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明確將“和諧”列為繼“富強、民主、文明”三大目標之后的第四大奮斗目標。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社會的進步,無疑不能沒有和諧建設,特別是正處于發展關鍵時期的當代中國。企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細胞,沒有各類企業的和諧建設獨奏曲,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和諧建設協奏曲。因而,努力學習社會主義和諧理論,進一步探討目前中國企業和諧建設問題,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對社會主義和諧理論的認識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命題不是從理論出發提出來的,而是針對我國活生生的時代現實提出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發展到今天,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同時又出現并遇到一系列新問題、新矛盾。這些新的問題和矛盾是影響當前我國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隱患,嚴重地制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正因為有矛盾而且這些矛盾還比較突出、比較緊張、比較尖銳,所以才奏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強音。
鄧小平同志說過,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比解決發展的問題還難,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盡管是發展中的,但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就會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使已經取得的成績喪失掉。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要實現“五統籌”?!拔褰y籌”就是五大矛盾、區域之間的矛盾、城鄉之間的矛盾、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為什么要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一方面,發展起來了,有了基礎和條件,所以要構建和諧社會;另一方面,有問題、有矛盾,而且因為問題多了、矛盾多了,需要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也就是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所以要構建和諧社會。
總之,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舊的問題和矛盾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和矛盾,也只有靠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不能簡單的把問題和矛盾歸納于改革和發展,存在這些問題和矛盾,恰恰是改革和發展不夠深入。因此,只有深化改革加大發展力度才能解決好發展和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解決好發展問題。而要進一步發展,必須破除阻礙發展的種種障礙和弊端,這就要深化改革。發展,首先是發展經濟,這就必須清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必須積極推進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不斷發展,只有發展,才能逐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企業和諧建設的重要性
1. 企業和諧建設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社會和諧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和保證。和諧理念和和諧精神,包含著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科學發展的思想方法和實踐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發展觀實際上就是和諧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離不開和諧理念與和諧精神。這也就是說,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有利于促進人們樹立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模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文明、和諧、又好又快的發展;有利于推動人們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
2. 企業和諧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社會既指向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關系,也指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是社會的主體,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由于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既需要利益協調機制和法律調解機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導和道德規范的約束。社會越是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越需要思想文化、道德規范溝通感情、調節行為、整合關系。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用和諧的方式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
3. 企業和諧建設是促進人的心理和諧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強調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推動人與人的和諧,還要促進人的內心和諧。內心和諧,是人們精神追求的一種境界,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這既能夠激發人們奮發進取的精神,也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遇到某種挫折時,容易消極,甚至會產生偏見和偏激的情緒。人們精神上的這些不健康因素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容易變成極端行為,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必將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三、企業和諧建設要處理好“八種關系”
1. 黨組織與行動組織之間的關系。企業黨組織主要是發揮政治核心作用,保證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企業的貫徹執行,圍繞生產經營開展工作,為企業改革發展服務。黨組織要通過自身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帶領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和職工群眾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做出成績,以實際行動支持企業發展和行政領導的工作。企業行政組織對企業生產經營全權負責,要正確處理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關系,在保持國有資產不斷增值的基礎上,對黨組織的各項活動給予支持。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統一的魚水關系。
2. 企業管理與職工之間的關系。企業的改革發展,既要考慮到職工眼前的利益,又要考慮到職工長遠的利益;既要把資金主要用在企業的生產和發展上,又要讓職工充分享受到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果。同時企業要關注員工的切身利益,保障其合法權益,使職工的工作生活隨著企業發展不斷改善,著力打造職工與企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發展環境,營造氣順、穩定、齊心、鼓勁的和諧發展氛圍。
3. 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企業既有經濟建設和發展多做貢獻的責任,也有履行社會職能的責任。企業在搞好生產經營、創造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必須對社會發展盡責。要加強企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努力形成競爭有序、經營有道、合作有力、共同發展、多方共贏的和諧局面。企業在營造自身“小環境”的和諧氛圍時,要履行社會責任,要誠實守法、照章納稅、履行社會義務;要積極參與社會福利事業,開展各種形式的捐助活動;要積極參與社會公共設施,回報社會,促進企業與社會“大環境”相和諧,樹立企業在社會大眾中的良好形象。
4. 企業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企業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是高耗能有污染的企業,必須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工作,既要搞好生產經營,謀求快速發展,又要防止環境污染,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企業在跨越發展過程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建設節能高效的生產線,加強“三廢”治理,搞好廠區綠化,美化亮化小區,改善周邊環境,都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5. 企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配置之間的關系。人才是企業發展之本,只有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企業才會走向強盛。隨著企業產能不斷的擴張、規模不斷的增大,技術人才已遠遠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要求。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按照績效原則,以薪酬激勵機制鼓勵技術人員多出成果。同時,要從體制上解決問題,堅決消除影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各種弊端。
6. 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干部是領頭雁、是帶頭羊。干部要與群眾處理好關系,就必須具備親和力。干部的親和力不是憑空想象,而是一種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因此,干部必須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素質、鍛煉自身的政治品格、道德情操、思想境界。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響群眾。要關愛群眾,與群眾交朋友,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深入基層傾聽群眾的呼聲與要求,切實為群眾辦事。要做廉潔自律的模范,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堅決不吃;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該拿的堅決不拿。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以此贏得群眾的愛戴和贊許。
7. 職能部門與其他生產單位之間的關系。職能部門是生產經營的指揮中心,其他生產單位是執行指令的系統。兩者之間屬于指揮與被指揮的關系。指揮中心的職責是使指令快捷順暢地貫徹下去,而其他生產單位則要將完成指令情況向指揮中心及時反饋。這樣,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和諧。因此,職能部門要轉變觀念,一旦指令下達,就要努力做好協調服務工作,給其他生產單位創造執行指令的寬松環境。其他生產單位要聽從指揮,克服困難,徹底杜絕推委扯皮的現象,按要求、按時限保質保量完成各項生產任務。
8. 生產部門與輔助部門之間的關系。無論是生產部門還是輔助部門,都是生產經營系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和諧關系的建立,取決于相互尊重各自的勞動成果。生產部門要換位思考,尊重輔助部門的勞動成果;同樣,輔助部門要合理定位,搞好服務工作,承認生產部門的勞動強度。雙方要圍繞企業發展這一主題,以建立和諧企業為己任,形成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局面。
(作者單位:甘肅平涼供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