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產業規模和出口規模最大的產業,但是產業大而不強。電子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不僅關系到產業升級和帶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還關系到能否建設成創新型國家。自主創新的產業化問題,就成了實現創新目的的關鍵所在。為此,就如何推動自主創新的產業化,本文比較分析了國內外的相關政策,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主創新;產業化;政策;電子信息產業
[中圖分類號] F06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6-0081-03
※本文是信息產業部電子基金課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創新支撐平臺研究》階段性成果(財建[2006]549號,信部運[2006]634號)。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通信、計算機及軟件產業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憑借其驚人的增長速度,一舉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戰略性產業?!鞍l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科技工作的重點。但產業大而不強,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居于末端位置,產品出口也主要以加工組裝方式為主,關鍵技術、關鍵元器件的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手中。因此,針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國內外的環境趨勢,緊緊抓住電子信息產業的結構調整的機遇,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推動自主創新的產業化步伐以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一、國內科技創新的產業化問題研究進展
產業演進的整個過程是實現產業優化、升級和資源重新配制的不斷整合過程。“就產業化的成果轉化方式,萬金榮和張慶海(2006)比較了美國、加拿大、德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與中國的科研成果產業化的不同模式,認為中國的產業化模式有四種:高校自辦企業模式、高校核科研機構與企業開展合作模式、高技術工業區或科技園區模式、中介機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模式[1]。楊輝(2006)認為在高科技的產業化過程中,技術標準的制定和實施是實現產業化的必要條件,有助于減少研發費用,縮短研發周期,提高產業化產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能通過控制標準來贏得市場[2]。馬明濤(2006)認為高科技產業化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高收益,考慮到高科技產業化中的不確定性,評價產業化的收益不僅需要考慮潛在收益,還要考慮期望收益[3]。楊鐵軍、顧孟迪(2006)認為我國高校高科技產業化的模式有八種:高新技術成果直接轉讓的產業化模式、自辦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化模式、為企業提供技術開發服務的產業化模式、以技術入股方式聯合企業進行產業化的產業化模式、參與政府組織的重大產業化專項的產業化模式、創辦大學科技園進行孵化的產業化模式、引進國外技術進行二次開發再轉讓的產業化模式和技術多領域擴散型產業化模式[4]。
二、國外支持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產業化的政策[5][6][7][8]
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其規模和水平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各國在信息產業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出臺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在美國2005年財政預算中,僅《網絡與信息技術研究開發計劃》一項就高達20億美元。歐盟制定了《2002~2006年歐盟研究與技術開發框架計劃》,總預算達175億歐元,信息技術被明確列為七個優先研究領域之一。
1.美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美國既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制造國,又是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為確保美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長期競爭優勢,除了美國的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以外,在研發方面企業、政府和學校三位一體的政策是功不可沒。首先,通常采取企業和政府提供資金,跟學校簽訂合同,委托學校進行研究的做法。其次,美國政府還鼓勵企業加強聯合研究,并修改了反托拉斯法予以支持,這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影響深遠。第三,采取鼓勵投資的稅收政策。為促進設備投資,制定了投資減稅法,規定取得固定資產時,從應繳納的稅額中抵扣相應數量的稅款,以及研究開發費用抵扣稅款的制度。第四,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不僅企業和學校聯合辦學,加快培養計算機等緊缺人才。第五,重視科學園區的建設。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集研究、教學、生產為一體的科學園成為美國轉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平臺之一,形成了科學、研制、生產和銷售一條龍的產業化模式。第六,加強國際合作。在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受到來自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沖擊時,美國企業把開展全球戰略合作作為增強產業化能力的新途徑。
2.德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巨型計算機研發以及消費類電子產品等方面,德國的技術有自己的優勢。在推動本國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方面,首先,德國政府高度重視高技術的發展。為了促進高技術的發展,使本國電子信息工業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德國政府加強了對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工業自動化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投資。對于研發項目,政府的原則是一般只提供 40%的資助,其余60%企業自己解決,相關的協會還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相關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機構,為后續的產業化運作提供標準化支持。其次,重視人才培養。德國政府始終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的人才培養,尤其是在職培訓。第三,加強與國外的合作。比如,通過參加1985年法國總統倡導的尤里卡計劃,共同探索建立先進計算機系統的途徑和方式,參與的類似計劃還有歐洲信息技術研究和發展戰略計劃以及歐洲先進的通信技術研究和發展計劃。
3.法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在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科研政策方面,首先,加大科研費用投入。其次,改革電子信息產業的科研管理體制,使科研納入一條龍體系:普通教育—專業教育—綜合研究—專業研究—技術轉讓—工業—貿易。再次,加強科研管理。國家不支持任何沒有納入新產品開發策略的活動,加大對法國企業的支持。組織和實施國家研究與開發項目,在國有企業、私有企業以及用戶之間建立合作研究的關系。第四,采取有利于推動科研的信貸和稅收政策。減少對企業的直接資金資助,以低息優惠貸款的方式資助企業開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研制。第五,加強人員培訓。通過制定培訓計劃,保證研發部門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研究人員,加強在職人員培訓,鼓勵企業和學校簽訂培訓合同。
4.英國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英國電子信息產業源于20世紀初,40年代快速發展。戰后一度落后于美日等國家,上個世紀70年代后,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方針政策。首先,根據英國電子信息產業擁有的優勢,選擇和確定進入國際競爭市場的重點發展項目。其次,為迎接新技術革命,建立自己的硅谷,微電子工業主要在蘇格蘭和威爾士建立了硅谷。第三,積極吸引外資參與技術研發。對投資者不設限制,通過提供補助的方式吸引企業投資。第四,密切科研和生產的關系,加強高等院校與產業部門的聯系。英國的科研力量雄厚,是人均諾貝爾獲獎者較多的國家之一,為改變英國發明、美國開發、日本賺錢的狀況,英國重視科研和生產以及市場的關系,鼓勵產業部門為高等院校提供研發資金,共同制定研究課題,政府資助大學為企業涉及新產品和新工藝等。
5.日本支持電子信息技術創新產業化的舉措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振興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政策,使日本電子信息產業迅速崛起。在推動自主研發的產業化方面,日本的政策措施為:首先,及時調整政策方針。隨著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日本為在高技術領域取得競爭優勢,制定計劃,明確投資重點。其次,制定法律促進和保證發展。利用法律促進工業發展是日本的創舉。戰后,為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日本先后制定過四部相關法律。第三,實行“官產學三位一體”的攻關體制。由政府出面把國立研究機構、產業界和高等教育的力量組織起來,去攻克一些技術難關,日本電子信息的技術飛躍和這種體制密切相關。第四,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為研發的新產品提供廣闊的市場容量。日本限于自身的國土條件和市場消費潛力,為了加快新產品的市場化進程,通過調整外貿結構,將電子信息產品向國際市場進軍。在半導體技術、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超導等領域,加強產品出口的激勵,將出口替代型的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到海外組裝加工,而高技術含量的產業在國內生產。
三、加強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產業化的政策建議[9][10][11][12][13]
1.重視建立自己的技術標準體系和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為盡快做強,盡快調整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就必須重視技術標準的建立和推廣。首先,利用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更新的階段性規律,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加快研發步伐,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技術標準。其次,要注重引進和消化吸收國際標準,重視兼容性,提高技術標準的適用范圍,為今后推廣使用創造條件。第三,加強知識產權的建設,需要提供配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將企業作為主體進行強有力支持。
2.利用稅收政策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扶持力度
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以全面提高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根據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一是進一步建立健全對電子信息產業應用研究開發的稅收優惠政策,應該將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定位于產業研究和開發階段,采取撥款和貸款貼息為主、稅收減免為輔相結合的支持政策體系。二是建立對風險投資的稅收傾斜政策。三是給予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開發人員一定的稅收優惠待遇。四是提高財政支出中的研發比例。從財稅政策來看,財政用于經濟建設方面的支出是導向性和基礎性的,它進行投資或撥款等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贏取經濟上的利益,相反,它的主要目的是拉動社會投資、改善整個社會的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
3.重視各種層次的人才培養為自主創新的培育基礎條件
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700多萬從業人員中,一般員工過剩,高級人才明顯短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普遍缺乏能占領科技與市場前沿、能組織領導重大工程與攻關項目的技術帶頭人;高層次、復合型、德才兼備的管理人才比例較低;集成電路設計、軟件工程、關鍵元器件的研發人才十分短缺;從事制造工藝的專門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大公司經營才能、善于進行資本運作的國際化人才匱乏。勞動力總體素質不高和人才結構性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瓶頸,也難以為自主創新提供基礎性的條件。
4.加大支持產業升級的資金投入
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不僅投資需求大,而且產業升級快,技術更新頻繁,投資風險較高,需要建立層次鮮明、針對性強的資金支持體系。電子信息產業投資規??傮w上應該控制,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限制技術含量不高的加工類的投資項目的過度擴張。但是,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客觀上也需要更新或添置新設備、建設新生產線、投產新產品以及加大自主創新,這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否則,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難以落到實處。首先,政府除了在傳統的財政政策手段和貨幣政策手段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結構升級外,政府還應在財政支出中直接進行產業投資。其次,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加快建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支持產業規模和發展階段到了一定程度的公司上市,利用社會資金不僅可以滿足相關項目投資的資金需求,還可以加強社會股東的監管,提高投資效益。第三,要盡快建立創業板,為眾多的中小企業上市以及退出創造可行的市場環境。應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風險投資在創新初期的巨大支持作用,為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力度。
[參考文獻]
[1]萬金榮,張慶海.中外科技成果產業化模式的比較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6,(3):228-230.
[2]楊 輝.高新技術標準在產業化中的作用[J].科技與經濟,2006,(3):29-31.
[3]馬明濤.高技術產業化收益理論分析[J].高科技產業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3):57-62.
[4]楊鐵軍,顧孟迪.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模式、影響因素及優化對策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6,(5):573-581.
[5]王雪苓.當代技術創新的經濟分析—基于信息及技術視角的宏觀分析[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6]孔欣欣.中國電子工業升級的動力因素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7]宋小敏.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國際比較研究[J].經濟評論,2000,(3):87—90.
[8]1981—2004各年《中國電子工業年鑒》,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9]劉新民.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05,(7):27-30.
[10]宋 毅.技術創新產業化發展與對策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00,(1):28-32.
[11]劉慧宇.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6):1-3.
[12]何榮天.試論我國技術進步的社會化和產業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2):1-5.
[13]連燕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基本條件[J].科技管理研究,1995,(1):29-32.
The Comparing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Policies about Innovation
Zhang Qi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Our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en the biggest one in industry scale and export scale in our country, but not stronger enough in the world. So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new kind industrialization, but also with the fulfillment of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novation will be the key factor. Concerning how to push the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polic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
Key words: innovation;industrialization;policy;information industry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