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貿易理論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擴展,產業內貿易(IIT)已成為當前世界貿易的一個重要現象。文章主要采用格魯貝爾(Grubel)和勞艾德(Lloyd)提出的測量產業內貿易指數的G-L公式,利用我國的相關統計數據,具體考察我國1980~2006年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實證分析表明,我國目前已呈現明顯的產業內貿易趨勢,但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不發達,且開展產業內貿易的產業分布與行業結構仍有待優化。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IIT);G-L公式;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75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6-0060-05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 (07B023)。
一、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7,606.9億美元,26年間外貿量增加了84倍。外貿依存度(即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9.8%上升到了2006年的64.7%,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因此,對外貿易的特點、模式、發展趨勢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等相關問題也逐漸成為了目前外貿理論研究的熱點。隨著新貿易理論在國際經濟學中的擴展,以及傳統的產業間貿易逐步轉向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趨勢,越來越多的研究已開始集中于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IIT,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某一時期內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屬于同一產業的商品,它是相對于產業間貿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言的。在當代國際經濟活動中,這種貿易現象已經相當普遍,它已成為推動國際分工,促進新興產業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4的工業品貿易是以產業內貿易的形式出現,特別是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產業內貿易已占其對外貿易的60%以上。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內貿易會越來越重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貿易額的迅速發展,產業內貿易比重不斷提高,IIT指數從1980年到2006年也逐年攀升(見表3),我國的貿易格局開始呈現從產業間貿易逐步轉向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趨勢。因此,研究我國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對于今后我國更好的利用自身優勢,擴大出口創匯,提高對外開放的程度是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將主要采用格魯貝爾(Grubel)和勞艾德(Lloyd)提出的測量產業內貿易指數的G-L公式,來分析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產業內貿易狀況。
二、產業內貿易理論及G-L公式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Krugman和Helpma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所謂新貿易理論。該理論著重強調國際經濟中被傳統理論忽略的兩個特征——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討論制成品之間以及差異性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另外,Linder提出的重疊需求理論從需求相似性的角度出發,解釋了制成品(差異性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認為兩國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則其需求結構的相似性越大,兩國發生貿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Brander和Spencer在寡頭壟斷模型基礎上提出的新貿易理論模型,不僅闡述了規模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決定作用,而且還指出在同質產品條件下,因廠商的非合作行為也會產生產業內貿易。“相互傾銷”便是其中的一個特例。新貿易理論的出現,較好地補充了傳統要素稟賦理論(其主要闡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產業間貿易),使國際經濟學的研究更加貼近現實世界,增強了理論的解釋力。
由于產業內貿易意味著既進口又出口同一產業內的產品,是一種產品相互重疊的國際貿易,因此對產業的劃分尤顯重要。在本文中,我們根據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系統把國際貿易商品分為10大類(以第一位數字表示,從0-9)、63章(以第一和第二兩位數字表示)、233組(以第一至第三位數字表示)、786分組(以第一至第四位數字表示)和1924個基本項目(以第一至第五位數字表示)。在國際貿易統計中,一般把第0類到第4類產品稱為初級產品,第5類到第9類稱為制成品。這10大類產品是:第0類,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第1類,飲料及煙類;第2類,非食用原料;第3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第4類,動、植物油脂及蠟;第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第6類,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類,雜項制品;第9類,未分類的其他商品[2]。
Balassa(1966)首先提出了利用某產業在某一時段上的貿易統計數據,來測量產業內貿易重要性程度——即產業內貿易指數IIT(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其公式如下:[3]
其中,Xi和Mi分別表示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i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如果IITi=0,即Xi = Mi,則表示一國在i產業的進出口平衡,該國在此產業表現為產業內貿易;如果IITi=1,即Xi=0或 Mi=0,則表示一國在i產業沒有出口或進口,或i產業的產品與其他產業的產品發生貿易,即不存在產業內貿易。按照這種測定方法,該指數與產業內貿易變化關系表現為負相關。
Grubel和Lloyd(1975)對Balassa指數進行了改進,提出了測量產業內貿易指數的G-L公式[4]:
這就使得產業內貿易指數的大小與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程度相一致,即該指數與產業內貿易變化關系表現為正相關。當沒有IIT時, IITi為0;當進出口完全是產業內貿易時,IITi為1。自此,G-L指數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測定IIT發展水平的通用指標。
三、我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與IIT指數估算
(一)我國1980~2006年間進出口商品的總量比較分析
1.進口商品分類金額比較
表1和表2分別列示了我國自1980~2006年進出口商品的分類金額。在進口方面,1980~2006年我國的總進口額由200.17億美元增加到了7,916.1億美元,且基本上呈逐年上升之勢。從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兩大分類來看,其進口逐年增長的趨勢也顯而易見,其中初級產品中的第2與3類增長更為迅速,26年分別增長了23.4與438.4倍;工業制成品中第7類的進口不僅增長了69.8倍,而且其2006年的進口額已占整個工業制成品進口額的59.1%。可見,我國的進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礦物燃料以及機械運輸設備、輕紡產品、化學產品等,而且其進口的金額及所占的份額在逐年遞增。
2.出口商品分類金額比較
在出口方面,1980~2006年我國的總出口額由181.19億美元上升至9,690.7億美元,逐年遞增之勢相當明顯。從增長速度來看,初級產品中的第0與第1類出口增長迅速,26年來分別增長了8.6與15.3倍;工業制成品中第7、8類的出口也分別增長了541.4與83.9倍。從出口所占的份額來看,2006年第0與3類商品分別占了整個初級產品出口額的48.6%和33.6%;第7類商品26年來出口量增加了541.4倍,且其2006年的出口額占整個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49.8%,占全年總出口額的47.1%。由此可見,我國的出口商品基本上集中在食品、礦物燃料以及機械運輸設備、輕紡產品等,而且其出口的金額及所占的份額呈逐年上升之勢。
3.進、出口商品總量的橫向與縱向比較
根據表1和2的數據,我們發現:(1)雖然26年間我國各類商品進出口增長的速度存在明顯差異。但是初級產品中的第1、3類與工業制成品的第7、8類仍然是我國進出口商品中增長速度較快的商品,而且工業制成品的進出口增長順序大體上一致。
(2)26年間進出口商品所占的份額存在較大差異。從進口來看,以2003年為例,初級產品的進口額只占全年總進口額的17.6%,而工業制成品卻占了82.4%;從出口來看,2003年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只占全年總出口額的7.9%,而工業制成品卻占了92.1%;由此可知,我國的對外貿易主要發生在工業制成品部門,尤其在出口中占了較大比重;而工業制成品部門中又以第7類商品——機械及運輸設備為我國的主要進出口商品。
(二)我國產業內貿易指數估算
我們利用表1和2中的數據,由G-L公式,可以計算出我國按1位數STIC分類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見表3)。通過對表中IIT指數的縱向及橫向比較,可以看出26年來我國各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發展程度,以及特定行業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
從表3可看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與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產業內貿易比重不斷提高,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第一列)上升很快,特別是從90年代開始我國的IIT綜合指數逐年遞增的趨勢非常明顯,2006年已達0.899。按照國際上通常把IIT指數大于0.8的產品作為產業內貿易為主的產品的原則,1980年,我國除了第1、6類產品外,其他產業的對外貿易基本上都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其中第3、4、7、8類的IIT指數最低,特別是第3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的IIT指數只有0.091。而到了2003年,我國各大產業的IIT指數都有了明顯提高,第6類(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和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產業的IIT指數都已在0.96以上,表明這些產品的對外貿易已轉變為產業內貿易模式。在各類產業中,2003年IIT指數大于0.5的產業所占百分比,基本都高于1980年的水平,除第2類與第4類產品的IIT指數在0.5以下外,其余產業的IIT指數都大于0.5。說明我國以產業內貿易為主要貿易模式的產業數量已越來越多。由此可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產業內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正日顯重要。下面我們分別對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做比較分析。
1.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分析
從表3我們可以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初級產品的IIT指數整體上明顯低于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第0類(食品及要供食用的活動物)產業的IIT指數從1980年的0.990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0.560,且1993年達到最低值0.416,不過其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IIT指數基本在0.5左右徘徊。第1類(飲料及煙類)產業的IIT指數呈一個U型變化,從1980年的0.631逐步下降到1994年的0.127,然后又回升到2006年的0.933。第2類(非食用原料)產業的IIT指數逐年遞減的趨勢十分明顯,從1985年的0.901逐步下降到2006年的0.173。第3類(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產業的IIT指數呈倒U型,1980~1995是上升階段(0.091~0.980),1996年開始下降,從1996年的0.926下降為2006年的0.333。第4類(動植物油脂及蠟)產業的IIT指數也是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1985年為0.949,而到2004年卻只有 0.069了。
因此,從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1980~2006年,我國初級產品(除第1類外)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整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初級產品仍是按照傳統的資源稟賦優勢來參與國際貿易,它們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不夠發達。特別是第2、4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更少,其IIT指數不僅在初級產品中下降得最快,而且在整個十大類產品中也下降得最多,這與它們進出口額的變化是有關聯的。從表1與2的進出口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第2、4類產業的出口明顯滯后于進口,因而使其IIT指數迅速下降。總之,由于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初級產品的加工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生產技術亦獲得相應發展,因而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有較大發展。但是,由于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較低,其價格較難上升,而且我國部分初級產品中包含的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因而這些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強,出口需求難以擴大[5]。從而導致了目前我國初級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不夠發達,仍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貿易格局。
2.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狀況分析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相對初級產品要高,特別是其中第6、7類已呈現明顯的產業內貿易發展模式。第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產業的IIT指數先升后降,但波動的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在0.6左右。第6類(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的IIT指數基本呈遞增趨勢,除1993年有下落以外,其余年份都是逐年上升,并保持在0.9左右的高水平。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的IIT指數是所有產業中增長最快的,并且也是逐年遞增,1980~1997年增長幅度較大,從1997年起到2005年都達到了0.9以上。第8類(雜項制品)的IIT指數一直維持在0.25左右,直到2003年才上升到0.585,其波動幅度不大。第9類(未分類的其他商品)因數據不全,暫不討論。
另外,在工業制成品中,IIT指數大于0.5的產業所占份額都比較高,基本保持在70%到80%之間。這表明我國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比初級產品發展得更快。再看IIT大于0.5的各類產業,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要明顯高于初級產品。2003年初級產品的0類、1類、3類的IIT指數都只在0.5左右,而工業制成品的IIT指數卻相對較高,特別是6類、7類產品,其IIT指數已達到了0.962和0.986。可見,我國這兩類產業的貿易模式已基本上表現為產業內貿易。
四、結 論
世界各國的統計資料表明,產業內貿易與一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一國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越高,人們對產品差異水平和產品專業化程度要求就越高,因而產業內貿易的比重就不斷提高[6]。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以及對外貿易額的不斷刷新,我國與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國家及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行業內貿易比重在不斷上升,尤其工業制成品更成為我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載體。不過,我國的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在一些過渡性的行業,這與發達國家間產業內貿易主要是在發達或領先的行業上是不同的[7]。我國外貿結構在高技術產品基礎上的水平分工程度不高,在機械類、車輛類、電機電氣電子類產品的對外貿易中,我國出口的是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進口的卻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8]。從近年的IIT指數來看,我國的產業內貿易主要集中于輕紡產品、橡膠制品以及機械及運輸設備等產業,其中一些產品相對發達國家來說可能處于產品壽命周期的尾端。而礦物燃料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程度也相對較高(2003年的IIT指數為0.551),是由于我國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人口眾多,使得人均資源相對貧乏,一方面,出口資源產品可以改善社會福利,另一方面日益迫切的工業化進程又對它們產生強烈的需求,從而產業內貿易相對發達。
隨著入世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和經濟全球化對國際貿易的深遠影響,可以預見我國的產業內貿易將會獲得長足發展。通過這種貿易,我們可以學到伙伴國在技術創新、產業組織和產品差異化等方面的優點,可以更好地滿足雙方消費者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可以擴大貿易雙方的相互合作,改善對外貿易的外部環境等。為此,我們應該在繼續發揮我國原有產品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加大對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擴大同類產品的差異化程度,以營造出口產品的競爭優勢。培育大型跨國公司,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鼓勵有競爭力的企業跨國經營。要積極開拓國際貿易的市場,實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發展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內貿易。同時要充分利用外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資本與技術外溢、擴散等一系列效應,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以促進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的產業內貿易。
[注釋]
①本文數據均摘自各年《中國統計年鑒》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www.mofcom.gov.cn/).
[參考文獻]
[1]黃衛平.韓燕.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J]. 財貿經濟,2006,(4): 19-22.
[2]B.Balassa.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 Economic Journal. March 1967.
[3]H.G.Grubel and P.J.Lloyd.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 1975.
[4]王中昭. 產業內貿易與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動因分析[J]. 統計研究,2004,(5): 21-25.
[5]許統生.產業內貿易類型、利益與經濟增長[J].當代財經, 2006,(7):79-83.
[6]岳昌君. 遵循動態比較優勢——中美兩國產業內貿易對比實證分析[J]. 國際貿易,2000,(3): 26-28.
[7]張燁.我國產業內貿易發展現狀分析[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56-59.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1980~2006
Qiu Yi1,Wu Jian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2.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of present world trade. This article mainly adopts the G-L formula of measuring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which was presented by Grubel and Lloyd, and the relative statistics to analysis Chinese Intra-industry trade state of primary and manufactured goods from 1980 to 2006.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becomes the trend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China, but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of primary good has not been developed sufficiently and the trading industry structure should be more optimized.
Key words: intra-industry trade(IIT);G-L formula;positive research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