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者們多從自主創新和壟斷優勢兩個不同的角度分別對跨國公司自主創新的理論進行研究,而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卻比較少見。文章作者在分析韓國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現狀和特征的基礎上,得出了幾點啟示:合作創新與模仿創新宜并行;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是自主創新的前提;與發達國家不同,后發國家的自主創新多集中于過程技術創新;獨資是自主創新企業的常用模式。
[關鍵詞]韓國;跨國公司;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6.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6-0084-04
※國家公派留學——中法博士生學院項目。
一、引 言
在短短的三十余年時間內,韓國從一個經濟落后國發展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在這條從技術落后走向自主創新的飛躍之路上,韓國跨國公司可謂功不可沒。1968年,南方株式會社投資300萬元用于開發印尼的森林資源,由此拉開了韓國公司跨國經營的序幕[1]。20世紀70~90年代,韓國出現了一批大型跨國公司,如三星、大宇、現代和樂喜金星等,這批跨國公司不斷從歐美、日本等國引進或購買先進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增加RD投入,發展自己的技術。
隨著韓國跨國公司對自主創新的重視和發展,它們已經擺脫了對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實現了自主RD和自主創新。例如,1992年大宇汽車中斷了同美國通用汽車的技術聯系,開始獨自設計開發產品。1995年開發成功了小型汽車LANOS。而且,在一些技術領域,韓國跨國公司已經具備了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技術進步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在1999年到2000年間達到了39.54%,并推動了韓國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2]。可見,韓國跨國公司為韓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極大地提升了韓國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近鄰韓國。早在1950年,韓國的人均GDP與我國當時的水平基本相當,其GDP總量僅僅是我國GDP總量的7%。到了2003年,韓國人均GDP已達到12,628美元,高出我國10倍多,以相當于我國4%的4,700萬人口創造了相當于我國40%多的經濟總量(劉靜,2006)。對比之下,究其原因,缺乏自主創新無疑是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2006年2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已將自主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當前形勢下,研究和分析韓國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相關研究回顧
1.關于自主創新的研究

Kotabe把創新定義為由產品技術和過程技術的革新組成的訣竅,產品技術即根植于產品中的概念,過程技術是在產品制造過程中涉及的概念,是組合新原材料生產最終產品的必要技術[3]。Teece研究發現,美國企業長期以來比較重視產品技術創新,設計新產品,為新產品制定創新的營銷戰略;而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的企業則主要從事過程技術創新,專注于生產制造過程中的RD[4]。
Gemser和 Wijinberg認為,只有當同行業中的其他企業沒有提出過同樣或類似的觀點時,才能稱之為自主創新[5]。自主創新是依靠企業自身力量完成的技術創新,其中的關鍵技術由企業自身研制成功。除自主創新之外,還存在兩種創新模式——模仿創新和合作創新。模仿創新是企業通過學習、模仿創新領導者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行為,借鑒其成功的經驗或吸取其失敗的教訓,在引進和分析其核心技術和技術秘密的基礎上開展的進一步開發活動。而合作創新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為某項技術創新進行的合作RD。
韓國學者Linsu·Kim認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能力在發展過程中是逆向的關系,發達國家技術能力的發展過程是由成熟技術向前沿技術進化的過程;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能力發展一般經歷了引進、吸收和提高的過程。Linsu·Kim提出了后發國家技術能力成長的一般模式: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他認為自主創新能力是建立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的[6]。2.與跨國公司自主創新相關的理論
S·Hymer在其著名的壟斷優勢理論中指出,壟斷優勢是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取得成功的關鍵,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優勢、工業組織優勢、利用過剩管理資源的優勢、獲取廉價資本和投資多元化的優勢、獲得特殊原材料的優勢等五個方面[7]。可見,壟斷優勢的很大一部分來源于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
R·Vernon(1966)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把產品的生命周期劃分成三個階段,即:產品的“嶄新”階段、“成熟”階段和“標準化”階段。Vernon認為,產品在“嶄新”階段的特異性使其具有壟斷優勢,并使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較低;在產品的“成熟”階段,伴隨著技術的擴散和競爭者的增加,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了比出口更有利的經營方式,企業就開始選擇需求類型相似的海外地區投資設廠;而在“標準化”階段,競爭就成了價格競爭,企業逐漸把生產或組裝業務轉移到勞動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7]。所以,自主創新能保持和延長跨國公司的產品停留在“嶄新”階段和“成熟”階段的時間,提高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
Mansfield 和Romeo發現,跨國公司子公司采用的技術均為領先于東道國企業,但落后于母公司的技術。可見,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活動大多集中在母國[8]。
以前,學者們多從自主創新和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兩個不同的角度分別進行研究,而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跨國公司自主創新的理論卻比較少見。本文將主要分析韓國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總結其自主創新的特征,以期為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有益的借鑒。
三、韓國跨國公司自主創新的現狀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韓國跨國公司已經從購買和模仿發達國家技術的階段成功過渡到自主創新的階段。它們自主RD出了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部分跨國公司甚至擠入了世界500強。
1.世界500強中的韓國跨國公司
韓國跨國公司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其國外子公司數也在迅速地增長。2006年美國《FORTUNE》雜志評選出的世界500強企業中就有12家韓國跨國公司入圍(如表1所示)。這些跨國公司的成長與其長期實施的自主創新戰略息息相關。
2.韓國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
韓國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一般集中在制造業、貿易、不動產及服務業和資源開發業等行業。從1968年到2003年的幾個時間段的統計來看,韓國跨國公司對制造業的投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如圖1所示),而制造業也正是韓國跨國公司投入大量RD資源的行業。
3.韓國跨國公司的RD機構及區位分布
企業研究所和海外RD中心是韓國跨國公司的主要RD機構。企業研究所的RD投入占到了韓國總投入的70%左右,一些大型企業研究所,如:三星、現代、金星等大型跨國公司的研究所還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其RD成果能較快地轉化為生產力12]。
在投資區位分布方面,韓國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區位比較集中。截至2002年,韓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中87.7%的項目和69.3%的金額分布在北美和亞洲[9]。一些韓國跨國公司還在歐洲設立了RD中心。例如,三星電子移動終端電信事業部不僅在韓國設立了兩家RD機構,而且擁有6家海外RD機構,它們分別位于中國、英國、美國、日本、以色列和印度,RD人員總數達到1,437人。部分韓國跨國公司的RD機構及區位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4.韓國跨國公司專利申請情況
據韓國知識產權局統計,2001年韓國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為103,011件,其中韓國國內與國外的申請各為73,648件(占71.5%)和29,363件(占28.5%)。韓國跨國公司每年在韓國國內和國外都申請了大量專利以保護其知識產權。1999年,韓國在美國申請的專利已經名列全球第5。曾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IT業200強之首的韓國三星集團,2002年獲美國專利3,300件,位居獲美專利第六位;在華獲專利1,024件,其中98.8%是發明專利,居國外企業在華申請專利的前列。在韓國國內,跨國公司也通過申請專利的形式對最新研制的技術和產品進行保護。韓國信息技術評估研究所發布的報告表明,韓國2005年網絡電視技術專利申請數量總計為319項,排名第一。其中,韓國大宇電子公司在該技術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達到107項;韓國LG電子公司和三星電子公司分別申請了56項和41項專利。
四、韓國跨國公司自主創新的特征
1.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
韓國跨國公司最初走的是模仿創新的道路,它們通過與發達國家的企業合資合作,學習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并將其內部化為企業的一部分,融入到企業的自主RD過程中,從而逐漸具備了趕超發達國家的后發優勢。發達國家的技術外溢畢竟有限,而且合作公司中外方采用的技術雖然領先于韓國企業,但卻落后于合作公司母國的先進技術。韓國跨國公司意識到要達到并超越世界領先技術,必須依靠自主創新。韓國學者Kim對韓國企業從模仿創新迅速走向自主創新的過程進行了研究。現代汽車曾通過與福特簽訂組裝協議、與國外供應商簽訂大量合同的方式來吸收國外技術。現代在掌握了這些外國技術后,對之進行了改進、完善和突破。這不僅培育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提高了企業的科研水平,也在企業內部根植了自主創新的文化。結果,只用了短短10年時間,現代就具備了開發自有車型的能力[6]。可見,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之路是韓國跨國公司實現自主創新的飛躍之旅。
2.企業創辦研究所,RD機構多元化
為了促進自主創新,韓國除了創辦大量國家公立研究所、大學研究所外,一些企業還創建了企業研究所,負責專業技術領域的開發和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直接為生產服務。1978年韓國僅有企業研究所48個,到1991年增加到1,000家,而到了2003年企業研究所的數量猛增至1萬個左右[2]。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韓國企業研究所增長極為迅速,這一方面也推動了韓國企業創新技術的增加。
韓國跨國公司的RD機構一般包括本國的研究所和設立在發達國家的研究所。這些研究所之間有明確的RD分工,各自專注于自己擅長的技術領域,而且相互之間存在廣泛的聯系和合作。設置在發達國家的研究所主要利用科研人員的當地化來學習當地的先進技術,關注前沿技術的最新動向;以市場為主導的海外研究所,則主要根據當地市場需求特征,對原有技術進行改進和局部創新,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提高當地市場占有率。
3.堅持“人才第一”理念,注重人才培養

“人才第一”是大部分韓國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韓國企業非常注重人才培養,一些大中型企業紛紛獨資興辦了企業院校,甚至研究院,以便保質保量地為企業輸送大批人才。一些韓國企業在人才培訓方面的投入遠遠超過了歐美發達國家。三星集團每年用于培訓人才的經費就高達6,000多萬美元,人均投資相當于美國、西歐等大中企業的兩倍之多[2]。韓國大企業還經常從實習生中挑選和培養未來員工,這種方式可簡化新員工的培訓環節,縮短新員工融入企業所花費的時間;而且,在實習階段,企業有充分的時間來判斷實習生是否符合企業的需要,降低可能發生的招聘失誤。韓國跨國公司在國外市場也逐步實現了“人才本土化”戰略,它們一方面聘用當地的RD人才,另一方面招聘具有韓國留學經歷的東道國留學生。韓國跨國公司的人才戰略從側面反映了韓國技術發展和創新的必然性。
五、結論及啟示
當然,韓國跨國公司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并非一帆風順,特別是20世紀末的亞洲金融危機曾使一些企業資金鏈斷裂而不得不申請破產;而且,韓國跨國公司一般經營的范圍極為廣泛,有過份多元化之嫌。但是,從韓國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中,我們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1.與發達國家不同,后發國家的自主創新多集中于過程技術創新
縱觀韓國跨國公司的自主創新,不難發現韓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制造業,而制造業正是韓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行業。韓國跨國公司主要專注于過程技術創新。過程技術創新主要發生在產品制造過程中,是組合原材料生產最終產品過程中的技術創新。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后發國家的企業主要從事過程技術創新,它們重視生產制造過程中的RD。這與發達國家的自主創新有所不同,發達國家主要關注產品技術創新。如美國企業一般比較重視新產品設計和產品技術創新。后發國家與發達國家在自主創新方面的差異值得我們深思。
2.合作創新與模仿創新宜并行
雖然合作創新與模仿創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新方式,但從韓國跨國公司所經歷的創新之路來看,合作創新與模仿創新宜同時進行。企業在合作創新的過程中能近距離地接觸合作方,學習合作方的現有技術,了解合作方的技術設備和技術研發的動向,甚至覺察到合作方在技術上存在的弊端。而模仿創新則強調模仿標桿企業的技術,并對之進行適度地改進和完善。合作創新與模仿創新相結合能增強企業學習先進技術的機會,加快企業學習先進技術的速度,彌補企業與本行業世界技術水平的差距,填補企業所不具備的技術空白,使企業在盡快掌握行業內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
3.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是自主創新的前提
自主創新是企業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的技術創新。Gemser和Wijinberg在對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究中表明,只有當行業中其他企業沒有提出過相同或類似的觀點時,一項創新才能被稱為自主創新[5]。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有效地掌握本領域內迄今為止所研制出的技術,避免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已經被前人研制出的技術上。另一方面,也只有借助合作創新或模仿創新學習了本領域內的現有技術后,企業才有可能提出其他企業從未提出過的觀點,開發出全新的技術。
4.獨資是自主創新企業的常用模式
當一個企業具備了自主創新的能力,說明它已經掌握了本行業的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具有成為本行業技術領袖的潛質。這樣的企業特別是海外RD組織常用的模式是獨資。獨資可以防止企業技術的外溢,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的成果,保證自主創新為企業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彌補前期投入的大量RD資金和管理成本。韓國一些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跨國公司所創建的海外子公司大部分采用的是獨資形式。例如,在北京現代順義廠區周邊,現代汽車就有兩家獨資公司,分別是現代摩比斯(Mobis)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和現代海斯克(Hysco)鋼材有限公司,前者負責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后者則主要向北京現代提供車用鋼板。
[參考文獻]
[1]趙春明,劉振林.韓國跨國公司的發展幾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當代亞太,1996,(3):34-36.
[2]劉靜.韓國發展科技經濟的經驗[J].全球科技經濟嘹望,2006,(7):31-37.
[3]Kotabe.M..Corporate Product Policy and Innovation Behavior of European and Japanese Multinational: An Empiric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4):54.
[4]Teece.D.J..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isk Reduction [J].Journal of the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987,(1):3.
[5]Gemser.G..,Wijnberg.N.M...Effect of Reputational Sanctions on the Competitive Imitation of Design Innovations [J].Organization Studies,2001,(4):22.
[6]Kim.L..Imitation to Innovation: The Dynamics of Korea’s Technological Learning[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7]譚力文,吳先明.國際企業管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97—99.
[8]Mansfield.E.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Science,1988,(4):241.
[9]陳龍山.韓國經濟發展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175.
The Feature and Revelation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South Kore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Zhou Wei1,2
(1.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university of Paris 11, Paris 92260, France)
Abstract: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it from the angl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r the monopoly advantag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but the theor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alyzed with two former angles is seldom. Based on the feature and reality 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South Kore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we can obtain several revelations. It is good to conne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th simulated innovation. Moreov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r simulated innovation is the premis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ther than developed countr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of step-developing country focuse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urse. the usual corporation model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investment by oneself.
Key words:South Korea;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