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增收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收入問題,而是由一系列相關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錯綜復雜的多元問題。文章作者從金融發展視角提出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思路,主要包括:加大支農貸款力度,改進支農方式;加大金融對農村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支持;加大金融對農村企業的金融支持等等。
[關鍵詞]農民增收;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0.1;F832.3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6-0054-03
“三農”問題是我國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所在。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加之糧食穩步增產,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這主要是由于政策、價格等外力的推進所致,作用程度小、上升空間也不大、缺乏可持續性。筆者認為,要真正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必須建立一種長效機制。本文首先對農民收入的演變趨勢進行結構分析,然后理清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最后從金融發展視角提出了農民增收的措施與建議。
一、農民收入結構的變化趨勢
1.農民收入來源結構的變化趨勢
農民的收入來源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從表 1和表2不難看出:(1)工資性收入比重由 1990年的 20.22%,上升到 2005 年的 36.08%,增加了近16個百分點,上升較明顯。相反,工資性收入對農民家庭收入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由1999年的117.2%下降到2005年的55.28%。(2)家庭經營收入比重下降也較顯著,由1990年的75.56%下降到2005年的56.67%,減少了近19個百分點,但家庭經營性收入對農民家庭收入增長貢獻率在1999年~2005 年間增加明顯,由1999年的-36.48%上升到2005年的31%。雖然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所占比重變化較大,但這兩項收入來源之和在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中一直占據90%以上份額,且這兩種收入來源的增加對農民家庭純收入增長貢獻也最為顯著。這說明,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一直是農民增收的主要增長點,是建立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機制的基礎。(3)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比重在1999年~2005年期間也有所增加,但在總的收入中所占份額較小,對農民家庭收入的貢獻率波動也較大。這一方面說明我國農村較窮、農民財富積累少以及農民的社會保障支出較大,另一方面反映了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還不構成農民家庭收入主要的、持久性來源。

2.收入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
表3顯示,1996年~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占農民家庭生產性收入比重逐年下降,第一產業收入比重從1996年的65.77%下降到2002年的50.19%,7年間下降了15.58%。第一產業收入對農民家庭人均生產性純收入的貢獻率雖有較大波動,但總體上也呈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產業收入來源在農民家庭生產性收入中一直占據一半以上份額,這說明農業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換言之,實現農業規?;?、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內部持續增收的能力是農民收入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從第二、第三產業收入比重和貢獻率來看都經歷了先升后降的過程。第二、三產業收入比重和貢獻率上升明顯,1999年第二產業收入比重和貢獻率同時達到最高點,分別為27.15%、167.67%,第三產業收入比重和貢獻率在2000年達到峰值,分別為24.2%、355.28%。而后,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和貢獻率均出現了小幅下降。這是由于農民通過從事第二、三產業(主要是從事“苦、臟、險”的工種)在短時期內獲取比第一產業較高的收入,提高了第二、三產業收入比重和貢獻率,實現了農民收入增長的小高潮。但由于農民缺乏足夠的謀生技能以及我國二三產業的發展或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導致農民從非農領域獲取的收入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上升以后正逐漸變得越來越困難。這說明,實現農民收入持久增長僅僅通過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到第二、三產業純粹的就業量的轉移過程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通過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的方式來提升農村勞動力自身素質和技能并進而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質的提高才能達到的長期過程。
二、農民增收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農業生產條件、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國家宏觀政策、制度原因等等。這些因素中,既有經濟內的因素也有經濟外的因素;有些是某一時期才存在階段性因素,有些是橫跨數年甚至是長期影響農民增收的跨期因素。顯而易見,在不同的區域、不同時期、不同的階段這些因素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度是不同的。本文不強求對農民增收的各影響因素做一個簡單羅列與歸納,而是基于上述對農民收入結構分析的結論來闡述農民增收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資金因素、人力資本因素、農戶就業結構因素等。

1.資金投入力度
新古典增長模型認為,經濟增長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生產要素的增加,主要指勞動和資本的增加,或者二者同時增加;另一個是技術進步。由于資本和勞動遵從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把技術進步引入增長模型與資本和勞動結合,在某一時期內可以部分甚至完全抵消資本和勞動收益的遞減,使得資本和勞動的使用更加富有效率,進而提高投資效率。由此可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投資數量的增減和投資效率的提高。黃祖輝等(2003)認為,技術進步導致了農產品邊際產出的增加,由此帶來總供給增加,從而使農產品市場價格下降,最終引起產品的邊際收益下降,在農戶的收益獲得上就表現為農民收入出現增長緩慢乃至下降的現象。由此不難得出,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民收入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加上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勞動力剩余現象,資金投入力度(包括規模和效率)很自然地成為我國農村人均產出增加和人均收入增長的第一推動力。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西省分行課題組(1997)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資本投入的多寡在農民收入增長率的實現過程中,始終處于支配和主導地位。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實施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對改變我國農戶經營規模過小、組織化程度偏低、抗風險能力弱、農業產業鏈條較短、產品附加值低的狀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特殊的意義。
2.農民受教育程度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在提高個人收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并證實了“教育投資——較高的生產能力——較高的工資收入”之間的正相關關系。貝克爾(S.Becker)認為,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因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同齡組的人口中,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收入水平也越高。明賽爾從人的后天質量差別及其變化入手,提出人們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即人力資本投資是個人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差別的根本原因。我國學者李朝林(2000)也認為,在眾多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中,農村人力資源的質量是農民收入增加的“瓶頸”。許崇正等(2005)的實證分析顯示,教育對農戶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影響最大,農戶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沒增加一個百分點能帶來農戶的人均純收入增長6.308個百分點。在農戶的人均純收入增長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在增大。不管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的研究都表明,受教育程度是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能培訓是解決我國“民工潮”和“民工荒”并存問題、促進農民收入持久增加的重要方式。
3.農戶就業結構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發展模式認為,在發展中國家,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大大低于工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把以部分勞動生產率很低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工業部門中去,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會增加。當農民由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就業時,勞動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創造的社會財富就會增加,從而收入會增加,從事非農業的人口越多,農民收入的增長越快。 吳敬璉認為,提升農產品價格來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和預期效果已經不大,實現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中心環節。盛來運指出,農業不再是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結構調整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增收潛力,只有發展非農產業,加快農村人口轉移,才是今后一個時期農民收入增長的方向。因此,建立健全覆蓋面廣的勞務輸出網絡,大力發展農村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成了提高農民第二、三產業的收入增長的重要途徑。
三、措施與建議
1.加大支農貸款力度,改進支農方式。資金投入力度是影響農民增收目標的首要因素。增加資金投入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產業結構、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然而,資金投入力度真正成為我國農民增收的第一推動力還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我國現有農村資金投入遠遠還沒有滿足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需要,缺口相當大。許崇正等(2005)的實證分析也表明我國農村金融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未能很好地支持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對農村投資規模大大加強,但效率非常低。謝設清等(2002)對河南駐馬店調查分析顯示,支農貸款近年來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但與農民收入增幅緩慢形成較大的反差,支農貸款對促進農戶收入快速增長的宏觀效果沒有充分顯現。因此,就資金投入來說,現階段應著力做好兩件工作:一是要繼續加大投資規模;二是提高投資效率。
2.加大金融對農村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支持。通過教育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技能素質,增大農民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機會是農民收入增長的加速器。當然,通過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素質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實現,需要相當長的時期。目前比較合理的選擇是在保證農民義務教育的前提下加大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這就要求,一是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真正把農村義務教育落實到位。農村地區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與文盲勞動力在勞動生產率方面相差不大,一旦接受了初中教育,勞動力就可望獲得較高的收入(周曉等,2003)。也就是說,農村勞動力獲得較高收入的基本前提是接受初中教育。進一步,接受初中程度教育水平更有利于達到職業技能培訓目標。另一方面,不管是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教育投資都離不開農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有了金融的大力支持,農村教育就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大大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最終成為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強大助推器。
3.加大金融對農村企業的資金支持。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擴大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的比重是增加農民收入最現實的途徑。農村就業結構的變化主要是通過農村中的中小企業、鄉鎮企業來實現。這就需要加大金融對農村企業的資金支持力度,解決農村中小企業、鄉鎮企業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問題。
4.發揮金融的風險管理功能,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農業生產的特點(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速度慢;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產風險大;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變現風險大等等)決定了農民收入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易出現波動性,不利于農民持久增收。因此,應該大力發展農村保險市場和農產品期貨市場,充分發揮其風險管理功能,降低農業、農產品市場風險,平滑農民收入進而支持農民持續增收。
此外,一些必要的配套改革與支撐要素也是必要的。如,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以有利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等等。
[參考文獻]
[1]李朝林.提高農村人力資源質量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J].當代經濟研究,2000,(11):59-62.
[2]易秋霖.影響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的四大制度因素[J].經濟體制改革,2002,(4):88-92.
On the Long-acting Mechanism for Farmers’Income Increasing from the Financial Perspective
Deng Ping
(Economics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issue about farmers’income increasing is not just only one about income, but one comprehensive issue with one series of relevant factors mixed togethe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one thought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Long-acting Mechanism for Farmers' Income Increasing from the Financial Perspective. It mainly concludes: reinforcing the strength of Subsidized Agricultural Loans; improving ways of aiding agriculture;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s for rural education, especiall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s for rural enterprises, and so on.
Key words: farmers’income increas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 long-acting mechanism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