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經濟對中國民族經濟、社會穩定、財政來源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約,民營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導致許多民營企業在完成了原始積累,具備大踏步前進的條件和能力之時,卻驟然分崩離析,迅速衰敗。民營企業的“短命”現象已經成為阻礙民營經濟后續發展的內傷。在日益增強的競爭壓力下,我國民企必須立足于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才可能實現基業長青的奮斗目標。
一、制約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瓶頸
1. 人力資源管理不規范。民營企業在人才引進時家族觀念嚴重:“唯親近者是用, 唯家族成員是用。”在這種觀念下,企業管理者選擇和使用員工時,一方面優先考慮親緣關系之內的人,使得人才引進渠道過窄;另一方面,對外面引進的家族之外的人才往往缺乏信任,引進的優秀人才很難真正融入民企高層。企業中缺乏相互間的信任,企業的協調管理成本將顯著上升,經營效率難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增強。此外,我國民營企業往往忽視與員工的感情交流,一般采用的是典型的以事為中心的靜態人事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導致片面強調以“控制”和“服從”來實現人與事的適應,而忽視人的才能的發揮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得員工缺乏歸屬感,企業缺乏凝聚力。
2. 融資渠道不暢。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正處于轉軌過程中,金融體制改革仍相對滯后,在民營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以公有制為主導的融資體制轉變遲滯,呈現出與民營經濟的發展需求不配套,造成了民營經濟的融資存在相當大的困難。除了體制上的限制,我國銀行體系在信貸支持方面對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根深蒂固的歧視,在政策上對民營企業的優惠也不多。同時,股票、公司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門檻過高,民營企業難以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即使目前新設計了“創業板”市場,事實上相對于大部分民營企業而言,其經濟實力仍難以達到要求。
3. 產品結構不合理。我國民營經濟產業大而不強,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產品結構不合理。我國民企生產的產品大多處在產業鏈的低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少,使得發展的空間受到局限。一般來說,產業鏈上游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高,投資強度較大。但我國民企生產的大部分主導產品均處在產業鏈最下游,屬于終端產品,技術開發、原材料、中間產品等上游產品比較少,產業鏈非常短。同時,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少,自主創新能力弱,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開發新產品難度較大,向下游拓展又沒有空間,擴張彈性小,發展潛力不大。
4. 組織結構與企業發展需要不配套。在很多民營企業中,民營企業主通過組織的變革試圖突破管理上的障礙,這類企業的特點在于公司把管理的核心內容集中在組織結構的變革和完善上,有些公司甚至每年變化一次組織結構,不考慮公司的發展階段,不關心公司的組織環境、不重視企業的人員素質、不制定公司的戰略,而是憑感覺地變換公司的組織。這種公司組織結構設計上的隨意性必然導致民營企業發展的不穩定。
二、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是指企業通過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對于競爭對手能夠更顯著地實現客戶價值需求而不易被競爭對手模仿的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形成要求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要素相互配合,并使競爭者難以理解和模仿。總的來說,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資源和能力要素可以分為三類:人力資源、產品和組織資本。此外,無數事實證明,企業文化也會帶來組織的競爭優勢。因此,民營企業可以通過不斷完善這些要素而給企業帶來持久性的競爭優勢。
1. 發展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指的是公司整體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能。從人力資本這一角度來看,員工被看做一種需要投資的資本資源,它能給企業帶來豐厚的資本增值,是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原動力。
提高人力資本使用效率的問題,即如何使人力資本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的問題。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激勵問題,要運用多種激勵手段,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兼顧效率和公平。民營企業除了要提高員工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在物質激勵的同時,還應重視對員工的精神激勵,建立多元化的激勵體系, 培養和增強員工的組織歸屬感,通過激勵機制作用的發揮來激發員工的進取心, 形成員工個人目標與企業整體戰略目標的和諧統一。
2. 促進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一流設備、二流質量、三流價格”一直是我國許多民營企業的真實寫照。可以說,很多民營企業的發家起源于模仿和仿冒,但發展到一定階段,仿制卻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最大障礙。由于缺乏核心技術,企業間的競爭更多的是在成本與價格之間進行。當仿制成為企業之間競爭的一種習慣,整個產業集群內的創新能力就會越來越弱。因此,我國民營企業的產品戰略亟待優化升級。而自主創新以形成自有的核心競爭力是促進產品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手段和中心環節,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民企不斷從以價格為導向、以競爭為中心的“紅海”跨越到以創新為中心、通過開辟新的市場帶來新的突破的“藍海”。
具體的來說,民營企業開辟自主創新之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企業需要轉變觀念。RD的基礎和能力不同于一些非關鍵技術和產品,不是依靠模仿或者從外界購買可以實現的,它需要精心構造和持續積累。企業要認識到這方面的差距,加大資金投入,使科技投入達到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高水平。第二,要將企業技術優勢和市場結合起來,真正有生命力的核心能力還需要用市場來檢驗。企業僅僅擁有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因為它還不能轉化為現實的價值和長期的收益。因此要維護核心競爭力,必須著眼于它的運用。第三,技術創新的同時,要對企業組織的制度、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等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達到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目的。
3. 戰略性的選擇組織結構的模式。組織結構就是企業正式的配置機制、程序機制、監督和治理機制以及授權和決策的過程。組織結構反映了管理者在企業所制定的戰略下做什么、怎樣做的決心。企業的戰略決定企業的組織結構,即有什么樣的企業戰略,就有什么樣的組織結構。同時,企業組織結構又在很大程度對企業的發展目標和政策產生很大影響,并決定著企業各類資源的合理配置。所以,企業組織機構的設計與調整,要尋求和選擇與企業經營戰略目標相匹配的結構模式。只有企業所選的結構與所制定的戰略相適應時,戰略競爭力才能持續下去。這一點對渴望做大做強的民營企業應有所啟發,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應有不同的戰略目標,組織結構也相應做不同的調整。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是企業戰略實施的重要環節,民營企業必須用戰略來指導組織結構的變革,而不是盲目的變更組織結構。
4. 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推崇的意識形態、符號象征、核心價值等一套復雜的概念,它會影響企業活動,同時對戰略領導實踐和戰略實施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業文化是推動或阻礙組織發展的社會動力,是競爭優勢的潛在來源。
企業文化建設可分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里,我們首先要審核現有的企業文化,弄清楚需要改變的方向,然后制定變革的內容、工作步驟、工作進程、人員安排。第二階段就是把嚴密審查的計劃付諸實踐。總的來說,民營企業文化變革的方式應當遵循“先破后立再鞏固”的原則,通過診斷、分析、定位、執行和強化來使創建的企業文化深入人心,最終起到導向的作用。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民營企業也獲得了新的生機,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雖然民營企業具有靈活、易轉向、易創新等優勢,但同大企業相比,在公司組織、人才、產品、融資等方面仍有欠缺,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瓶頸問題,導致許多民營企業迅速崛起又迅速衰退。民營企業要想做大、做強, 發展成為大規模的現代企業,只有立足建立核心競爭力,突破瓶頸才能走向成熟。
(作者單位:桂林工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