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榆林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755億元,增長3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7億元,增長24.9%;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90.38億元,占全市GDP的73%,實現產銷率99.4%。實現全部工業稅收119.2億元,工業經濟對全市財政貢獻率達到75.4%。工業增加值、工業實現利潤和利稅增長幅度三項指標躍居全省第一。工業經濟發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4個百分點。在延長能源產業鏈,實現經濟大發展的工作中,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實現跨越發展為目標,構建能化產業框架
跨越發展就是要在經濟上、文化上、社會事業上實現跨越發展。經濟跨越是基礎,而工業跨越又是經濟跨越的基礎,只有實現工業跨越才能實現三大跨越。我市工業經濟跨越的總體構想是:構建“一體兩翼”工業體系,堅持“十六”字方針,實現“四個轉變”。
“一體兩翼”是以全面構建能源化工產業為主體,以裝備制造和農產品等特色資源加工及提升輕紡工業為兩翼,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十六”字方針是“依托資源,科學開發,壯大產業,強市富民”。在開發、加工、延長地下資源產業鏈的同時,不能忽視地上資源,農副土特產資源,地方傳統產業資源,地方人力資源;通過深加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實現資源開發由單向開發向綜合開發,由粗放開發向集約開發,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地方特色產業;通過整合重組中小企業,壯大做強煤油氣鹽電化支柱產業;通過扶持南部各縣,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強市富民”,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
堅持“四個轉變”。一是由大上項目向上大項目轉變。榆林資源開發初期的經濟增長是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擴張,在資源區形成只要是項目就上的趨勢,低水平無序開發,低價值轉賣資源,帶來的后果是資源浪費、損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安全形勢嚴峻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我市及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轉變開發模式,變“開挖”為“開發”,變“賣血”為“造血”,加快資源的就地轉化和深加工。二是由經濟循環向循環經濟轉變。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選擇了延長石油集團榆林煉油廠、神華神東電力公司和榆林市北元化工公司三戶能化企業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示范企業,通過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整體推進,初步形成了多產業橫向擴張和資源深加工縱向延伸相結合的循環工業體系,被列為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擠拭點市。三是由注重基建項目投資向節能降耗減排技改轉變。我們積極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加大在節能降耗、節能減排、治理工業“三廢”和技術改造等項目建設的投資力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局面。榆林市天龍鎂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全省生產硅鐵和金屬鎂產能最大的廠家之一。先后投入技改資金3390萬元,年可節約原煤6萬噸,噸鎂綜合成本下降2000元,年凈增經濟效益3000萬元。四是由分散發展向集聚發展轉變。為了扭轉榆林工業發展初期形成的低水平、低效益、高消耗和重復建設的分散發展現象,我市制定規劃,加強整體布局,加大載能工業的整合力度,進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
二、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打造能化產業集群
實現工業跨越式發展,以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為主線,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打造能化產業集群,圍繞“一體兩翼”工業體系建設,以“兩區六園”為抓手,發展“十大”產業集群。依托榆林經濟開發區,神府經濟開發區,榆神煤化工園區,榆橫工業園區,府谷煤電載能工業園區,綏米佳鹽化工園區,定靖油氣產能園區,吳堡煤焦化工園區“兩區六園”,形成產業帶—產業集中區—工業園區有機結合的區域經濟格局。按照重點發展工業園區規劃要求,打造陜北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裝備產業集群,電力產業集群,石油天然氣產品及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集群,煤及煤化工產業集群,鹽化工產業集群,特色食品產業集群,建材產業集群,醫藥產業集群,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培育功能互補、協作有序和具有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與產業集群。目前,榆林工業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去年,“兩區六園”全面啟動,26個項目完成投資170億元,錦界煤電一體化一期、煤化科技20萬噸甲醇一期等11個項目建成投運,延長集團20萬噸醋酸、天元化工50萬噸煤焦油輕質化一期等12個項目開工建設,靖邊能源化工綜合利用產業園、府谷煤電載能區、佳縣鹽化工區總體規劃全部完成;農業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70%;產業集群逐步形成。
三、以支柱產業發展為重點,延長能化產業鏈
發展能化產業,堅持“上大壓小”和“轉化增值”的原則,鼓勵煤炭企業加大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轉化力度,煤炭產品結構由單純生產原煤型向能源化工型轉移,開發生產高附加值的煤炭化工產品。2007年地方煤炭轉化率達到60%以上,初步形成煤-蘭炭-尾氣-白灰-電石;煤-電-電石-聚氧乙烯-燒堿;煤-甲醇-醇醚燃料;煤-焦油-燃料油等幾條主要循環產業鏈條。同時,電石渣、電廠渣、煤泥、煤矸石等廢棄資源也實現了100%的再循環和再利用。神東煤炭分公司充分利用技術手段,以煤炭資源為依托,延伸煤炭產業鏈,發展煤矸石、粉煤灰、爐渣、廢水、煤泥等礦井副產品綜合利用,生產空心磚、水泥、井下聯巷密閉和巷道底板硬化建筑材料,以達到變廢為寶,減少占用土地和環境污染,實現循環經濟。榆林、神府兩個開發區,引導20多戶企業走熱電聯產、煤電一體化、煤焦電、煤焦化循環利用項目,成為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聯的典范。
四、以節能降耗工作為抓手,積極發展循環經濟
榆林是中國能源大市,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任重而道遠。市委市政府為推動該項工作,被列為“帽子工程”,實行“一票否決制”。去年以來,我們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榆林市工業節能降耗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確定了工作職能,強化了工作措施:一是出臺了節能降耗實施方案,抓重點、搞示范。選擇了50戶重點用能企業,10戶清潔生產和3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層層下達了工作任務目標,建立了考核體系;二是制定了清潔生產企業的管理辦法、驗收標準和評選清潔生產先進企業、環境友好型企業標準;三是建立節能降耗培訓、統計、通報、能源咨詢診斷制度,創辦節能降耗《簡報》,及時通報節能降耗工作動態情況和政策信息。召開了節能降耗工作調度會,推行了節能降耗督察員制度和合同能源管理辦法;四是開展節能降耗調研工作,有效地推動了全市節能降耗工作的順利開展。一年來,共培訓節能降耗管理人員120名,榆林煉油廠被省市清潔生產審核驗收合格,有15戶企業被各級推薦為清潔生產先進企業和環境友好型企業。
五、以強化經濟運行調度為手段,充分發揮產業調控職能
充分發揮工作職能,努力搞好經濟運行的監測、分析和綜合協調,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及時協調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按季度召開工業經濟運行會議,加大對煤、油、氣、電、運的綜合協調工作力度。積極發揮調控產業結構的職能,堅持“三個轉化”,延長產業鏈,發展增值園區,推進能源化工產業與非能源化工產業的協調發展,實現榆林工業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2007年,全市淘汰關停焦化、鐵和金、電石等小企業132戶,是關停五小企業戶數和產能力度最大的一年,優化了產業結構。
200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戰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年。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形勢,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努力實現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40億元,工業增加值570億元,工業利潤突破百億元,萬元產值能耗降低4.8%,為推進榆林經濟跨越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