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資本市場火爆以及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大量異常資金利用現行外匯管理工作中的漏洞,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和方式進入國內市場。異常資金流入不僅加重了中央銀行控制流動性的負擔,也給國民經濟的穩健運行帶來一定影響。
一、異常資金流入的主要渠道
1. 通過外資企業資本金流入。我國現行對外匯資本金的結匯管理是由銀行代位監管,而且還沒有做到本外幣一體化管理。有些外商通過在境內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匯入結匯后,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渠道進入房地產市場或資本市場;有些外商通過在境內直接設立外資房地產公司或參股境內房地產開發企業流入外匯。
2. 通過借入外債的形式流入。我國現行外債管理政策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在投資總額與注冊資本差額內自行舉借外債,外資企業憑借款合同就可借入外債,有些企業借入的外債為零利率,有些企業通過外債展期延長外債期限,有些企業通過擴大投注差增加外債流入。
3. 通過出口預收貨款渠道流入。目前政策上對預收貨款沒有明確的規定,除合同以外沒有任何可參考的資料,這使“預收貨款”成為異常資金流動的一種渠道。主要表現為:一是出口量少,預收貨款多;二是以預收貨款向境外母公司融資;三是預收一定時間后又全額退還等。
4. 通過進口延期付匯隱形流入。現行外債管理政策對180天(含)以上、等值20萬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納入外債登記管理,如果企業將付匯日期提前或拆分報關金額,故意不辦理登記,將會形成隱形外債。
5. 通過非貿易項下個人收匯流入。由于《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在外匯資金進入個人賬戶時沒有明確憑證要求,給異常外資流入留下了通道。有相當一部分外資通過居民或非民民個人賬戶入賬后,分批轉出、再分批結匯流入房地產、股市、債市等;我國對某些行業限制外資流入,如《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基礎教育不得中外合資,有些外資通過個人賬戶匯入,分批結匯后使用。
6. 通過“返程投資”流入。近年來,在外商直接投資中,來自英屬維爾京群島、薩摩亞和開曼群島等“避稅天堂”的合同和實際利用外資占有相當的比重,具有明顯的“返程投資”特點。“返程投資”中可能附帶了關聯公司交易、外匯黑市匯兌、政策尋租等行為。
7. 通過境外貨幣兌換公司或“地下錢莊”流入。很多投機套利的外匯資金通過貨幣兌換公司或“地下錢莊”匯入;少數地方政府部門和企業為了完成招商引資任務,通過境外貨幣兌換公司或“地下錢莊”進行本外幣置換和匯兌,成立假合資企業;一些沒有真實出口背景的企業,非法通過“地下錢莊”或其他途徑購入外匯,通過境外貨幣兌換公司以出口收匯名義匯入境內,達到騙取出口退稅的目的。
二、異常資金流入的危害
1. 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異常資金大量流入,極易造成我國股票、債券、房地產等市場上的泡沫膨脹,導致經濟虛熱;而當這些資本套利流出后,又可能造成經濟衰退,引發金融危機。據測算,近幾年我國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的幾次混亂,違規資本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2. 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帶來沖擊。當我國為抑制通貨膨脹而采取緊縮性金融政策,提高利率使其大幅高于國際市場利率后,違規資本便趁機涌入,造成外匯供大于求,形成外匯市場賣壓,人民銀行被迫追增基礎貨幣投放,外匯儲備虛增,削弱了金融調控的效力;而當我國為刺激經濟增長放松銀根時,利率調低,違規資本便在短期內迅速逃離,致使人民銀行增加基礎貨幣供應量的努力達不到應有的發展。
3. 可能危害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違規資本大量流入流出造成泡沫經濟的形成破碎,常常引發金融危機。例如發生阿根廷和東南亞那樣的金融風暴。
4. 干擾正常的貿易行為。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后,加強資本項目管理是十分困難的,通常可以通過貿易的方式進行資本轉移,比如高報或低報進出口金額,交易結算時間的提前或滯后,改變短期貿易信貸條件等。為了防止資本項目混入經常項目結售匯,限制違規資本流動,外匯管理部門制定了事前審核其交易真實性的辦法,但要經過繁瑣的審批程序,難度很大;而且讓企業完全拿到正本報關單或正本商業單據再進行匯兌,有時會延誤交易時機,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這也使外匯管理部門處于管理與效率兩難之中。
5. 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穩定。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但同時也有違規資本的混入,這些具有強烈趨利性和極強流動性的國際資本,給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了相當大的不穩定因素,也使我國外匯管理部門難以確切掌握儲備的真實情況。
三、防范異常資金流入我國的對策
1. 完善外匯管理法規,堵塞政策漏洞。調整利用外資政策,要以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海外智力為重點,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把外商直接投資的引入狀況作為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標準。改進外債管理方式,改變“投注差”管理模式,按照“借外匯、用外匯”的原則,嚴格外債結匯管理;加強短期外債管理,進一步規范貿易信貸行為,引導更多使用境內資金替代對外借款;完善外債統計口徑,加強外債統計監測。在個人外匯管理政策上,應前移關口,嚴把資金流入關,要充分發揮銀行代位監管的職能。
2. 明確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重心,防范國際游資沖擊。隨著國(下轉第63頁)(上接第54頁)內市場尤其是金融服務行業的進一步開放,科技手段在金融行業廣泛應用,國際資本流量和流速將大大提高,國際游資也將乘機頻繁進出我國,這就對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資本項目管制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因此,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監管重心應是對國際收支風險最大的短期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金融機構自身(包括外資金融機構)海外融資的監管。因為這是一個容易引起外債迅速積累的渠道,而且金融機構作為國際資本流動的載體和危機的轉嫁體,往往是危機爆發的發源地。
3. 建立國際資本流動監管框架,保障監管到位。目前,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的管理(資本項目管理)職責分散,管理部門之間協調能力差,造成互相牽制,影響管理效率。因此,應該由中央銀行建立一套科學的國際資本流動的管理框架,完善、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定位和合理分工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資本流動的中間環節(金融機構、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管應是重中之重。在具體實施中,通過各種途徑加強有關管理部門的協調合作尤為重要。這樣,既能保證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管理這個系統工程的質量,抵御國際游資的沖擊,及時防范和化解國際收支風險,又符合WTO關于法規安排的透明度要求。
4. 強化外匯結匯管理,促進本外幣協調監管。在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未實現全部可兌換的情況下,外匯管理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本外幣管理的脫節大打折扣。如現行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對個人外匯流入區分了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并實行不同的管理原則,但事實上,由于結匯后的人民幣資金流向和用途缺乏監測與檢查手段,個人資本項下的外匯流入可以通過經常項目渠道規避管理,從而使外匯管理失效;外資企業資本金和外債流入結匯后因缺乏監測和有效的檢查手段,難以保證此類資金不用于國內投機行為。因此,外匯管理要在積極探索本外幣政策協調的同時,還應積極完善系統建設,加強對外匯結匯后人民幣資金流向和用途的有效監測和監管來強化本外幣協調管理,提高外匯管理有效性,從而促進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
5. 創新管理手段,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大力推廣和升級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出口收匯核銷、外債統計監測、結售匯統計、外商投資企業外匯賬戶管理等軟件應用,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異常跨境資金流動和非法外匯交易實行嚴密監測,掌握外匯統計的各種報表數據,掌握國際收支平衡;加強執法檢查,提高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的效率,加大對違規資金流動、逃套匯的打擊力度,嚴厲打擊“地下錢莊”、外匯黑市交易等破壞外匯金融秩序的違法行為。
(作者單位:國家外匯管理局鹽城市中心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