后,胚根伸長并分化出根,15 d后子葉和根生長較快,子葉由淡黃轉為綠色。授粉60 d以后幼胚子葉已經形成,其萌發所需時間短,接種5 d后子葉翻卷、1周后胚根向下彎曲分化出根(圖2-A)。之后子葉和下胚軸迅速伸長,子葉顏色由原來的白色變成淡綠色,20 d左右長成完整植株。 2.3 取胚時期對胚成苗率的影響 幼胚萌發后繼續培養可長成完整植株(圖2-B)。不同取胚時期對次郎幼胚培養的成苗率有較大影響(表1),隨著取胚時期的推后,成苗率逐漸提高。授粉后40 d幼胚。成苗率最低;50、70、80 d齡胚的差異不顯著,成苗率分別為86.3%、85.5%和86.0%:效果最好的是授粉后60 d的胚,成苗率達92%。說明授粉后60 d是最利于成苗的取胚時期。 2.4 取胚時期對胚培苗株高的影響 不同取胚時期對再生植株苗高的影響不顯著(圖3)。萌發的胚在再生培養基上培養1個月后均可長出2-4片真葉,高度在2.0 cm以上,但生長速度不完全一致。5個時期中,授粉后40 d幼胚再生的植株高度最低,平均苗高為2.6 cm,生長速度最慢;授粉后50-80 d胚接種生長較快,平均苗高為3.0 13m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授粉后50 d胚。此后繼續培養,再生植株可長出側芽。 2.5 取胚時期對胚培苗生根的影響 暗培養促進幼胚再生植株根的分化。再生植株生根率達80.6%,再生植株根數為7-9條根,最多可達20條以上(圖2-C)。圖4結果可見,授粉后70 d胚平均根數最多,為9,2條,其次為50 d和60 d幼胚。40 d的最少;初生根為白色,生長速度快;1.0 cm以上根為褐色;褐色的根已木質化,較脆,易折斷。少數幼胚再生植株根莖部膨大,大量黑色愈傷組織形成,不利于須根的分化。 3 討論 幼胚接種時期是影響胚搶救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Sugoira等[4]比較次郎授粉后50-170 d胚搶救成苗率未得出胚搶救的適宜時期。Leng等[9]報道磨盤柿胚培養的最佳時期是授粉后60~80 d。本試驗結果表明,心形期至子葉形期(50-60 DAF)幼胚培養萌發所需時間短,萌發率達到100%,成苗率為86.3%-92%,效果優于其它接種時期。此外,我們對羅田甜柿、磨盤柿和前幾次郎開花后50-60 d幼胚也進行了胚搶救,均獲得較理想的效果(結果未發表),說明本試驗結果具有較廣的品種適宜性。 胚發育時期存在地域性和時間性差異,胚搶救時期應根據胚的發育階段來確定。本地區次郎授粉后40 d形成球形胚,授粉后50d觀察到心形和魚雷形胚,授粉后60 d直至種子成熟均為子葉形。與鐘云等[6]研究結果一致。取胚難易直接影響幼胚接種效率。試驗觀察到授粉后40d的球形胚個體小,肉眼難于將其與胚乳區分,不利于完整胚的剝取,影響接種效率。授粉后80 d胚乳開始硬化,取胚時子葉易受機械損傷而折斷。而心形期或魚雷形期胚已經容易辨認。理論上,越早取胚進行胚搶救獲得預期雜種的幾率越大。傳統柿胚搶救時期多在授粉后70 d左右進行[5.7.8],這時胚已經完全發育成熟,預期雜種幼胚可能已經發生敗育。因此,綜合考慮,心形期至剛達到子葉彤胚期是柿幼胚搶救的適宜時期。 4 結論 通過系統比較不同發育時期幼胚搶救培養后的幼胚萌發率和成苗率,以及再生植株苗高和根數,認為較好的胚搶救時期是心形期至子葉形胚期階段,這一時期武漢地區為授粉后50~6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