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種各樣的高指標。而這些高指標的提出,又與毛澤東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趕上并超過英國”的口號有著密切的聯系。
1957年11月,正值十月革命40周年。受蘇共中央的邀請,毛澤東率中共代表團前往莫斯科參加慶祝活動,同時參加64個國家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此時的毛澤東心情很好。一是他覺得反右派斗爭取得了完全勝利,并且通過這場運動把群眾發動起來了;二是在莫斯科會議上,蘇共原來準備了一個《莫斯科宣言》的稿子,中心內容是兩種社會制度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和平過渡問題。后來中共中央重新起草了一個稿子,同原來的面貌不一樣,并被會議基本上接受了。
胡喬木曾回憶說:“毛主席對這個會議非常滿意。加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上天,毛主席這時確實感到勝利在我們一邊,提出東風壓倒西風,超英趕美。特別是他相信中國黨領導經濟建設,能夠有更快的發展。”
11月6日,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大會上,不但大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和平競賽的問題,而且還明確地提出了蘇聯“在十五年不僅趕上并且超過美國”的目標。這給毛澤東以很大的啟發,在征得國內其他領導人的同意后,在11月18日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他提出了中國要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在鋼產量等方面趕上英國的目標。毛澤東說:“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十五年后,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十五年后我們可能趕上和超過英國。”“在十五年以后,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
12月2日,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中國工會第八次代表大會開幕式致祝詞時,正式公布了這個口號。他說:“在十五年后,蘇聯的工農業在最重要的產品的產量方面可能趕上或者超過美國,我們應當爭取在同一期間,在鋼鐵和其他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方面趕上或者超過英國。那樣,社會主義世界就將把帝國主義國家遠遠地拋在后面。”于是,鋼和其他重要工業產品的產量趕上和超過英國,就成為工業領域“大躍進”的重要目標,當年提出的口號是“超英趕美”。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寧召開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本來是討論1958年的國民經濟計劃。由于毛澤東對“反冒進”作了嚴厲批評,認為搞建設就是要那么冒一點,就是要克服那種右傾保守思想,致使一些超過實際可能的高指標被會議一致通過。南寧會議之后,“大躍進”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展開。
同年2月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的行動口號——反對浪費、勤儉建國》的社論,提出“我們的國家正面臨著一個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工業建設和工業生產要大躍進,農業生產要大躍進,文教衛生事業也要大躍進”,這實際上是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全面“大躍進”的動員令,把“大躍進”的口號推向各行各業。
在“大躍進”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的形勢下,中共中央又于這年3月3日發出了《關于開展反浪費反保守運動的指示》,要求在運動中開展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全民大辯論,實際上是要以此肅清“大躍進”的思想阻力。《指示》斷言,在這場運動中,會不斷出現驚人的奇跡,出現各種平日難以達到的先進的速度和先進的指標,樹立各種先進的典型和旗幟,原來設想和安排好的平衡,也會不斷被萬馬奔騰的群眾運動所突破。
隨著反浪費反保守運動(簡稱“雙反”運動)的展開,“大躍進”運動向縱深發展,浮夸風開始盛行。
1958年2月中旬,中共中央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3月和4月,又分別在成都和武漢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這些會議的議題很多,但批評“反冒進”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是發動“大躍進”運動的最后一次總動員。會上,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工作報告。報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完整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
進入6月之后,“大躍進”如火如荼般開展起來,而各種好消息也不斷地報告到了毛澤東那里。6月16日,負責計劃工作的副總理李富春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新的《第二個五年計劃要點》,認為以鋼鐵為主的幾種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有可能用不了三年時間即可趕上和超過英國,原來需要十五年才能實現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也有可能三年基本實現。
第二天,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薄一波也在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的主要工業產品,除電力外,都將超過英國的生產水平。毛澤東在批語中寫道:“趕超英國,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兩年到三年,兩年是可能的。這里主要是鋼。只要1959年達到2500萬噸,我們就在鋼的產量上超過英國了。”
只過了半年的時間,趕超英國的時間便由十五年改為兩年。
摘自《“文革”前夜的中國》,參見“本刊1月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