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對人的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通過激勵來實現的。而激勵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為規律,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但只有正確處理好激勵方法中的各種辯證關系,采取因人而異的激勵措施,才能充分發揮激勵的效能。
一、獎勵和懲罰之間的關系
獎勵和懲罰在心理學和行為學中統稱為強化刺激,其對人的復雜的、鏈鎖的行為活動提供了反饋信息,起到激勵行為的作用。獎勵被稱為正強化,能使符合社會期望和組織要求的行為加強、保持、鞏固和推廣;懲罰被稱為負強化,能使不符合社會期望和組織要求的行為得到盡快控制、減弱、消除、矯正。在我國企業的管理實踐中,經常采用的獎勵有獎金、獎品(物質)、獎狀、嘉獎記功、勛章、評先進、標兵、勞模、提級晉升、委以重任、保送學習等;懲罰的形式有扣發獎金、降級降薪、賠償經濟損失、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用察看、開除等。實踐表明,強化要優于不強化的效果;直接強化要優于間接強化(通過對他人的獎懲而影響自己);正強化要優于負強化的效果。強化的效果還和社會心理氣氛、個人受獎懲的歷史及個人心理狀態有關。因此,在獎懲激勵中要協調好彼此關系并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獎懲結合,以獎為主,以罰為輔;②要有良好的社會心理氣氛;③獎懲要及時;④獎懲要有公開性、明確性、直觀性;⑤獎懲要公正、合理、得當,賞罰分明,罰不避親、賞不避仇;⑥獎罰應注意個別差異。
二、個人獎勵和集體獎勵的關系
個人獎勵即以勞動者的個人工作績效為衡量勞動成果的指標單位,并以此給予勞動者個人獎勵的方法;集體獎勵是以某一團體的工作績效為衡量勞動成果的指標單位,并以此給予團體獎勵,然后再由團體獎勵個人的方法。一般來說,個人獎勵強調的是個人的努力和能力,個人對集體的貢獻。它能激發個人對工作的責任心、事業心、進取心;促使大家提高技術,鉆研業務;增強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意識;有助于破除企業、團體內部的大鍋飯、絕對平均主義的弊端。但是,個人獎勵過分強調個人貢獻與報酬,可能削弱職工之間的交往、團結與協作;可能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士氣下降,團體意識降低等。集體獎勵著重強調團體的協作與努力,強調團體對組織做出的貢獻。其有利于增強領導成員和骨干的責任感、緊迫感和競爭心理;有利于團體內部職工之間的交往、團結、協作,增強團體同其它團體之間的競爭能力;有利于打破團體之間的絕對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弊端。實踐表明:簡單的、協作性小的項目,適合于以個人獎勵為主;復雜的、協作性強的項目,適合以集體獎勵為主。
三、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的關系
內部激勵也稱直接激勵,即指工作本身直接含有能激發行為動機的激勵因素。這種激勵主要用于滿足職工的高級需要,例如榮譽和成就的需要,承認和尊重的需要,發展、成才、自我實現的需要等。內部激勵是一種主導性的、更穩定、更持久、更強有力的激勵因素。這種激勵一方面有賴于職工本身的特點,如思想覺悟、需要狀況和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征等;另外也依賴管理方式,如給予職工挑戰性的工作,提供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條件,抓責任制,調適職工的情緒和態度等都是較通行的內部激勵的方法。隨著生產水平的發展,內部激勵法越來越受到普遍重視。外部激勵也稱間接激勵,即指來自職工生活、工作的外部環境(而不是工作本身)的激勵,這種激勵主要用于滿足職工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內部激勵和外部激勵結合起來,就能滿足人的高低不同層次的需要,能更有效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四、報酬性激勵和非報酬性激勵的關系
非報酬性激勵即指存在于職工生活和工作環境中的一種“保健性”激勵。具體的如良好的人際關系、領導方式和作風、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工作物理環境、各種福利設施、安全設施等。這些刺激雖然不帶報酬性質和直接激勵的性質,但仍是職工需要的對象,它有助于防止和消除職工的不滿情緒,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從而調動人的積極性。報酬性激勵即指運用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等外附報酬的激勵形式。這種激勵能使職工獲得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從而產生滿意感。在非報酬激勵的基礎上采用報酬性激勵,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力量會相互抵消,降低激勵的作用。
五、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關系
物質獎勵即指以工資、獎金或實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激勵,具體有計時工資、計件工資、浮動工資、結構工資、崗位津貼、各種獎金、各種承包工資、年終分紅等,還有贈送各種生活用品、學習用品、文藝體育用品、工藝紀念品等。這種激勵主要用以滿足職工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也具有精神激勵的作用,能滿足職工的某些高級需要。在職工工資還不高,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的情況下,物質獎勵有著重要的激勵作用。精神獎勵主要指以表揚、表彰、獎狀、授榮譽稱號等形式的激勵。主要用于滿足人的尊重、成就、自我實現等高級水平的需要。這是一種主導的、持久的、內激勵形式,其對人的整個行為有教育性、激勵性、調節性和增力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物質性激勵的支持和充實,精神激勵的力量就會大大減弱甚至落空。當然物質激勵如果沒有精神激勵的主導和調節作用,其激勵力量也會大大減弱。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應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實際的、持久的、強有力的激勵作用。
(作者單位:河南省煤炭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