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親歷者鉤沉史實,目的只有一個,為當代人和后代人留下盡可能避免“錯置實境”謬誤的具體、生動的檔案
自1978年到2008年,改革開放30年紀念,可稱今年國人之“必修課”。《財經》雜志不敢懈怠,亦自有追求。我們就這一主題進行征文并推出專欄,試圖借回憶與反思還原歷史情境,進而將以往30年的改革開放嵌入以往百余年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歷史之內,以求得更深入的思考,并澄清未來30年至50年的中國社會變遷的可能路徑。
在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由衷希望讀者和作者們不再拘泥于以往束縛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將一切事件按照“左”和“右”的簡單兩分法歸類。因為,任何歷史事件的孰左孰右,孰激進孰保守,孰正確路線孰錯誤路線,在不同的視角下均有相對性。對人類社會整體而言,更重要的是那些不論以何種方式呈現給大眾的重要問題;而恰是那些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決定著歷史的方向和大眾的命運。
那么,該怎么感受到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那些問題?如英國哲學家懷特海(A.Whitehead)曾言: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達,在任何表達之前先有對重要性的感受。
我們知道,每一個人對于重要性的感受,依賴于他的智識與人品。而且,凡是重要的,通常必須是具體的;那些多次讓我們免于滅頂之災的,都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當然,我們的立場絕不是相對主義的,相對于特定的歷史情境而言,絕對地可以區分“正確”與“錯誤”。
正因為此,基于回憶的歷史經驗非常重要,回憶之于今天的人們至關重要。在心理學的意義上,人的理智總是傾向于用概念去取代真實體驗,而且人的身體總有追求舒適的傾向,從而疏于對真實狀況的調查。故此,正如懷特海反復告誡的那樣,我們常常陷入“錯置實境”的謬誤。如果某一真實情境逐漸地不再能夠被生動地回憶起來,后人則有可能停留于概念,錯置實境。而錯置的結果就是“致命自負”的理性狂妄(哈耶克語)。因此,調查研究和實事求是,就成為我們對付理性自負的永遠不會過時的藥方。《財經》“改革憶事”將以此原則行事。
借用馬克思的語言,調查研究和實事求是的另一種表述,叫做“從一般上升到具體”。我們習慣于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卻疏于從“一般”上升到“具體”。可是,如果一般不能被上升到具體,它就仍是蒼白的,關于它所適用的真實情境可以引發許多不同的想象,其中不乏錯置實境的謬誤。事實上,那些最重要的事情,其實都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
《財經》雜志和《財經》網共同推出“改革憶事”征文活動,正是珍惜歷史賜予的難得契機,力圖還原真實情境,梳理那些對中國社會變遷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問題。請各項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鉤沉史實,披露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或詳述,或碎片,目的只有一個,為當代人和后代人留下盡可能避免“錯置實境”謬誤的具體、生動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