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在無錫創辦東林學院,講學之余,往往評議朝政。所謂“讀書不忘救國”,更是題有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上聯將學子秀士的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下聯則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對仗工整之外,更有一番丈夫的胸懷,實在是千古名聯。
本文題目做《飯桌書桌辦公桌》,有借助這副對聯的含義,特此標明。
飯桌,有兩層意思。從狹義上講,就是吃飯用的桌子;廣義上說,可以用來代表物質文明。所謂“民以食為天”,一般來說,家家都會有張飯桌,即使再窮,這飯桌也少不了,只不過有大小之分而已。溫飽問題是民生大計,說它代表物質文明也不為過。
書桌,也有兩層意思。淺層次上說,是用來讀書寫字的桌子;深層次上看,可以用來指代精神文明。在過去可能不會家家都有,畢竟那個時候識文斷字的人是少數,這書案也就成了文化的符號。現在一般的家庭都會有,即使家長不用,也要給孩子留個寫作業的地方。所以說,用書桌指代精神文明也是合理的。
辦公桌更好解釋了,就是日常我們在單位、公司里開展工作的地方。
乍一看起來,似乎這三樣東西聯系不大。然而在生活中三者卻有著密切的關系。
如今,生活好起來了,最明顯的例證就是下飯館的人越來越多了。相應的開飯館的人也多了起來。我認識的一個青年導演,曾經跟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等他以后有錢了,就開個飯館養老。由此可見,現今開飯館是個好營生。
更有意思的事情在于,現在很多本來是辦公桌上的事情,在辦公桌上反而談不好,唯有轉移到飯桌上,觥籌交錯之間,推杯換盞之中,酒過了三巡,菜過了五味,本來不熟的關系親密了,本來在辦公桌上不好解決的問題,竟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并由此得出結論:很多事情的解決,關鍵是溝通問題。難道溝通的途徑唯其如此嗎?難怪前幾年有的單位招聘公關人員,其中重要的技能竟然是酒量過人。
前一陣子看了曹保平拍的一部電影《光榮的憤怒》,片中的那個村子被熊家四兄弟一手遮天,百姓備受欺負。村支書葉光榮一登場就出現在熊家四兄弟為他擺設的鴻門宴上,飯桌上他們就把村子的生產建設都安排明白了,擺明拉葉光榮下水。葉光榮一一應承,但是心里已經下定決心,要除掉這四個禍害。
葉光榮不甘同流合污,想出了不太高明的計策去對付他們,險些把自己搭進去,最后還是靠著上級領導的英明決斷,一舉打掉了熊家惡勢力。在這里,葉光榮的憤怒沒有起到最后的關鍵作用,但是我們太需要這種憤怒的力量了。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里面一位知識分子因為時刻都想著要為國家做貢獻,于是在飯桌上邊看書,邊吃飯;在書桌上研究問題,忘了吃飯;有時候就是在辦公桌前草草吃幾口飯菜……
我們不用這么為了事業廢寢忘食的,只不過把三個桌子的功能明確分開就可以了。飯桌就是用來吃飯的,公事留到辦公桌去談。當然,如果離開了飯館,而把工作帶到了洗浴中心桑拿房、KTV夜總會,那我就沒什么好說了,這確實不是我的初衷。
另外,最近聽說河南信陽政府下了禁酒令,禁止公務員在中午休息時間喝酒。一時間鬧得酒業集團不甚高興。我看這禁酒令禁得好。從另一個角度看,酒業集團為什么這么不爽?恐怕原因在于公款吃喝上吧?真掏自己的銀子買高檔酒,公務員的薪水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