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平凡
1985-1989,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工程系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1989-1993,在深圳華僑建筑工程公司與深圳建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從事工程技術與管理、工程項目總指揮工作;1993-1999,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學習,分別獲得MBA與產業經濟學博士學位;1999至今,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工作,擔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我覺得,很多人對中國制造的概念的理解出現了偏差,中國制造不應該把外國人排除在外”,聽完記者對《中國制造藍皮書》的介紹之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主任錢平凡這樣說道。
3月2日,《中國制造藍皮書》在北京大學出爐,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黃桂田表示,如果說中國制造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企業,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在中國進行制造,都把它說成是中國制造的話,把中國變成龐大的制造業大國,是非常容易的。只要我們進一步降低行業的進入門檻,進一步擴大開放,不加選擇地招商引資,3到5年就可以實現,但關鍵是,我們需要培育在產業內占據高端,具有有集成性、綜合性的,掌握核心技術的領袖企業,形成民族品牌。否則,中國制造可能被異化,成為外國人在中國的制造。
錢平凡對記者說:“中國制造是個區域經濟概念,只要生產發生在中國境內,不管內資外資,它的產值都是算在中國的GDP內的,是中國經濟的一部分。中國制造不是中國人制造,把外國人排出在外是對中國制造的誤解”。他對記者介紹,通用中國前董事長墨斐也曾經說過,通用在中國的汽車企業就是中國汽車業的一部分,它對提升中國汽車整體水平起了自己的作用,怎么能把它排除在外呢?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了50年了,前30年進展緩慢,之后2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為什么?因為改革開放引入了外資企業進來”,錢平凡說:“19世紀,世界制造業從英國逐漸轉移到美國,然后是德國、日本,現在輪到中國,我們正是利用了制造業轉移的趨勢才建立了現代工業基礎,這個過程還沒有結束,引進還應該繼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引進之后,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但是,不能因為消化吸收的不好就不再引進了,不能因為急于創造就否定制造。”
“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就是創造,但是從制造到創造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能操之過急”,錢平凡接著說:“有必要拿我們的學術體系的建立來比較,我們原本就沒有現代化的學術體系,也是100年來一點點從西方學來的,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我們的教授自己閉門造車,中國到現在也不會有國際接軌的學術,更何談什么創新!”
錢平凡認為,加快由制造到創造的改變最重要的是踏實苦干。他說:“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空喊口號無濟于事。日本人最近在一本書里說,中國制造不會對日本產生威脅,為什么會這么說?因為日本人看到了我們的浮躁。制造業靠的是積累和埋頭實干,靠的是時間積淀。對我們的政府來說,只需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就可以了,創新是逼不出來的;對企業來說,找出問題,一個個解決它,最終一定能實現從模仿變成創造。”
“家電業的發展過程就是擺在眼前的例子。曾經,中國的家電被日本廠商壟斷,但通過與其合資,我們的家電企業不僅在中國占據了主導地位還走向了世界。但是,這個學習、模仿、超越的過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錢平凡說。