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起,各高校通過設立在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推動大學科研與市場和企業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方式無法根據市場需要來引導大學內的科研活動,隨著社會上其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中介組織的出現,其作用正逐漸下降。為克服傳統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被動推廣和單純出售科技成果的弊端,各高校逐漸開始探索大學科技園的建設,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理念,形成以市場方式運作的技術轉讓機制。但和國外發展了幾十年的科技園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大學科學研究與社會企業和市場結合的緊密程度,還是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運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國外產學官合作模式,對我國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運作會有益處。
美國產學官合作模式
1.政策導向及科研經費的投入。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制定了“教育創新計劃”。在1994年發布的《符合國家利益的科學》的政府文告中,美國又確立了“造就21世紀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和“提高全體美國人民的科學技術素養”的人才開發戰略目標。從科技成果看,美國的高科技成果總量占世界的37%。美國的專利申請數量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科學研究與開發經費既是衡量一個國家對科技重視程度的尺度,也是世界各國、國際組織評價科技力量的核心指標。從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間,總體來看,美國的科技研發經費從1991年的1 614.7億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2 822.9億美元,增幅高達74.8%,近十年來科研經費投入占GDP的百分比都保持在2-3%。
2.高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從1973年開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實施“大學與企業合作研究計劃”,最成功的表現就是高科技園區與高水平的大學及科研院所之間建立起了相互依存的關系。世界上最著名的高科技園區硅谷依托于名校斯坦福大學。在美國,企業尊重大學的學術目標,又利用大學的智力。如世界著名的IBM公司也要利用大學資源進行新產品的開發研究。斯坦福研究園區不僅進行基礎研究,還進行應用研究和開發活動。基礎研究不僅在大學實驗室進行,也在工業界的研究室內進行。合作形式包括為大學提供研究資金、以應用為背景的基礎研究以及企業界對研究進展進行跟蹤。在大學實驗室和研究所從事的應用研究常常由大學教師和工業研究人員共同完成,開發活動則集中在工業實驗室。大學參加開發活動還以教師當企業顧問、企業吸收優秀學生等方式來實現。
3.高校與政府的互動合作。美國公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成員是國家公務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高層次人才基本上可以在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自由流動。美國各級政府每年都要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用大批專門人才到政府機構中供職;政府高官需要充電時,往往回到大學進修或者到科研機構通過參加課題研究來提升自己;卸任的官員仍可回校執教。企業和學校之間的人才流動也大體如此。有了這扇“旋轉門”,社會人士才便于介入教育,同時教育才能真切地了解社會,這樣一個開放式的環境不僅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更前瞻性地發揮空間也更強有力地帶動了科技成果的轉換。
4.高校內部的科研管理。美國研究型大學注重技術轉讓隊伍建設,每所大學都有一批專業人員從事成果轉讓和專利申請工作,即使技術轉讓不能給學校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學校也鼓勵教師進行成果轉化。美國大學強調成果轉化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社會的貢獻,更主要的是通過技術轉化使工業界更多地了解大學的科研情況,從而對大學的基礎研究進行大量的投入。為促進成果轉化,美國研究型大學均規定了技術發明人的收入比例,較好地處理了技術發明人與學校的關系,科技人員積極性得到了發揮。美國大學還鼓勵師生以技術專利入股創辦高技術公司,用技術轉讓或公司股份中所得收入來支持青年教師從事科技創新活動,重點資助交叉學科研究。對于長期從事技術轉讓的教師允許其停薪留職,允許研究生保留學籍到公司工作1~2年,積累經驗后返回學校繼續攻讀學位課程。
德國產學官合作模式
1.政策導向及科研經費的投入。為了加強產學研合作,加速知識轉移,德國政府特別設立“研究獎金”,該獎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動員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機構共同推動德國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動,以便把研究成果迅速轉換為市場產品,以此來激勵德國經濟界進一步加大對研究和發展的投入。為了顯著增強高等院校與經濟界之間的知識轉移活動,德國研究聯合會通過了“獨立職位”資助方案,同時還修訂了Emmy Noether(德國科學家,1882-1935)計劃,旨在進一步促進大學研究與工業的緊密結合。促進國際科研合作是德國科研政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除了在OECD這樣的國際組織中的合作、促進(如通過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或德國學術交流中心進行的德國和外國科學家交流及直接合作)外,還有其他多種多樣的國際合作形式。
2.堪稱典范的校企合作。德國的校企合作強調目標的一致性,過程的持續性和效率的最優化,其模式主要起源于職業技術教育的“雙元制教育”,即以理論知識為基礎,應用為目的,教學活動在企業與高校之間交替進行,雙方共同培養應用性人才。根據學校的學科特色、企業的合作需求形成產學研合作計劃。瞄準市場,進行市場化、產業化、商品化的研究開發項目的合作。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向自己選擇的合作高校提出“一攬子”合作項目,由學校進行研究開發,并隨同企業人員一道完成整個項目的試制,最后雙方共同將產品推向市場。整個合作資金由企業全部提供,學校在企業的協管下全權使用。通過如此運作,一方面,學校獲得了資源,釋放了知識的生產力價值,更好地熟悉了市場,并據此進行學科與專業的調整和設置;另一方面,企業因此擁有了市場和利潤。此外,全國許多企業與高校都設有產學研方面的“顧問合作制”學校要求教師無論企業大小,盡可能擔任各行各業的顧問,企業一般都把企業的顧問權授予大學的教授,企業特別尊重教授的建議,并隨時將企業的信息向顧問們傳輸與開放。
3.政府職能明確。德國科研體制和成果運行機制的特點是:政府職能明確。在保護自由競爭的原則下,充分發揮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積極性,實現市場機制的科研成果轉化良性運轉。德國雖然是市場經濟和自由競爭的科研體制,但并不是把所有研究都推向市場。國家出資建立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建立圖書、信息服務設施,支持和保障還沒有進入市場競爭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政府掌管的研究開發經費是公共事業經費,其使用原則一是公開性,二是保護競爭,三是科研單位自主支配。國家資金原則上只能用于基礎研究和進入市場競爭以前的應用基礎研究。
4.高教改革提升科研管理。德國高等教育歷來就有政府主導的傳統與特色,為了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投入,各高校紛紛采取“基金會大學”的改制,變革現有辦學模式和管理體制,進一步擴大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使高校更多關注社會和企業尤其是相關企業的需求,通過教學和科研等環節主動為合作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為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平臺優勢。此外,各州和聯邦政府都指定由促進技術轉讓的法律,充分保障師生的知識產權和成果。
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啟示
1.需要明晰科研機構和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政府和高校科研機構屬于不同的社會組織,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應采取不同的組織模式,而不是拘泥于行政隸屬關系。科研機構和政府之間可以通過各種合同而建立一種主體平等的現代契約關系,政府的責任絕不能僅限于科研投入,應該于投入的同時,要介入科研管理,通過對其運行的引導、控制、約束來確保政府公益目標的實現,但介入的方式和途徑一定要有明確的制度安排,在保證科研機構充分自主權的基礎上,政府應逐漸從科研活動的領導者、出資者和主要執行者轉變成科技成果催化者和規則運行督導者。同理,要正確處理高校科研機構內部“學術”和“行政”的關系。
2.需要正確處理高校科研機構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關鍵是在鼓勵和提倡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主動引進市場機制的同時,應對其活動給以必要約束;尤其是將市場機制作為配置資源的基本依據時,既應強調其不可取代的激勵優勢,又應重視其固有缺陷的負面效用。此外,高校的科研機構畢竟不同于一般的民間企業,它承載著獨特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不能以追求經濟效益作為其活動的唯一目標。對于資金的使用可以采取“競爭性資金”和“非競爭性資金”捆綁分配方式,在保障前瞻性、戰略性或公益性研究需要的同時,激發高校科研機構向市場開拓資源的能力與活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3.我國高校需要保持低重心,由小及大,著眼于產學研的長期合作。作為地方院校,因各方面的原因,不能急于求成,求全求大,應采取務實的態度,逐步推進。主要思路是:低重心,進行區域性、與中小企業的產學研合作。這種合作,互補性強,合作點多。雙方合作,不能只顧眼前,而需著眼于長期的共同協調與發展;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更多地應考慮整體利益。
4.高校應制定相關政策,調動教職工開展產學研合作的積極性。可以借鑒德國的“顧問合作制”,對于高校教師特別是工科類教師,應建立和完善下廠參加工程實踐和廠校人員雙向交換制度,定期組織師生到現場調研,征求企業對高校教學、科研工作的建議,根據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培訓和合作研究開發。同時鼓勵有科技成果具有開拓創業精神的教師到校外或在校內興辦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5.高校需要完善對知識產權的管理,以激勵高層次人才積極參與技術創新活動。可以嘗試取消高校教師發明成果優先擁有權,使高校擁有使用教師和科研人員發明、以學校名義為發明申請專利、自負盈虧地進行成果轉化的權利,發揮高校在成果轉化方面的積極性。另外政府可以為高校延長專利保護期提供補貼,支持專業化的專利、評估代理機構建設,在發明、專利、評估方面為高校提供支持,并鼓勵高校開展專利、評估信息交流與培訓,幫助研究人員樹立專利、評估意識,協助研究人員圍繞自己的發明與高校、專利代理、評估代理開展合作。
6.政府需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企業積極參與產學合作。目前阻礙企業參與高校合作的因素除了對產學合作的認識不夠,對技術開發、人才培養重視不夠外,政府對企業的技術考核和技術支持也不夠。各級政府可以利用制度化加強對企業技術考核,完善經營承包責任制。在企業考核指標和廠長任期目標中明確規定技術開發資金占產品銷售額的比例,科技新產品產值占總產值的比例以及職工培訓費用占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政府部門還應通過增加科技撥款或減免稅收,建立合作教育基金、高新技術風險基金等形式體現對產學研合作政策的支持。通過這些法規和經濟手段,既能對企業加以管理,又為企業創造了開展與高校合作的外部環境,推動企業積極尋求與高校在人才和技術等方面的交流,促進產學研合作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