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政策規定,包括養老保險和其他險種在內的社會保險基金,只能進行銀行儲蓄或購買國債。如果要通過放松投資限制的辦法來增加保值增值的手段,又會承受更大的風險——因為一方面,社保基金一直都按行政架構由各地政府分散管理運營,不具備評價投資客戶的信用狀況、判斷投資項目或投資工具市場風險的基本能力和程序;另一方面,投資決策過程也無章可循,缺少制衡和監督機制。這是包括個人賬戶資金在內的社保基金所面臨的困境。
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社保基金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非常不適于利用資本市場進行保值增值,更不能滿足個人賬戶做實以后基金管理運營的需要。最近一段時間,政府有關部門著力加強對社保基金的外部監督工作,但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仍然是不完整的。
高西慶和徐菁所提構想的核心,是為社保基金的資金運營建立一個統一的交易平臺,進行集中交易。這不僅為個人賬戶資金如何進行投資運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也為其他社會保險基金走出上述困境提供了一個標本兼治的辦法。
一個集中的交易平臺,一端連接分散于各地的社保基金,另一端通向資本市場,這至少有兩個好處,一是方便交易,二是可對基金投資交易進行集中監管。當然,這也許仍然不能保證所有社保基金百分之百都會到這個平臺上交易,那么,我們還可以在資產托管和資金往來環節上再進一步,對社保基金的各類賬戶,特別是用于投資的銀行賬戶進行適當清理歸并,解決社保基金多頭開戶、隨意開戶等問題。這既便于監管,又可以與集中交易相互配合。如此,等于是在運營機制上筑起了兩道堤壩。另外,在基金管理上要對各級政府和各個有關部門的權力和責任、特別是投資運營決策的權力和責任進行明確的分配,這樣就可以建立起一個有效的、良好的治理結構。
當然,從紙面到現實還有相當長的距離。真正的困難或許是在實際中,例如部門之間、不同層級的政府之間權力和責任怎樣劃分等問題。但無論如何,個人賬戶也好,其他社保基金也好,切實探索一個有效的管理與運營分開的管理體制和運營模式,將是實現良好治理,平衡安全性與贏利性要求的惟一途徑,這一點毋庸置疑。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