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山是陜西省著名的旅游風景名勝區之一,自古稱為“北五臺山”、“磬玉山”,因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藥養生學家孫思邈晚年歸隱于此,后世尊稱他為“藥王”而得名。它雄踞于銅川市耀州區城東,景區面積10.1平方公里,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醫藥保健名山,石刻藝術寶庫”。
按照銅川市的城市規劃,老市區為北市區,耀州區和新區組成銅川市之南市區。經過十多年的開發建設,南市區規模將不斷擴大,成為擁有35萬人的中等城市,在交通通達度上屬西安“一小時經濟圈”,成為西安大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南市區的發展,必將為藥王山景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目前,除藥王山之外,南市區供市民假日休閑游樂的活動場所很少,這與城市的發展不相匹配。藥王山地處耀州區城邊,距新區只有十多分鐘車程,距西安僅有七十里。筆者認為,把藥王山風景名勝區定位為南市區的文化公園,開設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中華傳統醫學文化、地方史文化及民俗文化等五個文化游覽區,充分展現銅川市獨特的地域文化,使之成為市民休閑、游玩的場所和省內外游客了解銅川市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并推動銅川市旅游業有一個較快的發展。
一、對孫思邈的身份重新認定
孫思邈,唐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而且是一位養生學家、長壽學家和氣功學家。藥王山是因“藥王”孫思邈而得名的,是晚清以來當地老百姓為紀念孫思邈而叫響的,但它更為寶貴的價值在于它是佛教名山和道教名山。佛、道合一,這在全國非常罕見。那么,在該山建立佛教文化游覽區和道教文化游覽區,是否與孫思邈的身份相抵觸?要闡明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孫思邈的身份作重新認定。
在人們的心目中,孫思邈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新中國成立后,也是將他作為名醫來宣傳的。正如人們所說,不提孫思邈的卓越貢獻,不可能寫出完整的中國醫學史。但歷史上的孫思邈不僅精通岐黃之術,而且是一位著名的道教學者和大煉丹家。同時,他對佛教也有很深的造詣。
據《舊唐書·孫思邈》,孫氏的著作除《千金要方》之外,還有《老子注》、《莊子注》、《攝生真錄》、《枕中秦書》、《會三教論》等。雖然這些著作都已失傳,但從題目看,《老子注》、《莊子注》屬于道家,《攝生真錄》、《枕中秦書》屬道教。唐代儒、佛、道三教辯論不已,孫氏的《會三教論》是為調和它們的矛盾寫的。
另據《耀州志》,孫思邈的道教著作還有:《馬陰二君內傳》一卷;《煉云母訣》二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元訣》一卷;《龍虎乳曰篇》一卷;《龜經》一卷;《五兆算經》一卷;《灶上五兆幼搖經》一卷;《黃帝神灶經》三卷;《丹經要訣》一卷;《神仙修養法》一卷;《五臟旁通道養圖》一卷;《禁經》二卷。
孫思邈的醫學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表現出了他的道家思想和道教主張。例如,《千金翼方》中有《避谷》、《飛煉》各一卷,《禁經》二卷。其實,《禁經》完全是道教采用的禁咒、符錄。他的養生之道和《千金翼方·退居》,是道教哲學的產物。后世道教界將其醫學著作收入《道藏》,不是沒有道理的。
道教中的丹鼎派,從事煉丹藥的工作,而孫思邈就是一個大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制造服用之后使人長生不死的“仙丹”。在今天看來,這是永遠也不可能的。但他們在煉丹中所發現的許多新現象和發明的許多新東西,卻是有價值的。煉丹家們制造了許多藥物,它們雖然不能使人長生不死,但有些卻可以治療疾病,尤其是治療外科病。這種制藥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學制藥法。此法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藥物學的發展??茖W界早已認定:煉丹術是現代化學的前身。此術和造紙術、印刷術、瓷器、指南針、養蠶術、火藥一樣,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孫思邈在《丹經·伏硫磺法》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藥的配方。這在中國化學史乃至世界化學史上,也應該占有一定的地位。
孫思邈的煉丹工作,在耀州區衍生了一系列優美的傳說故事。煉丹,道士們又稱為“降龍伏虎”。龍,指汞,虎指鉛,都是煉丹用的原料。但在民間,將“降龍伏虎”理解為孫思邈能降伏山中的猛虎和水中的龍。藥王山上至今尚有聚虎坪和龍穿洞這兩處傳說遺址。
孫思邈既信仰道教,也信佛教。據《華嚴經》卷五十九后附《信受大經文》記載,他曾書寫《華嚴經》七百五十部。
孫思邈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牢記佛陀要求對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教導。每當看到有人遭難時,就認為遭難的是自己;瞧見有人身患惡疾時,便覺得患在自己身上。他說過,要“發大慈悲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第二”)。
孫思邈教導醫生要“心如藥王、藥上,愿救護一切眾生,不作艱難,不求財物”(《千金翼方》卷二十九“禁經”)。其中的“藥王”、“藥上”,是大乘佛教的兩位菩薩。孫思邈是十分崇敬藥王菩薩的,他死后,在人們的心目中,卻變成了這位菩薩。
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三大主干,換句話說,離開了它們,就沒有中華傳統文化。要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佛、道二教。由此可見,將藥王山定性為展示當地道教、佛家文化之平臺,和將孫思邈作為醫學家來尊崇并無沖突。相反,會使孫思邈的形象更加豐滿,更能顯示出他對中華傳統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二、關于建立道教、佛教及醫學文化游覽區的設想
藥王山有五峰,它們“高而不險,卑而不夷,望之如在云際,躡其巔又坦然可居,有如臺云”(《五臺山記》),故原名為“五臺山”。中峰叫齊天臺,東峰稱瑞應臺,北峰曰顯化臺,西峰名升仙臺,南峰為起云臺?,F存的古建筑及歷史文化遺存,集中在升仙、顯化二臺。可根據其文物屬性,將其分別建為佛教文化游覽區、道教文化游覽區及中華傳統醫學文化游覽區。
據史料記載,藥王山在南北朝時期開始建有寺院,唐時齊天臺有寶云寺,這為我們建設佛教游覽區提供了依據。從顯化臺上的藥王大殿東行約一里路,經過關帝廟舊址,便是遐邇聞名的隋唐摩崖造像石窟,這是藥王山上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文化遺存,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藥王山石刻的核心部分。這里有從隋唐到明代的大小佛龕七座,造像四十多尊。其中第三窟中的三尊菩薩像,并排亭亭玉立在碧霄中。第一龕中的觀音立像是隋代作品,雕刻于孫思邈生活的時代。雖然我們無法判定孫氏是否參加此像之雕造,但可以肯定,他曾經拜謁過。現設于顯化臺集美宮中之碑林,珍藏有古代石刻作品近百件。其中絕大多數是佛教造像碑,以魏碑最為重要。例如,《姚伯多兄弟造像碑》、《正光造像碑》、《仇臣造像碑》、《開皇造像碑》、《延昌寺宗派圖》等。其中的《張亂國造像碑》上刻有“飛天”圖案,《北周武成造像碑》刻有佛像、忍冬紋、蟠虺、龍、飛天、佛塔、神獸、高腳爐、馬、供養人、傘等,惟妙惟肖,生動逼真。他們既是珍貴的佛教歷史文物,也是價值連城的書法名碑,在陜西省,列西安碑林博物館之后。
南庵,坐落在升仙臺頂部,原名靜應廟、靜明宮,相傳是孫思邈的故居及羽化(逝世)之處。院內古木蓊郁,有金殿、元殿、七間殿、戲臺等古建筑及新近修復的孫思邈故居。長廊中,碑石林立,其中有不少名碑,如宋徽宗崇寧二年的《感德軍五臺山靜應廟額敕并加號妙應真人告祠碑》、崇寧二年《感德軍五臺山唱和詩碑》、北宋束長儒《耀州五臺山靜應廟記》、金《耀州華原妙應真人祠記》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碑文中,雖然也頌揚了孫思邈之醫德、醫術,但其主體部分是將孫氏作為“真人”來宣揚的,顯然屬于道教。此外,院中的“拜真臺”亦屬道教。南庵與孫氏無關的文物,如宋徽宗題《褚慧龍章云篆詩人碑》、明譚真君書《龜蛇碑》等,宣傳的也是道教思想。實際上,自古以來,南庵及北洞,都是渭北地區著名的道觀,一直由道士主持。民國初年,時任靖國軍總司令的于右任先生寓居南庵時,寫詩云:“道人糧盡乞哀哀”。
顯化臺上,巍然屹立著一座飛檐翼角、金碧輝煌的大殿,即孫真人祠殿,俗稱“藥王大殿”,建于明朝嘉靖年間。殿內供奉著孫思邈之彩色塑像。偏殿之一,稱“十大名醫殿”,內塑有孫氏之前的十位名醫。院內豎立著四塊《千金要方碑》,載有900多副常用藥方。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嘉靖二十年三原人葛太賓立的《歷代名醫神碑》,碑陽刻有孫思邈圖像和療風病方,碑陰為從傳說中的黃帝到元代的201名名醫的姓名,是國內獨一無二的石質中國醫學史,其價值非常高。因大殿內有太玄洞,故俗稱以大殿為中心的古建筑群為“北洞”。這里的文化遺存,雖然也有一定的道教色彩,但其主體部分是中華傳統醫學,這里是將孫思邈作為“藥王”,即偉大的醫藥學家來祭祀的。
我們認為,隋唐摩崖造像石窟、南庵、北洞分別定位為佛教文化游覽區、道教文化游覽區及中華傳統醫學文化游覽區是非常恰當的。
三、關于建立地方歷史、民俗游覽區的構想
目前藥王山景區規模偏小,無法滿足南市區居民休閑、,游玩的需求,無法承擔城市公園的功能。山青,但水微;有林,但游客無法進入。因此,必須向四周擴大其空間規模,增加設施。但由于歷史原因,藥王山西麓部分地段被水泥廠占用,只能向東擴延。
藥王山五臺中,目前只開發了顯化、升仙二臺。其余三“臺”尚未利用。齊天臺,是五臺中的最高峰,從峰頂部可以俯瞰藥王大殿。山形秀麗挺拔,山坡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古柏,原本是可以成為游客游覽的好去處。但大煞風景的是,山上到處是累累墳冢,成了公墓區,凡登臨者,無不掃興。
我們認為,應該及早將齊天臺上的公墓遷出景區,在此處開辟展現銅川市歷史文化的紀念地。如在臺頂建立“柳范書畫苑”,將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作品和宋代著名畫家范寬的繪畫刻在碑上,陳列在此,供游人欣賞。也可開辟歷代文化名人雕像,如三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傅嘏(公元209-255年)、西晉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傅玄(公元217-278年),唐代歷史學家令狐德棻(公元582-666年)、明代學者喬世寧等。山坡上,還可建一些亭臺樓閣,塑一些歷史上曾在銅川市任職或曾路過的文化巨人的塑像,如杜甫、范仲淹、于右任等。
顯化臺西麓,是耀州區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630平方米。這里筒瓦背甍的青磚圍墻,飛檐翹角的紀念亭,雄偉的紀念館,在長青松柏的映襯下,顯得莊嚴肅穆。筆者認為,將陵園并入藥王山文化公園,長年開放,一方面,擴大了景區;另一方面,使藥王山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起云臺比較平坦,可設民俗文化博物館,集中展示銅川市的商業民俗、公匠民俗、婚嫁民俗、喪葬民俗、年節民俗及飲食民俗。
瑞應臺上,可廣植花卉,并安放健身、娛樂器材,為市民晨練提供好去處。
(作者單位:陜西省銅川市人民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