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營經濟迅速發展,民間投資旺盛,對社會貢獻日益顯著。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民營經濟在強勢發展中存在著資金瓶頸約束,科技投入力度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阻擋著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和克服;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在促進民營經濟再次跨越發展時,需要不斷深入,繼續深化改革。
實踐證明,民營經濟的發展已呈現總量快速擴張,民間投資旺盛,對社會貢獻日益顯著等特點。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民營經濟在強勢發展中存在著特色不顯,單體規模偏小等問題,這些問題雖然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阻擋著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我們必須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和克服;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南通市在促進民營經濟再次跨越發展時,需要不斷深入,繼續深化改革。
一、民營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制約因素
1. 資金瓶頸約束。民營企業融資難,資金短缺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目前企業融資靠銀行貸款很難,民間借貸風險大,成本高,私營業主大部分精力在組織資金,維持簡單再生產,規模難以擴張,效益無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營企業有效資產不多,符合抵押資產較少,難以達到抵押貸款條件。一些企業的產品市場前景雖然看好,卻苦于資金不足而難以擴大再生產,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民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叭谫Y難”已經成為當前困擾民營企業發展的一大難題。
2. 科技創新不足。 由于很多私營企業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求進取,技術開發、技術改造投入明顯不足,短期行為嚴重,影響了企業長遠的競爭能力。民營投資投向仍主要集中在投資量較小、技術含量較低、競爭較激烈的一些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業、設備制造業、房地產業等,而很少涉及電子、通信等高科技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業投資領域。大部分私營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目標比較單一,主要是在市場需求及同行競爭的驅動下,才實施產品質量的改進和開發新產品。許多私營企業的創新活動少,特別是對新技術不夠重視,調查顯示,只有11.9%的私營企業能把出現新技術作為創新的主要動力。由于缺乏技術上的創新,導致很多私營企業產品生產周期過長,更新速度較慢,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傳統產業由于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低等原因,一直是民營經濟創業和發展的依托所在,要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就必須在擴大總量的基礎上提高質量,更應重視產業空間拓展的問題。
3. 管理體系落后。管理是私企的薄弱環節。目前私營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企業決策的重要性日益顯現,但私營企業管理者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不高、重業務輕管理的普遍現象與其規模擴大的要求還不適應。一是私營個體企業業主大多學歷不高,許多經營者缺乏管理知識和市場決策能力,追求目標短期化,沒有干大事業的氣魄,影響了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營企業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沒有健全的財務、統計報表制度,也沒有嚴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響了企業信用的建立,也使企業經營起伏波動較大,更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三是多數企業未對職工進行專業培訓,職工整體素質不高,也制約了企業經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培養特色產業,促進規模經濟發展。當前,為了順利實現民營經濟的跨躍式發展,應著重搭建培養特色產業,整體推進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向高層次發展必須在培育特色上下功夫。立足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現有支柱產業在產業支撐中的作用,擴大產業規模。大力發展特色園區,提高投資積聚效應。提高投資強度和集約化程度,提高產業集聚度和園區競爭力,重點是扶持一批專業市場,壯大支柱產業,做大規模企業。一方面打造亮點,要多出像綜藝那樣的民營企業,另一方面也要創出具有特色的專業市場。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市場,實行市場投資主體多元化,鼓勵具有投資實力的民營企業投資市場。堅持市場培育與發展板塊經濟相結合,積極依托省市的知名度和輻射力。民營經濟是在“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逐漸形成“小商品、大市場”的格局,而市場的形成必然推動農村的城鎮化進程。大凡民營經濟發展快的地方,產業聚集現象越來越明顯,把相近的產業連成一片,形成一個產業鏈,形成以骨干企業為支撐、產業鏈比較完整的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效應。
2. 建立行業商會,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在整個市場經濟運行系統中,政府要作為中心、軸心,在宏觀上規劃、調控和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客觀上需要功能更強的溝通宏觀面和微觀面的中間協調層,這個層面上的組織就是民間協會。市場經濟體制越健全越完善,就越需要商會組織發揮中介作用:溝通政府及有關部門與企業的聯系;對中小企業提供及時的幫助或援助;促進金融界的結合;提供經濟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梢苑e極引導現有行業協會發揮功能,抓好行業資源整合,避免惡性競爭、無序發展和重復建設,規避市場風險,應對貿易糾紛,促進企業規范管理和健康發展。通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內企業間協作,強化自律意識,提高抵御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將其建成核心競爭力強、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形成企業自我規范、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機制以增強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指導、協調企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幫助企業減少投資風險,形成與大企業配套協作的產業鏈,增強整個民營經濟的發展后勁。
3.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經濟發展層次。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引導民營企業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業層次,鼓勵企業多開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開拓新市場,從而努力增強企業競爭力。注重引導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民營小企業與大企業、大集團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靠大聯大”,把產業和科技資本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壯大資金規模、增強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能力的目標。運用政策杠桿引導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業率先發展高科技產業,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有條件的個體私營企業,特別是已起步的民營科技為先導,積極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新技術。同時,搞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在開發創新上下功夫,努力發展高、精、深產品,創優良品牌。要進一步探索和拓寬產學研一體化、合作雙方攜手共進的有效途徑,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追求產品高科技含量和市場高占有率,并推動更多的私營企業成為科技型企業。
4. 構建人才高地,增加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經濟學家研究發現,每增加1億元物質資源投資,可帶來次年近2億元的GDP增加額。每增加1億元人力資源投資,可帶來次年近6億元的GDP增加額。這充分說明了人才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興業,對民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人才匱乏的狀況,直接影響了民營經濟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所以解決人才問題是促進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民營經濟要做大做強,走向世界,尤其要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廣大民營經濟要用科學的人才觀指導人才建設,從戰略高度制定企業的人才發展規劃,不斷改進和完善引才用才聚才,形成強大的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積極協助民營企業引進人才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社會服務體系,使人才既招得進,更留得住。更好地發揮地區人文優勢,大力整合社會教育資源,順應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大實用技能培訓力度,更好地發揮引導企業吸收運用先進的管理思想,轉變觀念,強化人才意識,注重對人才的尊重、培養和激勵,實現人才提升與企業發展的雙贏。
(作者單位:中共南通市港閘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