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WTO時代的到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方式發生著改變,通過并購進行的直接投資活動日益頻繁。運用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透析了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模式轉變的原因。外資并購對產業結構的升級、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應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增強國家競爭力。
[關鍵詞]外資并購;投資誘發要素組合;國有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6.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8)06-0065-04
隨著美國經濟增長周期的結束和“9·11”恐怖事件的沖擊,2001年之后世界經濟形勢趨于惡化,國際貿易和投資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跨國并購和直接投資呈下降趨勢。2004年開始,國際直接投資出現恢復性增長,跨國并購也水漲船高。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全球跨國并購投資額分別達到3810億美元、7160億美元和8805億美元,分別占當年直接投資流入總額的58.8%、78.2%和73.4%,初步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目前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是吸引新建投資,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并購方式在我國還很少采用。這不僅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而且同拉美、中東和東南亞國家等發展中和轉型國家比也有明顯的差距。1996年~2001年第五次并購浪潮中,發達國家并購投資在跨國直接投資中的比重基本在85%以上,而拉美國家平均在49.9%,中東國家平均為37.8%,東南亞國家平均為21.4%,而我國平均為4.48%,可以說我國并沒有融入到世界經濟的主流中。表1顯示我國最近幾年跨國公司在華并購占直接投資的比重,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并購活動在我國發展緩慢。而2003年開始,雖然此次全球并購浪潮已降溫,但跨國公司并購在我國FDI流入額中的比例不降反升,2004年~2006年該比例分別11.16%、11.40%和9.68%,反映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方式的轉變趨勢,即加強了跨國并購活動。
最近幾年,一系列的外資并購活動令人應接不暇。表2歸納了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并購比較典型的十大個案。
面對外資并購的火熱勢頭,一些擔憂、反對之聲也逐漸響起。有評論指出國外企業搞并購容易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其“斬首”式的收購國有龍頭企業,會實現對整個市場的控制,經濟安全將受到影響。對此應從理性、客觀、冷靜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一、當前外資在華并購的特點
總結近年來外資對我國企業的并購活動可以得出以下四個特點:
(一)并購對象集中于三大類行業
外資并購偏好三種行業:壟斷型行業、幼稚型行業和開放度高的行業。(1)壟斷型行業包括那些相對封閉和壟斷的行業,如金融、電信、電力、航空、港口等。這些行業的利潤空間較大,一旦政策限制逐步打破,這些行業必然是外資最希望進入的行業。(2)幼稚型行業是那些資本密集度和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并且其市場前景非常有潛力的行業,如汽車、精密機械、電子、醫藥、石化等。在這些行業外資的資金、研發、管理、銷售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國內企業與其實力相差懸殊,外資更容易占領市場。(3)開放度高的行業包括一些限制少、進入壁壘低的行業,如大型超市、食品餐飲、普通制造業。在競爭行業中的并購,外資看重的是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在選擇并購對象時,外資通常會選擇規模較大,具有良好品牌和銷售網絡且技術較為先進的企業為并購目標。
(二)并購重點為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此次并購熱潮中,外資傾向于收購那些業績良好的骨干國企。一些跨國公司的目標是必須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預期年收益率必須高于15%。外資并購在“三必須”的指導下大肆進入我國的機械、銀行、鋼鐵、水泥、食品等行業。比如上文提到的美國國際煤機集團獨資收購了雞西煤機和佳木斯煤機,而被收購方是我國煤機行業龍頭企業,最大的采煤機研發中心,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40%;被凱雷收購85%股權的徐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排頭兵,其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居全國同行業第一位;西門子收購了錦西化機70%的股權,而后者在和合資前利潤率高達30%~40%(該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在5%左右)。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團美國安海斯(簡稱AB)持有哈啤全部股份的99.91%,比利時英博啤酒集團收購雪津啤酒公司100%的股權[2]……外資并購如此來勢洶洶,其通過對龍頭企業的控制,而旨在占領甚至壟斷該行業的市場,所以有人也稱之為“斬首式”并購。
(三)并購單比交易規模可觀,過億美元的項目屢見不鮮
《世界投資報告》將金額達到10億美元的交易列為大型的跨國并購。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跨國并購中,單個并購的規模呈擴大趨勢。1998年德國戴姆勒與美國克萊斯勒公司以393億美元的股票價值實現合并,創造了工業跨國并購記錄。我國目前并購的單比交易中屬于大型并購的案例不多,但規模可觀且在不斷擴大。近年來出現了一些比較大宗的并購案,如中移動香港以103億美元將8省市移動網絡攬入旗下;蘇格蘭皇家銀行牽頭的財團收購中國銀行10%的股權,此項收購耗資31億美元;匯豐銀行以17.47億美元入股交通銀行,占該行增資擴股后19.9%。凱雷集團收購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85%的股權, 案值達3.75億美元;除了這些大案,包括消費品行業在內的大部分并購案的案值都在1億美元以上。
(四)國際私募投資基金在并購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截至2006年11月,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中國內地投資規模已達117.73億美元,全球私募資本已經盯上了中國市場。在機械裝備業,凱雷入股行業領航者徐工;在食品業,高盛、鼎暉已相繼進駐行業第一和第二大公司雙匯和雨潤食品;在水泥業,IFC與摩根士丹利已共同向龍頭企業海螺水泥注資數億元人民幣;在日用品業,歐洲私人資本PAG已杠桿收購國內最大的嬰兒用品公司——好孩子。此外,分時傳媒、蒙牛等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同樣能找到國際私募基金的身影。私募基金傾向于在相對較短的使勁內持有股權,其活動更加類似于證券投資,是一個最近才出現的現象。國際私募基金的進入,可以帶動區域的總體熱度,加速區域內的交易與總體活躍度。他們以投資的眼光,替投資人“以錢賺錢”,并且可以助推產業內的“物競天擇”。
二、跨國公司掀起在華并購熱潮的原因
一項并購交易能夠達成,雙方必定都有需求,那么就可以從交易主體的角度,即跨國公司和國內政府、企業兩個方面來解釋外資并購中國企業盛行的原因。
(一)跨國公司方面

投資誘發要素組合理論認為,任何類型的對外投資都是投資直接誘發要素和間接誘發要素組合作用的結果。直接誘發要素包括投資國或東道國擁有的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及信息等生產要素。間接誘發要素指政策和環境要素,包括鼓勵性投資政策、世界經濟形勢以及東道國軟、硬投資環境。外資在我國的并購活動就是這樣由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直接誘發因素
跨國公司并購的直接目的在于利用、保持壟斷優勢。跨國公司可以將自己在資金、技術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并購在東道國得以延伸。通過并購減少競爭者的數量,相對提高行業集中程度和企業市場占有率,使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率。通過并購的方式可以迅速擴大規模,產品的單位成本也就隨著企業生產經營的擴大而逐漸降低。尤其在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而研發費用越來越高的雙重壓力下,可以利用技術的邊際使用成本為零的特點,來分攤高昂的研發成本。
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并購的直接目的還包括創造新的優勢,即將自己的壟斷優勢同東道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形成新的優勢。中國企業在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高于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許多主要的工業品在全球制造業比例明顯提高,家用冰箱、電視機、移動電話、水泥、鋼鐵等工業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跡象日益明顯。一些龍頭企業不但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還擁有跨國公司十分看中的分銷網絡和客戶資源,這些都是跨國公司通過新建方式不可能得到的優勢。另外,有關資料顯示美國、瑞典、日本、韓國、墨西哥、印度的制造業工資水平分別是我國的47.8倍、35.6倍、29.9倍、12.9倍和7.8倍①,這說明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十分低廉。客觀地說,我國的勞動生產率相比而言也十分低下(是美國的3.7%,日本的3.5%,韓國的6.2%),這使得單位產品的工資成本實際上與其他國家的水平差不多。但如跨國公司帶來的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有效地作用于生產,則處于較低水平的生產率會很容易得到大幅提升,其幅度可抵消緩慢增長勞動力工資的速度,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也有較大的下降空間,這樣跨國公司就產生了新的優勢,即成本優勢。
2.間接誘發因素
我國政治穩定,近年來經濟保持了年均9%的高速增長,強勁的增長勢頭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隨著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現實的巨大的市場也成為跨國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是其挽救全球市場的戰略點。特別是入世以來,我國嚴格履行入世承諾,市場更加開放,政策更加透明公開。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大大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促使大量的資金涌入。在這里要著重談談近年來我國在引資政策方面的放寬對外資并購的誘發作用。
我國最近幾年對外資并購的態度從“禁止”、“限制”走向“允許”、“放開”、“規范”,這使得在全球跨國并購速度減慢的背景下,發生在我國的跨國并購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200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取消了許多舊目錄下“限制”、“禁止”進入的行業的規定,其主要集中于汽車、金融、公共事業等行業。同年我國還頒布了《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的暫行規定》,將跨國公司并購與國有企業改革聯系起來,允許其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參與國有企業的股權重組。2003年國家幾個部委聯合頒布了《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觸及到了一些核心問題,如資產定價問題,支付問題和有關反壟斷問題,試圖為具體的操作提供更多的依據。2004年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外資并購的范圍更加廣闊,一些加入WTO承諾開放的產業都開始允許外資并購了,如金融、保險、證券、零售、化工醫藥、鐵路和公路運輸、電信服務、汽車制造、房地產、旅游等行業。這些寬松政策的出臺,與近年來外資并購的規模和方向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
(二)國內政府和企業方面
目前我國引進外資的數量問題已不再是重點,政府更加關注如何使外資很好地為國內經濟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政策導向從以前的“吸引外資”階段轉向“挑選和利用外資”階段。利用外資對國內企業并購這種手段,可有助于以下問題的改善。
1.外資并購為國企改革提供新途徑
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我國國有企業面臨著重大的戰略調整,要選擇一種有進有退的“雙線式”改革的路徑。一方面,加強國有經濟在關鍵性領域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在競爭領域的國有經濟要采取收縮、退出戰略。通過引進外資對競爭領域國有企業的并購可以解決國企改革中投資者缺位問題。當前我國對大型國有企業進行產權結構多元化的重組改革并不是一件易事。一個嚴重的困難是缺乏有能力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的非國有投資者。中國目前擁有國有企業近40萬家,對其進行資產重組至少需要資金4萬億元[3]。面對如此龐大的國有資產,要使其產權結構多元化,國內非國有投資者能力明顯不足,跨國資本則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跨國公司以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及一流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國內非國有投資者實力不足所造成的國有資產退出的障礙。跨國公司的參股使產權結構更合理,使企業內部的治理結構發生真實的變化。與企業內部過去單純的投入技改資金相比,外資的加入能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更有效地推進國有企業的效率,提高存量資產的質量,實現現代企業制度。從國際上其他轉型國家的經驗來看,跨國公司已經普遍地參與到轉型國家的國有企業改革中去,并購和重組了大量的國有資產。比如1987年~1999年期間,有跨國公司參與的世界最大的50個國有企業重組項目中,發展中國家占了一半以上(27個)[4]。目前,跨國公司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新一輪戰略性資源重組,這為中國引進優質的外國資本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2.解決產業內重復建設和競爭不足問題
外資并購對國內產業結構的改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過度競爭、存在重復建設的行業,有助于減少廠家的數量,發揮規模效應,提高產業集中度;對壟斷行業,外資進入將有助于增加廠家的數量,使市場更趨于競爭狀態,提高效率,減少不合理的產業集中度。
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國制造業中的許多行業出現較大比例的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2005年年底,我國鋼鐵生產能力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在建能力7,0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已過剩產能和潛在過剩產能合計2.7億噸;焦炭行業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還有在建和擬建能力各3,000萬噸,合計過剩1.3億噸;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合計過剩1,220萬輛[5]。另外許多部門的產業集中度低下,不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以鋼鐵業為例,近年來我國鋼鐵產業生產集中度還很低,與其他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由(圖1)計算出的2000年~2006年鋼鐵生產集中度CR4(鋼鐵產業四大廠商生產集中度)指標的均值約為23.4%;而同期世界主要國家的鋼鐵工業集中度CR4以2004年的為例:巴西99.0%,韓國88.3%,日本73.2%,印度67.7%,美國61.1%,俄羅斯69.2%[6]。如果外商僅僅在我國設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就相當于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加重了重復建設問題和生產集中度低的問題。采用并購方式,一般僅是所有權變更和技術改造型的投資,所以能有效解決重復建設和過剩的問題,降低甚至消除行業的退出壁壘,淘汰抵消的生產設備,加大行業的集中度形成規模經濟,節約經濟資源。
另一方面,允許外資進入金融、電信、電力、航空、港口等相對封閉和壟斷性行業,將增加企業數目,降低過高的市場集中度,加劇行業內競爭,打破價格壟斷,使其效率提高,消費者也可以從中受益。所以,外資并購行為通過減少重復建設和打破壟斷兩方面有助于產業結構的改善。
3.技術的外溢效應有助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與獨資的方式相比,合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更明顯。鼓勵外資通過并購的方式與國內企業合資是學習和利用跨國公司先進技術的有效途徑。外資為了將自己的技術優勢同中國的勞動力優勢相結合以占領競爭不斷激烈的中國市場,就勢必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與國內企業的合并與合作,這些先進的無形資產可以通過示范效應漸漸被我方所掌握,甚至可以指導上下游企業,帶動其技術進步。同時由于外資的進入,打破了市場原有的均衡,也迫使該行業的其他公司采取行動保護市場份額,他們也傾向于采取與外國公司相似的生產技術,這就是競爭效應。如在電梯業,我國企業先后與瑞士迅達、美國奧的斯、日本三菱和日立分別在北京、天津和廣州建立四個合資企業。10年間,中國電梯行業在技術上進步了30年,產業規模和產量提高了幾百倍。在這四家企業迅速發展同時,在技術示范效應的作用下,有100多家小電梯企業也還在發展,僅有很少部分的高級電梯需要進口。隨著外資進入我國的經濟各領域,其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應將有利于我們技術換代和后發優勢的發揮,從而起到提升行業總體技術水平的作用。技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擺脫我國在產業分工中的低端地位,走出依靠高能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
[注 釋]
①聯合國貿發會議2002年《貿易和發展報告》。
[參考文獻]
[1]王國棟,陳麗珍.跨國公司在華并購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國際貿易問題,2005,(9):77-81.
[2]羅漢春.外資并購高峰突現[J].中國外資,2006,(7):6-9.
[3]王洛林.2003-2004中國外商投資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68.
[4]丁繼平.跨國并購催熟國企改革[J].中國外資,2004,(1):30-31.
[5]袁鋼明.中國宏觀經濟、產業發展的變動趨勢[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6,(3):6-9.
[6]徐康寧,韓 劍.中國鋼鐵產業的集中度、布局與結構優化研究——兼評2005年鋼鐵產業發展政策[J].中國工業經濟,2006,(2):37-44.
The Emerging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A in China and Its Reasons
Zhu Hua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116000, China)
Abstract:The “late WTO era” witnesses the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profound investment changings in China.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re increasingly used as a mea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is article applies to the theory of inductive factors combination of investment to further tap into the reasons of the changeings in entry mode of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both sides of th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pany. Foreign capital’s MA can help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it is high time to enhance the nation’s competitiveness by making use of the global resources.
Key words: foreign capital’s MA; inductive factors combination of investmen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