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的生平及其思想》(美)倪德衛著,楊立華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斯密的同時代人,浙東學派的著名代表,于乾嘉考據的盛世而超越考據,提出了新的史學方法。他聲稱“浙東之學,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章氏遺書》卷二)。倪德衛教授在西方漢學界以文獻考證著稱,他這部作品的中譯本,2002年先有了臺灣版,現在的大陸版也存在不少錯誤(參閱《南方都市報》2007年12月23日“西書識小”欄目的批評文章“太過倉促以致無法批評”)。
盡管如此,這本書仍應算作經典。在許多理由當中,最重要的是,實齋先生的“六經皆史”說,主旨是要改變當時的學術風氣,提倡所謂“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以章氏這樣的立場,我們就不必非要從“經典”中讀出微言大義。我們的閱讀努力于是應轉變為對經典作者“同情的理解”,將作者盡可能地置于當時歷史情境之內,并感受當時歷史情境內的重大問題,由此而產生一種公正旁觀者的同情,以這一同情的視角來閱讀作者的作品。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的方法邏輯一致地閱讀一系列歷史情境內的一系列作品,那么,這樣的思想史方法便獲得了某種學術合法性,獲得了某種說服力,從而我們對歷史情境的感受也隨之而有了學術的說服力。目前,我們中國人尤其需要從與當下情境相關的經典作品中,重新感受以往歷史情境隱藏著的那些重要問題。
《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內在法則》(英)菲利普鮑爾著,暴永寧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大致而言,這是一部科普類型的行為經濟學著作,雖然它的語言是物理學的而非心理學的。如此分類的理由在于,全部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或者它的基本“問題意識”,就是要回答“合作為什么可能”,并由此而將行為經濟學的解釋融入于全部社會科學努力要回答的那一基本問題的傳統。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是齊美爾大約一百年前詢問的:社會為什么可能?這一問題,在齊美爾看來,直接就是康德在兩百年前關于“自然為什么可能”這一知識論基本問題的方法論拓展。
不過,正如作者在這部2003年出版的英文著作的“前言”里承認的,讀者不要以為在這里可以找到什么“統一的社會科學”。從混沌和秩序的物理學理論,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理論,以及從其他領域,人們正努力趨向同一目標,但那目標仍很遙遠。
《“文革”前夜的中國》羅平漢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這本書的主題和出版時間,恰使它將2002年以來發表在《百年潮》和《炎黃春秋》等刊物的相關文章,以及通過晚近公布的“蘇共檔案”披露的一系列重要資料,串接為一個越來越明確的方向。在這一方向上,這本書所涉及的主題,不過是建國以來我們經歷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最后幾件。而從這一系列事件的起源,可再追溯到“土地革命”時期中共黨內的重大事件。在此,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大歷史”視角。
《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法)皮埃爾布爾迪厄著,譚立德譯,三聯書店2007年12月第一版
我們曾推薦過布迪厄這部作品,為什么還要推薦?因為翻譯這部作品確實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就閱讀感受而言,上一譯本不如這一譯本順暢。不過,譯事三難——“信、達、雅”,譯者常可因追求“達”而降低了“信”。不論如何,一部名著出現若干相互競爭的譯本,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真的敘述。
《我的精神自傳》錢理群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本書包含了作者于2002年3月至6月在北京大學所上“最后一門課”的十篇講稿,以及補充于2006、2007年的幾篇文章。據書中自述,這部“精神自傳”即作者的個人精神隨其學術研究不斷發展和升華的歷程。書中在回顧20世紀以來中國各時期的思潮變遷與經驗得失的同時,融入作者對個人以及學術界、知識界、思想界所遭遇的重大困境的反思。
學術探討最終被歸于深刻的人生追問,二者間的呼應增強了全書內容的張力,也充分顯示出作者“自我反觀”的思維特征與真摯的情感。
本刊學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